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創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樣!8家矽谷創業者說了這7個秘密

創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樣!8家矽谷創業者說了這7個秘密

創業不再是一件難事。如今,互聯網的便捷和資本市場的充沛使任何人只要有想法都能夠轉而創業。對於風投們來說也是如此。斯坦福大學兼職教授和資深創業人Steve Blank在"Innovation, Change and the Rest of Your Life"一文中分享了在創新領域發生的7種變化,這些變化使更廣範圍內的創業成為可能。

我們站在距技術創新中心15航空里程遠的地方,那裡聚集著世界上發展最快且最有價值的公司。

創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樣!8家矽谷創業者說了這7個秘密

我關注創新,並在前21年創辦了8家創業公司,而之後的15年則用來傳授這種技能。在工作的第一年,我們在地圖上發現並不是只在波多黎各有聖何塞,在加州同樣有一個。而這就是39年前的我義無反顧乘飛機所抵達之處。如今,我十分慶幸能夠見證創新在僅限於軟體和硬體,它同樣出現在如醫療器械、醫療診斷等生命科學中。

我今天會談談未來的創新之路,並會列出一個需要給予關注的技術名單,比如機器學習。這些應用會從某一領域湧向工業時代的每個場景。同樣,在生命科學方面,基因編輯技術能快速排列基因組,而這會將生命科學帶向高度極端智能階段。

但是今天的分享不是關於這些技術、應用以及他們如何大量生產的故事。事實上,並不存在什麼完全嶄新的技術。

未來最重要的是7個關於「創新」本身的變革,這7件事情都是前所未見的。

回顧矽谷的形成

創新不能僅指一項新的技術,它還需要滲透到生活中去。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做?為之前進的方向在哪裡?矽谷是由於一些偶然因素才應運而生的:

創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樣!8家矽谷創業者說了這7個秘密

  • 冷戰時期斯坦福大學關於微波和電子的研究。

  • 斯坦福大學的工程系院長鼓勵將創業融合進單純的學業中。

  • 20世紀50年代,冷戰期間的美國為堅固防禦工程而資助的軍事和情報基金推進微波和軍事產品的研發。

  • 20世紀5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一名工作人員決定緊鄰斯坦福大學成立一所半導體公司。

  •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半導體創業公司的興起。

  • 風險投資行業的成熟。

  • 20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革命。

  • 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興起。

  • 本世紀頭十年,電子商務應用興起。

  • 不同規模大小的風投潮流在最開始是不可想像的,並且在上世紀中葉被認為是天方夜譚。

而直到此世紀,矽谷模式才變得清晰可見。每一波關乎創新的風口,如微波、磁碟驅動器、PC、互聯網及醫療,都符合間斷平衡的論斷,即往往當人們認為發展進入停滯期時,技術就會發生跳躍性的發展並進而徹底改變家庭的科技程度。

上世紀創業的環境局限性

但是在上個世紀,創業之路仍然艱難。在上個世紀末,即使技術繼續在每個分支里發展,但是創新仍然被一些我們今天才能知曉的限制所阻礙。過去,創業公司受限於:

  1. 顧客主要來自於政府和大企業,但是他們更新技術的速率卻很慢。

  1. 較長的技術發展周期,即一個想法轉化為產品所需的時間。

  1. 創始人的快速流動。

  1. 獲得第一個顧客所需的高成本。

  1. 風投產業的結構。能夠進行百萬級別投資的風險機構數量有限。

  1. 風投的高失敗率。創業公司結構不成熟且表現的像低配版的行業巨頭。

  1. 關於如何創業的知識和信息集中在矽谷、波士頓和紐約等地區。而且彼時關於創業的書籍、博客和公開課也較為匱乏。

我們今天所見證的是創業的民主化進程

如今是科技發展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對於創業與技術革新的7個限制也已經消除。

創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樣!8家矽谷創業者說了這7個秘密

第一個變化:消費互聯網和基因組學使大規模創新成為可能

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美國國防和情報機構主導技術的發展,他們向大學提供資金支持並採用矽谷生產的武器裝備。在70年代至90年代間,科技發展勢頭強盛,此時商業公司成為技術發展的主導者。到了今天,消費者成為發展的驅動者,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

