諸葛亮和陸遜,為什麼不聯手伐魏?
諸葛亮北伐時間為公元228——234年。
此時東吳發生了以下大事情:
1 公元228年,吳將周舫詐降,陸遜大破曹休於石亭
2 忙著作稱帝的準備。大勝後,孫權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蜀漢派陳震慶賀,兩國約定平分天下
3 航海活動
公元230年,遣衛溫、諸葛直出海尋找夷洲(台灣)及亶洲(日本),次年虜了台島幾千人而回
公元232年,遣周賀、裴潛出海遼東,被魏將田豫砍了;公孫淵派使者稱臣
公元233年,再派張彌、許晏、賀達回訪;公孫淵砍了三人,獻給了曹魏
4 同年,孫權氣憤,於是打了次合肥,無功而回
次年,孫權與諸葛亮約定,三路進兵,敗退。該年諸葛亮病逝前線
根據這些資料,作下分析。
一個很大的方面,就是吳蜀兩國的關係。吳蜀兩國,表面上屬於盟國,明面上和暗中的較量還是不少的,爭鬥的很大一方面,則在荊州問題上。首先說明,歷史上沒有借荊州一說。要說借,也是東吳出於無奈,狐狸沒抓著還惹得一身騷,(赤壁之戰東吳出血比較大,卻被劉備鑽了空子,而劉備佔領的幾個郡稍微靠後,東吳則要直面來自於曹魏的威脅,蛋糕劃分不均,分的少的人當然有意見。)
而劃給劉備南郡一部分用來讓劉備直面曹操。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撮合下,吳蜀關係這時候還是比較融洽的,而到了魯肅一死,東吳裡面搞起了動作,由於劉備集團對於零陵,武陵,桂陽等幾個郡的防守較為忽視,東吳趁機拿下了這幾個郡 ,劉備當然不幹,回來就要打,而東吳也不放手,這是北邊曹魏有了動作,雙方只能和解,劃湘水而治,劉備損失三個郡。個人認為,這個時候蛋糕就應該分的差不多了,但是,後面就有關羽大意失荊州,呂蒙白衣渡江,至此,蜀漢勢力就徹底退出荊州勢力,蜀漢損失的不僅僅是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還有關羽的蜀漢「惟一」名將。
而再後,劉備大舉伐吳,結果打的大敗,劉備自己也不久後撒手人寰。吳蜀的關係,可以說降到了冰點,雖然後面諸葛亮又繼續撮合兩國關係。但是問題是,鏡子破了,你拿膠水粘起來,不管怎樣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何況對於蜀漢來說,還是這麼一個在背後經常捅刀子的盟友了。所以,從客觀上講,吳蜀聯盟同時出軍北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不少,就算是一起出力,也不過太儘力,吳蜀兩國也一直在邊境防著對方,蜀國滅國時孫吳又暴露出了這樣的嘴臉。
第二個方面,就是看吳軍的戰鬥力了,經常有人說「孫十萬」,一個大經驗包。吳軍的陸軍戰鬥力,確實是不怎麼樣的,陸遜大破曹休確實是拿的出手的戰績,後面曹休也給氣死了。縱觀吳國的北伐,總是感覺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往往是動作大,而後草草收場,取得勝利不會再去擴大勝利戰果,失敗了也不會大敗。東吳也一直做著聯合遼東和其它地方的努力,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阻撓,收效甚微。
第三個方面,則可能要從蜀漢北伐的收效來講了。事實上,在蜀漢的內部,特別是來自於較為保守的益州本土派的反對聲也是不絕於耳的,原因則與北伐的成績不無關係。而東吳方面很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北伐畢竟難度太大,看不見成績 很可能使人泄氣,從而不見兔子不撒鷹。而對於孫權來講,這時候的孫權也幾乎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那種雄才大略,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氣概了,反倒是有些昏匱了,他也已經稱帝,好像該自己能拿到的也都差不多了。
還有一個小方面就是感覺吳蜀兩國畢竟不是要面對赤壁之戰時不聯合起來就要被雙雙滅亡的燃眉之急,三國鼎立之勢已成,哪個不想出力也是有情可原的。
這樣分析下來,可能有一點問題,主觀方面難免有時候有偏見,歡迎指正。


※東北為何會陷落,誰是最大的罪人?
※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東方不敗VS風清揚,誰更厲害?
※不上朝的嘉靖和勤政的崇禎:為何一個中興,而另一個亡國?
TAG:路說簡史 |
※劉備離世,諸葛亮為何不做皇帝,反而要輔佐劉禪呢?
※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不和?同為劉備的託孤重臣,卻暗中爭鬥!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為什麼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那麼信任姜維,為啥姜維卻和魏延一起,謀害諸葛亮?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能力比徐庶強,為什麼關羽、張飛敬重徐庶,看不起諸葛亮?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堅決不用?
※劉備曾囑咐諸葛亮,為何諸葛亮在北伐還要用馬謖?
※諸葛亮比徐庶更厲害,為何關羽和張飛服徐庶,卻不服諸葛亮?
※諸葛瞻與姜維,同為諸葛亮嫡傳,為何關係處不好?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諸葛亮選擇沉默,趙雲卻極力勸阻?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什麼和東吳聯手?也是被形勢所迫
※諸葛恪與諸葛亮有什麼關係?
※諸葛亮和姜維都是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受支持,而姜維被批評?
※東吳最有智慧的謀臣是誰?有他在,孫權何懼諸葛亮劉備聯手!
※諸葛亮為何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不用蜀漢大將趙雲和魏延?
※街亭那麼重要,為何諸葛亮不選魏延趙雲,而選馬謖?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何流傳千古的卻是諸葛亮呢?
※劉備伐吳, 為何不帶上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