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無法磨滅的記憶 難以忘懷的鄉愁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盱城古十景


——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說到「都梁十景」,自然會想起米芾的《都梁十景詩》。那麼,這「十景」當年在何處?現在的情形又如何?那就說給您聽聽。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盱眙第一山景區大門)


先說第一景《第一山懷古》


盱城諸山古稱「梁山」、「都梁山」,十峰綿延,橫亘於淮河南岸,蜿蜒於盱城南北,其中心一山則位於天台山西側,可西瞻千里長淮、萬畝淮灘,左有小五台,右有鳳坡嶺,儼然一副太師椅,穩坐釣魚台,民眾古稱「南山」。因北宋大詩人、書法家、奇石鑒賞家米芾來到盱眙,寫下了《都梁十景詩》和「第一山」碑,叫了幾千年的南山便從此改稱「第一山」,而由此向北諸山則依次稱之為「二山」、「三山」、「四山」了。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米芾(1051~1107年),是北宋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宋徽宗時召為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因禮部又稱「南宮」,故稱米芾為「米南宮」。宋紹聖四年(1097年),米芾出任漣水知縣,從汴梁乘舟沿汴河南下,當船出汴口,駛入淮河,抬眼便看見盱眙縣稱那群峰連綿的南山,這是他自汴梁到此,一路經過千里平川所見到的第一座山。山雖不高,卻清靈滴透、風景悠然、美不勝收,便棄舟登岸,攀臨峰頂,登高望遠,只見淮河浩蕩、青山綠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空闊縹緲、意象無邊,一番遊覽,興緻勃勃,拍案叫絕,高聲說道:「此山於平川之上,凸兀而起,沿淮蜿蜒,氣勢如虹,真乃東南第一山也!」


當即差人奉上紙筆,研墨展紙。米芾拿出斗筆,蘸墨揮毫,自上而下,寫下「第一山」三個大字。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米芾此時意猶未盡,詩興大發,隨即又吟出《第一山懷古》詩一首:


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


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


這便是第一景《第一山懷古》,此景就在第一山之巔,立於秀崖之上,魁星亭之側,便可一覽無餘,且可領會詩人米芾的心境。此後,米芾數次來到盱眙,一到便暢遊山水,漫步于山間小路、懸壁石階之間,更感步移景換、佳景連連,令其流連忘返,對山中美景讚嘆不已。於是詩潮噴涌,故以「都梁十景」為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都梁十景詩」。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二景《瑞岩觀清曉》,且看詩云:


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紅塵點翠微。


鶴唳一聲松露滴,水晶寒濕道人衣。


「瑞岩」在「秀岩」南,「杏花園」旁,下有「瑞岩泉」,側有「瑞岩觀」,左右還有亭閣數棟,是摩崖石刻集中地之一。相傳「瑞岩觀」原名「瑞岩庵」,是北宋女冠朱妙真所建,後改為「瑞岩觀」,當時是三重殿宇,供奉碧霞元君,三殿分別祀「三清」、「三官」、「玄帝」。米芾來時,此觀正是香火鼎盛時期,清晨之時,站在瑞岩觀前,遙望西天一碧,楚幕低垂,觀中早起的道人被晨露打濕了衣衫,一幅清凈的畫圖展現在眼前。現在在瑞岩是第一山風景的亮點之一,客家來游,必然所至,賞自然美景,觀摩崖石刻,拜道觀清庵,別有一番滋味。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三景《杏花園春晝》,其詩所云:


風輕雲淡午天春,花外遊人載酒樽。


不是山屏遮隔斷,牧童錯指是孤村。


「杏花園」就在「秀岩」、「瑞岩」的旁邊,宋代立書院於「玻璃泉」側,置「杏壇」於「會景亭」畔,仿曲阜孔廟之制,這裡遍栽杏樹,植杏成林,春風來臨,這裡杏花盛開,雲蒸霞蔚,花瓣如雨,香風似薰。遊人由山徑至此,宛如進入人間仙境,恰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感。清代杏樹衰敗,改植石榴。現在重新植杏,風景回歸,有建「春晝亭」、「熏香亭」,遊人到此,樂不思歸。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四景《玻璃泉浸月》,詩是這樣寫的:


半山亭下老苔錢,鑿破玻璃引碧泉。


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飛入鏡中天。


「玻璃泉」在「瑞岩」北、「秀岩」下,此泉從石壁下一小孔湧出,注入池中。泉水清冽,澄澈如玻璃,靜水如鏡,因而得名。相傳,隋煬帝南巡,在此大興土木,建造「都梁行宮」,見此泉水,甚喜愛之,效以「曲水流觴」,建「流觴池」、「會景亭」,後均廢於孟讓。米芾在月圓之夜來到此泉,朦朧醉意間見玉蟾落入水中,欲撈之,手觸水成波,月影碎為銀屑,再抬眼望去,天上明月依然,嘆曰:「一片玉蟾留不住啊!」後來,人們在玻璃泉上修有六角涼亭,並歷代修葺,刻石以記。吳承恩還將此泉寫進《西遊記》中。今日的玻璃泉,不僅歷代石刻依舊,泉上亭閣依然,還有「思廉牆」、「清風廊」、「戒石碑」,以及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所題《泗州大聖寺靈瑞塔碑記》的巨碑在列,讓你大開眼界。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五景《會景亭陳跡》,米芾寫道:


