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蕭放】歲時節日

【蕭放】歲時節日

【蕭放】歲時節日



歲時節日,是傳統中國人關於年度時間節點的專屬概念,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歲時與節日連稱,是同義反覆,如果是對舉,歲時與節日在時間節點意涵上分屬不同的歷史階段,歲時是早期的以自然時序為核心,節日是後來的以人文時序為核心。如果以歷史時代為界的話,漢魏以前屬於歲時的時代,漢魏以後是節日的時代。

【蕭放】歲時節日



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生計方式與人文傳統,催生了中國民眾特有的時間觀念,這種時間觀念的表述方式就是「歲時」。歲時是年度周期的時間符記,它以自然季節與人文活動為基礎。歲,原為上古的砍削工具,禾穀的一年一收與犧牲的年度奉獻都需要運用「歲」這一工具,久而久之,人們以歲指代年度周期。天上的木星因為其有年度周期的標示意義也被人稱為「歲星」。唐人孟浩然有詩云:「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說的就是年度周期的變化。時,指季節,中國人對季節的認識是從風開始的。風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來路與性質,風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時令物候,風無蹤跡,而風行化成,「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不同的風向帶來不同的季節,如東風送來暖暖春意,西風卻挾來肅殺秋聲,南風推擁炎夏,北風引入寒冬。季節更替、寒暑相推,合成年歲。歲與時的配合在中國很早完成,「連月為時,紀時為歲」。「漢魏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認知水平的提升,世俗生活時間日益受到關注,人們在傳統的歲時祭禮的時序基礎上逐漸擴充、更新、形成歲時節日體系。

【蕭放】歲時節日


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眼中的春夏秋冬不僅是自然時序代換的標誌,而且是生命機體變化的符記,人們從保護與發展自身出發,對自然時序的變化感受極為明顯,由此形成了種種周期性的保障通過的歲時儀式。中國民眾將抽象的不可逆的時間,轉換為具體的重複出現的日常生活,以有聲有色的歲時節日禮儀作為時間段落的界標。四時八節不僅僅是喜慶的代稱,同時它也是民眾信仰、願望、情感的聚焦與時間生活的指南。

【蕭放】歲時節日



這種以自然歲時為時間主幹的節日體系與西方社會以宗教時間觀念為基礎的節日體系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節日服務於農業社會的時間節奏,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農業節律,影響著中國人的節日分布,其中春秋二季是傳統節日的重點時段。以歐洲為主的西方社會的節日雖然在起源階段同樣與自然時序關係密切,但由於宗教影響的深刻與教會勢力的強大,宗教時間觀念很早就替代了人們的自然時間觀念,宗教時間體系全面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教堂的鐘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時間的標誌,歐美的節日體系屬於宗教節日體系。我們看到中國的節日體系中雖然有信仰的因素,但遵循的是自然時間進程,所謂陰陽二氣變動下的四季輪換。歐美的節日體系雖然其在形成初期有自然的依據,但在濃厚的宗教觀念之下,它完全被納入宗教時間範圍,宗教性節日是主導社會的傳統節日。

【蕭放】歲時節日



傳統中國歲時節日在年度時間中的分布錯落有致,它依循民眾的農業社會生產與生活節律。對於這種時間節律背後的動因,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是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因此在節日體系形成初期,陰陽觀念是形成節日的重要依據,重要節日都分布在一、三、五、七、九月中,而且是月日重合,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等。陰陽調和是中國人固有的吉祥標誌,對於兩個陽數相重的時日,人們保持警惕與戒心。人們認為陽盛日是時間流程中的危險日、惡日、災難日,由此我們看到這些節日背後往往都有一個死亡、分離或者災難的傳說,這類節日傳說事實上是古代時日禁忌的文學講述。隨著人們生存能力的逐漸提高,人們在時間觀念上逐漸脫離陰陽觀念的制約,歲時節日也逐漸脫離死亡災難等危險情緒,而形成慶祝歡愉的節俗主題。六朝以後,元旦迎新,上巳春嬉,端午競渡,七夕牛郎織女相會,重陽賞菊薦壽等,還增加了中秋為八月節,中秋節一開始就以吉祥節日出現,它是傳統節日主題發生重大調整的標誌。

【蕭放】歲時節日


唐宋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在遵循傳統歲時的時間框架下,衍生了許多世俗節日,《東京夢華錄》中記錄北宋都城東京的民俗節日:正月,元旦、立春、元宵;二月,中和節、八日祠山聖誕、花朝節;三月,上巳、清明節、東嶽聖帝誕辰;四月,皇太后聖節(初八)、皇帝聖節(初九);五月,端午節;六月,崔府君誕辰(六月六日);七月,七夕、七月十五;八月,中秋;九月,重陽;十月,十月一,十月十五;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臘八、祀灶、除夜。共有二十多個節日。我們再看看八百年後晚清帝都的節日,《燕京歲時記》記載:正月,元旦、祭財神、破五、人日、順星、打春、燈節、筵九、打鬼、填倉;二月,初一祭太陽、二日龍抬頭、春分、清明;三月,東嶽誕辰、潭柘寺廟會;四月,佛誕日、妙峰山廟會;五月,端陽、都城隍廟會、南頂廟會;六月,六月六日、祭關帝、中頂廟會;七月,七月七日、中元;八月,中秋;九月,九月九;十月,寒衣節;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臘八,祭灶、除夕。共有三十多個節日。比較宋代與清代這兩大都城歲時節日,我們看到後代較前代添加了不少小的節日段落,但節日主幹依然沒有變化。從歲時節日對日常時間切分的角度看,宋代都市時間基本上與農業地區傳統歲時一致,晚清都市時間已經明顯突出城市生活節奏,如北京廟會頻繁。節日時間的重點也有所變化,宋代重視元旦、清明、冬至各放假七日,清代重視元旦、端午、中秋,稱為三大節。在傳統社會,節日是重要的時間坐標,百姓不僅在節日中充分表達自己的信仰與情感,同時人們對日常生活、生產的安排也以節日為時間點,如人們常說歲末年初、清明前後、仲夏端午、節屆中秋等,年度時間的記憶中,普通百姓通常不會記住事件發生在幾月幾號,他們會記得是在端午節前或重陽前後等,節日是普通人重要的時間坐標與生活事件的提示。