第二個變化:產品開發周期縮短

上個世紀,生產出一款能夠面向市場的產品需要以年為單位進行丈量。而且在產品在出廠後,仍會面臨著與受眾需求不契合的可能,這也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為泡沫。

如今,創業公司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版本發布去證實他們的猜想,並以較短的周期通過市場檢驗成效,進而完成技術優化。生產周期從年縮短為以周計量。

第三個變化:創始人更加需要苦心經營自己的公司

如今,我們對於一夜之間就漲粉千萬的手機APP和消費設備早已司空見慣,反之亦然。但是在由硬體、軟體和生命科學主導的20世紀,產品打入原有市場則需要數年時間,除了像PC端電腦一樣的個例。

在這種背景下,開除創始人進而影響圍繞原始創意而形成的創業文化並不會在較短時間內干擾產品的預期發展。在20世紀,創始人幾乎都有可能被解僱。因此,僱傭一位在技術研發方面有經驗的CEO對於風險投資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而這種情況不再會發生。

技術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間急速變化。一項技術能夠主導數年的情形將不復存在。這意味著公司需要進行不間斷的技術創新來滿足投資者的現金套現。

21世紀的創業公司需要做三件事情,這在上個世紀是不需要的:

公司不能只依靠於單一的創新技術,因此需要不斷創新。誰能勝任於此?創始人。

為了持續創新,創業公司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維護和發展公司文化。誰能勝任於此?是創始人。

持續性的創新需要有勇氣和想像力挑戰原有運行模式,包括渠道、成本、受眾、消費者和供應鏈等,這意味著挑戰甚至親手殺死之前的產品。而這對於善長於發展成型產品的專業CEO來說則非常困難。那麼誰又能勝任於此?是創始人。

第四個變化: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電腦,並以數千元而不是百萬元的成本開始創業

傳統創業公司需要以數千萬資金保底才能開發出首款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如今,開源軟體使高達千萬的軟體開發成本驟減至數千元,它們變得像電一樣實用。同時,也不再有創業公司自己耗費大量成本建廠,中國已成為替代者。

對於商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公司開說,首款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在十年間下降了100倍甚至更多。但是與成本降低相應而升的是,千萬乃至數億的支出需要花費在市場擴展上面。

第五個變化:萌芽期的創業公司將獲得融資

首款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驟降打破了風投行業原有的壁壘。

在過去,風投機構往往聚集在矽谷附近。如今,除了原有的風投之外,用以投資創業公司的資金池也在擴大,一些新興的投資類型相繼出現。

首先,風投和天使投資不再僅以美國和歐洲為中心。風險資本也在中國、印度和其他鼓勵風險投資、創新以及資產流動的國家出現。

其次,天使投資人這個新的投資團體的出現會為一些創業公司提供小量的啟動資金。這些投資人在早期注資,進而具有獲得雙倍回報的機會和可能。

再次,如今的風險投資對創始人群體另眼相待。

在20世紀,風投人士大多數都具有工商管理碩士或者金融背景。少數像約翰·杜爾和唐·瓦倫丁的一些人則擁有在大型科技公司里就職的經歷。在21世紀來臨之前,新投資人紛紛入局,他們通常具有親自創業的經歷。而分水嶺出現在2009年,美國網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組建公司開始投資創始人,目的是教會這些人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CEO。因為安德森意識到規則變了,前赴後繼的創新陷入停滯,而只有創始人而不是公司高管能夠領導這場遊戲。關注投資人成為安德森公司的競爭優勢。在賣方市場里,其他風險投資人士也在不斷適應「投資創始人」的遊戲策略。

最後,在近十年間,法人投資和對沖基金懷著投資熱情在後期跟投。他們以獲得高利潤為出發點投資某款產品從而促使其進入獨角獸行列。

孵化器和天使投資人的出現極大改變了種子輪投資的格局。風投機構不得不將原有領地讓渡出來。聯合投資人和對沖基金也充實了市場的可用資金額度。而創業全球化也意味著具備潛力的創業公司的數量自世紀之交增長百倍。