自是韶華不耐秋,水光山色一時休。

細將瓦礫分明看,片片飛來落葉愁。


「會景亭」在「秀崖」上,「魁星亭」南,「第一山碑」側。據說,此亭原是「都梁行宮」建築群的一部分。舊志載,宋代曾在此挖出一殘碑,拂去泥土,上刻有「此地都梁宮廢」殘字。都梁行宮從建成到廢圮,不到10年時間。時隔485年,米芾到此,只見碎磚破瓦、枯葉飄飛,此亭早成遺迹,嘆曰:「韶華不耐秋,風光幾時休!」傷感之餘,寫下此詩。如今的「會景亭」沒有重建,也不知道如何重建,只是倒是保持米芾所見時的情景,一盤石桌,幾尊石凳,殘碑瓦礫,看起來卻還意味深長呢!不知道您到了會有怎樣的感覺?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六景《龜山寺晚鐘》,米芾寫得大氣:


龜峰高聳接雲樓,撞月鐘聲吼鐵牛。


一百八聲俱聽徹,夜行猶自不知休。


「龜山寺」原建在「上龜山」,位於第一山之左,與五塔寺相鄰,也是第一山景區範圍。史載,此寺建於北宋天禧年間,規模宏大,氣宇昂然,僅鐵羅漢就有150尊,大鐵鐘就有一人多高,香火鼎盛,僧侶眾多,鐘響傳十里,誦經遍群山。米芾看到如此大寺,如此規模,如此香火,欣然寫下詩句。後來此寺毀於元末兵火,明初重建,如舊制,以此獻給盱眙走出去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壽辰,據說朱皇帝嫌「龜」字不雅,故改名「龍山寺」,後又毀。今移址第一山瑞岩後的山巔重建,仍以「龍山寺」名。如果您到了這裡,就不要再去找什麼「龜山寺」了,眼前的「龍山寺」就是。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七景《五塔寺歸雲》,詩中寫道:


塔邊雲影任高低,閑逐清風自在飛。


四海望遙人久渴,不成霖雨又空歸。


舊志云:「五塔寺,治西南山麓。」據考,寺址應在「上龜山」西麓,面臨淮河。該寺始建於唐,後於宋初仿唐復建。因「上龜山」又名「小五台」,故以北五台山寺院之制,寺院三進,前院四角和中心各建磚塔一座,中間最高。中院有「大雄寶殿」。後院靠山懸壁,有三洞並列,彼此相隔丈余,石室可作辟穀養性、閉門修鍊之用。每當雨停雲散或暮色降臨之時,可見雲霧環繞,似入洞內,故名「歸雲洞」。米芾來此,看那五塔入雲的壯景,看這雲歸入洞的奇觀,當然是詩興大發。不過後來,五塔皆廢,僅存遺迹。再後來開山取石,遺迹也無存,僅「歸雲洞」還在。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八景《寶積山落照》,再看詩云:


怪石壘壘玉作堆,登臨晚景更徘徊。


夕陽無限堪亭好,莫到奇山空自回。


「寶積山」在治西南三里,孤峰臨淮,傲立高聳,山頂有「眼光廟」,廟後有「仙人床」,實為一巨石,上刻仙人側卧像。山腰有「仙人洞」,洞深數丈。山間怪石嶙峋,形狀奇特。登山可遠眺千里淮河、萬畝蘆灘,無遮無擋、一覽無餘,尤其傍晚落日,懸於蘆波葦浪之上,如詩如畫,令遊人徘徊流連、不思回歸。到了南宋,宋金劃淮為界,此地曾建有「歲幣庫」。如今,山下隋煬帝修的「萬歲湖」已改為「船塘」,臨淮的「釣魚台」也是後建,「歲幣庫」早無蹤跡,惟「仙人洞」尚在,「觀景台」亦存,仍是盱眙一景。

第九景《清風山聞笛》,詩是這樣寫的: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鐵笛誰吹一曲哀,清風約我上層台。


悠揚正到堪聽處,怕惹閑愁卻下來。


「清風山」在老縣署對面,亦稱「照面山」,為城中諸山最高。俗話說「樹大招風」,這山高也招風,故而以風多風大而聞名。山上有寺、有亭,每當月明風清之夜,登臨觀景、萬里碧空,風氣樹動、松濤聲聲,迎風弄笛、清音遠播,也許米芾聽得笛聲幽怨,勾起鄉愁,怏怏而歸。今天的清風山,上有電視轉播塔,坡有松柏千萬株,林間隱有民居舍,春來滿山花果樹,東坡有宋代城牆遺迹,南邊是檯子山、大井窪、斬龍澗,尤以春來踏青、夏來納涼極好去處。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第十景《八仙台招隱》,米芾詩云:


山徑重重鎖綠苔,松花曾見幾番開。

群仙費盡招呼力,那得休官一個來。


「八仙台」在東門外,東山(即戚家山)東麓,「一群羊」附近的山下。據傳這裡是八仙遊歷,經此休憩之處。有仙人座石,石下有泉,泉涌成溪,溪匯成池,名曰「洗觴池」。其上有巨石,石大而平整,上刻有棋盤痕迹,名為「石棋坪」。此景現已改觀,建成公墓,如此倒也更切詩意,「歸隱、歸隱,當此歸隱」,此乃笑言也。


米芾的《都梁十景詩》寫成後,立即風靡於世,百姓口口相傳、爭相傳抄,文人爭相吟和、賦詩寫文,盱眙也因十景詩而聞名遐邇、聲名大振。「十景」中有6景就在第一山公園景區之內,4景緊挨第一山周邊。「都梁十景」,成了盱眙的金字名片、點睛之筆,也成了盱眙旅遊的亮點。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非盱眙實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盱眙 的精彩文章:

441大戶 10萬餘人 13萬畝 千億產業,這是假新聞么?我滴個盱眙龍蝦好牛掰哇

TAG:老盱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