【蕭放】歲時節日



在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民族節日地位更為重要,它的節期選擇是根據民族生產生活節奏與歷史文化傳統確定。少數民族節日往往是地方社會或族群信仰、社交、娛樂與貿易的重要表達時機,節會慶典成為少數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誌。

【蕭放】歲時節日



近代以來,傳統節日經歷了坎坷的命運,傳統節日一度幾乎被主流社會全部廢棄,所幸21世紀以來,在民族醒覺意識之下,藉助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機,在政府主導下,傳統節日得到復興與重建,清明、端午、中秋獲得與春節一樣的公共假日。傳統節日的回歸不僅是中國人理所當然地享受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為世界傳承文化遺產。我們傳統節日的精神基礎是儒家所倡導的和諧,強調有差異的多樣性的和諧,所謂「和而不同」。這樣的理念如果伴隨著中國傳統節日進入世界人民的心中,對世界人民來說,將是一筆寶貴的人類文化財富。我們應該有一種開放的胸襟,汲納世界先進文化,同樣也有責任向世界奉獻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

【蕭放】歲時節日



事實上,我們接受了很多外來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中華文化在吸收異域文化中得以不斷地豐富與完善。比較而言,我們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相對較少,以前只講「四大發明」的世界貢獻,而在精神文化與社會文化方面對歐美影響說得不夠。我們今天應該充分利用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與影響,將包括傳統節日文化在內的優秀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增進他們對中國人行為方式與內在情感、價值觀的理解與認知,從而減少相互的隔膜與猜忌。事實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對當地文化環境進行適應性變化之後是有被其接受的可能,而文化就是這樣一個流動地適應、變化與變異成新的形式的過程。如春節在巴黎、紐約、溫哥華等歐美城市成為一年一度地大型文化節,參加者不僅是華人華僑,當地政府也出面組織相關活動,市長致辭,並參加遊行活動。春節成為當地觀光旅遊項目。春節等傳統節日讓世界人民能夠分享我們的快樂,能夠認識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重要,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溫厚與崇高。

【蕭放】歲時節日



當然,文化有其特定的價值內涵,它是民族立身之本,從傳統立場看,人們輕易不許你觸及它,也是最難走向世界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個文化重組與創新的時代,它又是最容易被人們感知的。文化是相互聯繫的,這種聯繫將來也會愈來愈密切。人們在文化聯繫中互相接觸、認知不同體系的文化。多一種文化樣式,人們就會多一種文化選擇,所以對於今天或明天的世界來說各文化間的相互包容與相互欣賞是一種時代潮流。我們應該把握時機,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辯證結合的觀點,認真研討我們的文化影響戰略。我們既不能以文化安全的名義,拒絕外來文化,也不能以文化開放的名義,屈身投靠,失去自己的根基。

【蕭放】歲時節日



我們應該注意傳統節日的意義有內外的不同:在文化內部,我們強調它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諧社會方面的意義與功用;在文化外部,我們應該從文化關係看,看它在世界文化網路中的位置,它能夠向世界提供什麼樣的參照與文化發展的啟示,或者就是一個文化展示的意義。我們覺得自己的節日是一個文化傳統,但對多數非中華文化主體的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新奇與多樣化文化樣式之一,就像我們看待西方的聖誕節一樣。當然我們還是應該在宣傳我們的傳統節日時盡量提倡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在考慮中國傳統節日的世界意義時,最實際的策略是從中國民族文化資源開掘、整理、繼承、改造方面下功夫,將具有普適性價值、適於向外擴展影響的文化事象提煉出來,以影像展示、儀式行為、物品裝飾等進行世界宣傳。所以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發揮傳統節日的文化載體功能,向世界昭示中華文明與文化。這些理念的實現,又要靠具體而微的節日事象實現,比如節日儀式、活動、節日禮品、食品、紀念品、玩偶等標誌物都應該細心琢磨設計,讓無形的非物質文化有可欣賞、能觸摸的物質載體,這樣的節日才能持久打動人心,一如西方情人節的玫瑰,中國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餅同樣有自己的滋味與寄託。北京中秋的兔兒爺也可以漂洋過海成為歐美人士欣賞的東方幸運神偶。讓傳統的中國節日更適合全球化時代變化的需要,更貼近人性,更能服務於家庭與社會。


文章來源:《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4期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論民間故事的「改寫」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馬鞍托起游牧文明
生態民俗鏈和北方民間信仰
李俊領:《天變與日常: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華北泰山信仰》

TAG:民俗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