第六個變化:創辦公司不需要向大公司模式靠攏

自世紀之交始,對於創業公司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在以前,創業公司像是大公司的縮小版。所有大公司具備的,創業公司幾乎也一一具備,比如一份書面商業計劃;僱傭業務員、市場營銷員和技術人員;規範產品規格並為顧客提供一切服務。如今,我們知道這是錯的。

儘管大公司已經有現成的商業模式為其可供參照,創業公司仍需要尋找自己的模式。這意味著,創業公司需要明白他們的受眾是誰?產品功能是什麼?銷售以及抵達受眾的渠道是什麼?受眾預算是多少?因此,創業公司是一個用來尋找規模化和可複製的商業模式的臨時組織。

第七個變化:信息無處不在

上個世紀,人們需要從董事會和更有經驗的CEO那裡獲得經驗。如今,每個創始人都可以在線學習如何創業。像Y-Combinator這類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會定期舉辦經驗分享會、提供手把手的經驗指導,並為創業CEO提供更多的人際網路支持。

如今的CEO比前人的經驗更多。但是要注意,閱讀書籍、聽取課程並學習如何創立一個公司不意味著就能做成功。正如我們所見,信息絕不代表經驗、智慧和成熟。

創業奇點(The Entrepreneurial Singularity)

創業的阻礙並沒有消失,它們只是被正在加速的革新所取代。

雖然創新正以互聯網的速度前進,但它並不僅僅限制在互聯網領域。創新進入到每個企業以及幾乎所有的商業行為中。今天,幾乎所有的畢業生都不知道百視達商店是什麼?一些人也從來沒有過從紙質報紙獲取信息的體驗。如果我們正處於一個像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同樣重要的革命轉折點時,這有什麼意義?革新從不在它們發生之時顯現。當詹姆斯·瓦特在1775年發明了蒸汽機進而開啟工業革命時,沒有一個人敢說,「從這一天起,什麼都變了。」當卡爾·本茨在1885年駕車行駛在曼海姆的街道上時,也沒有人敢說:「在一個世紀內將有5億輛車行使在路上。」

當我們能夠回望這段革新之路,就會記得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交織在一起,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社會結構。而此時的我們,正深陷其中。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氪星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王者榮耀iPhone定製機讓蘋果懵逼:這合作為啥我不知道?
杭州共享單車放大招,一邊騎車一邊給手機充電!
幫周杰倫賣出150萬張!騰訊音樂十年變現路,一手帶大數字音樂
以色列新技術5分鐘充滿電,魅族、OPPO你們怎麼看?

TAG:氪星情報局 |

您可能感興趣

有句話我忍了很久…講真,矽谷就是一個大村兒啊!
三個夭亡的矽谷新秀,這些初創公司錯在了哪?
如果去了矽谷,兩年之後你的生活會是這樣
90後女孩矽谷創業歸來:不想做女強人 只想做自己
印度矽谷?少來了,矽谷不是你想叫,想叫就能叫的
有這些矽谷錦鯉地的加持,不成功可就是你的錯了!
比馬雲還敢想敢幹!這個矽谷狂人今早做到的事美俄都沒做到
你與矽谷精英的差距有多大?看看這份工資單你就知道了
沒讀過大學也能去谷歌當工程師?未來矽谷想要怎樣的人才?
不了解沙特,那你就看不懂矽谷
不遜於矽谷,這是全美經濟和就業最好的十個州!
矽谷早知道丨#24 我嘗試了那個用23億美元燒出來的初代產品,還找人做了點評
我們探訪了矽谷的康寧科技中心,還看到了一塊用玻璃做的「木頭」
數字醫療的風口來了?聽矽谷從業者怎麼說
那個最不受矽谷待見的人要走了
此人一走勇士賊慌!他自稱籃球只是副業,要把天賦帶到矽谷!
為了萬聖節把大家嚇哭,矽谷大佬們也太較真了吧!
雙11到了,這家矽谷巨頭為何想跟阿里巴巴搶這塊地盤?
隱私到底能不能賣?怎麼賣?矽谷直說
美國矽谷人的一天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