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5月18日,北京自然博物館響應有關號召,結合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這一主題,充分利用館藏文物及展覽陳列,與公眾共同探討生命演化研究過程中存在的有爭議話題,多元化開展相關的主題講解、脫口秀、互動參與活動,激發公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增強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聯繫、溝通,引導公眾了解生命演化研究中存在的爭議,最終回歸博物館探索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見證物。


一、主題講解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主題:有爭議的著名學說


解說:志願者、講解員


觀眾:館內遊客


內容: 1.達爾文的進化論之爭(無脊椎動物展廳)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認為生物的進化過程是通過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兩個作用逐漸實現的,現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發展而來。達爾文不承認有突變的存在,他認為新種只能由老種經過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而形成。而寒武紀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物種類突然豐富起來,呈爆炸式的增加,這無疑對達爾文漸變生物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


2. 獸腳類恐龍的分類之爭(古爬行動物展廳)


恐龍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迹,


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


3. 恐龍滅絕原因之爭(恐龍公園展廳)

恐龍滅絕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白堊紀晚期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是由於海面下降,新的陸地出來了,有的恐龍有遷移的習慣,去了其他地方,不適應那裡的環境,最終滅絕。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4.長頸鹿的頸部演化之爭(神奇的非洲展廳)


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有名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狀遺傳」學說,認為長頸鹿祖先生活的地區,因自然條件變化而成為乾旱地帶,牧草稀少。長頸鹿為了生存,必須取食於高大樹木上的葉子充饑。為達此目的,它就特別努力伸長脖子。由於經常使用的器官愈用愈發達,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而獲得性狀又是可以遺傳的,這樣一代一代的延續變化下去,千載萬代,頸脖子就逐漸變長了。然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卻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長頸鹿的長頸:在古代的長頸鹿中,由於個體不同,它們的頸有長有短。在氣候乾旱,地面青草乾枯,灌木死亡的自然條件下,身高脖長的長頸鹿能夠吃到身矮脖短的長頸鹿無法吃到的高樹木上的葉子,在生存競爭中脖長者得勝而生存下來,逐漸形成今天的長頸鹿。隨著遺傳學的發展,人們對達爾文的個體間變異傳襲子孫的見解產生了懷疑。


5. 人類起源中心之爭(人之由來展廳)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採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二、 互動活動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別活動——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主題



主題:孰對?孰錯?


參與者: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專業在校碩士生清華附中朝陽學校初中部以及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部分教研員活動內容:參與者在我館的走進人體展廳、恐龍公園和古爬行動物展廳搜集證據,展開三個爭議學說議題:恐龍滅絕之爭、恐龍溫血還是冷血之爭、獸腳類恐龍的分類之爭。在人之由來展廳和古爬行動物展廳搜集的證據,展開另外三個爭議議題:人類進化論的探討、達爾文進化論的探討、醫學與人類進化關係的探討。


議題一:達爾文進化論的探討


正方:支持達爾文進化漸變論

反方:支持現代間斷平衡進化論


摘要:達爾文進化論是依據石證,從哲學角度提出的假說,但是由於基因突變概率低,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他缺乏遺傳學知識的支撐。間斷進化論從對各個時期的化石研究,證明漸變式的微進化與躍變式的大進化是交替出現的。


結論:漸變論與間斷進化論是不矛盾的。(1)自然史宏觀角度,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甕安生物群到澄江生物群的時間間隔為四五千萬年,客觀上可以說生物是一個逐漸進化的結果。(2)自然選擇的角度,由於沒有人為因素給與干涉,所以基因突變比較困難的。由於環境的變化,會發生跳躍性的發展,若環境相對穩定,則進化比較緩慢。


新觀點:現代綜合進化論,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遺傳學、古生物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有關成就綜合起來,用以說明生物進化、發展的理論。


議題二:醫學與人類進化關係的探討


正方:醫學阻礙了人類的進化


反方:醫學沒有阻礙人類的進化


摘要:進化三要素:基因突變、自然選擇、自然隔離。


結論:醫學不僅沒有阻礙了人類進化,而且加速了人類進化。(1)醫學的發展,避免了過多基因的流失;(2)保證了更多基因的傳遞;(3)擴大了種群數量;(4)未來人類進化將實現飛躍。(5)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進化的最終目的是更加的適應自然,能產生更多的後代;(6)醫學的發展也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更加優質的生活,所以醫學雖然影響了人類的自然選擇,但卻加速了人類的進化,並且慢慢將人類的未來以及命運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


議題三:獸腳類恐龍的分類之爭

正方:獸腳類恐龍按照傳統分類方法歸入蜥臀目。


反方:獸腳類恐龍按照分支系統學原理歸入鳥臀目。


摘要:英國古生物學家Seely在1887年將恐龍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演化類群:蜥臀目和鳥臀目。蜥臀目恥骨向前下方延伸,末端膨大;鳥臀目恥骨則主體向後方近乎平行的延伸。


結論:(1)獸腳類恐龍歸入鳥臀目。由於鳥臀目恐龍具有一個像鳥一樣恥骨向後指的腰帶,這跟向鳥類演化的獸腳類恐龍以及鳥類相似,並且在大部分獸腳類恐龍和幾個鳥臀類恐龍支系中,相繼發現了類似鳥類羽毛狀的結構,但從沒在蜥腳類恐龍中發現這類結構。


(2)提出大膽設想,獸腳類恐龍一部分歸入蜥臀目,一部分歸為鳥臀目;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鳥類與我們一起生活。


議題四:恐龍溫血還是冷血之爭


不同觀點:(1)現代爬行動物大多是冷血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無法通過新陳代謝系統控制自己的體溫,而必須藉助諸如曬太陽這樣的外部手段對體溫進行調節。由於恐龍類似於現代的爬行類動物,所以一些人認為恐龍屬於冷血動物。


(2)通過逆推,由於冷血動物的肌肉強度出力只佔單位體積下哺乳動物的17%,這樣的生理能力是遠遠達不到稱霸地球整個大陸的;而且恐龍中劍龍通過骨質板的張合來進行散熱等功能,所以恐龍屬於中溫或溫血動物。


議題五:人類進化過程中是否存在中石器時期


觀點總結:舊石器時代地質時代處在冰後期,即全新世初期,經濟生活仍為採集和漁獵,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磨製石器尚未出現,考古學界一般都將間接打擊法製作的幾何型「細石器」作為其主要的生產工具;但由於細石器的遺迹稀少,地區不廣泛,時間短,所以「中石器時代」不能作為世界各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石器文化,只能作為某些特定地區的一種「石器文化」,屬於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的一個過渡階段。

議題六:恐龍滅絕原因之爭


不同觀點:(1)小行星撞擊地球,致使地球內部岩漿洶湧噴出,撞擊造成的超級火山爆發,整個地球被濃濃的火山灰和毒氣所覆蓋,地球上的生物長時間不見陽光和月亮,植物無法光合作用,大氣層氧氣含量極低。


(2)瘟疫的流傳,由於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而且適應病毒能力慢從而被滅絕,而哺乳動物適應快得以保存了下來。


三、 近期活動預告:博士有話說


5月20日(周六)19:30—21:00


主題:你不得不知道的有爭議的自然史


嘉賓:張勁碩、史軍、朱幼文(暫定)、李建軍等嘉賓群


觀眾:12歲以上,100人,網路預約參


內容:邀請自然科學各領域專家、學者介紹講述研究生命演化過程的歷史中出現的重大爭議學說、理論、話題,與觀眾共同討論,並通過自然博物館的館藏作為證據,探尋不同學說的理論依據並構建科學認知。同時,思考博物館與科學研究過程之間的關係,博物館與研究成果保存和傳承之間的關係,博物館與科學傳播之間的關係。與公眾共同體會博物館在人類文明和科學發現歷程中的重要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中國-今日要聞 的精彩文章:

國家非遺珠寶工藝特展亮相十三屆文博會寶立方分會場

TAG:科學中國-今日要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奇妙的博物館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世界博物館: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鼓浪嶼貝殼博物館 專題博物館需主動適應文旅發展
帶你逛博物館|世界最宏偉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世界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將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博物館日
國家動物博物館
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紀念活動在大唐西市博物館隆重召開
世界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裡「話」歷史
博物館日,博物館玉
世界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
蒙德里安繼承人和博物館爭遺產 要求博物館還畫作
飲食文化主題博物館如何「活」起來?全國11家飲食文化主題博物館「抱團」發展
驚悚 動物博物館
珠寶博物館——大都市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中國元素——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