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鄭和下西洋的利與弊,其目的何在?實現沒有?

論鄭和下西洋的利與弊,其目的何在?實現沒有?

對於鄭和下西洋,歷史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的支持有的反對,有人提出鄭和下西洋是消耗物資,對明朝並沒有什麼幫助。那麼對於明朝而言,鄭和下西洋是賺了還是賠了呢?

我們可以通過對史料的檢閱,將其中所記載的海盜、倭寇侵犯中國的次數進行一次統計,以這個數據對比來看看永樂大帝一手建立的強盛海軍及海權對中國本土所起的作用。看看這是不是確實如劉大夏等人所說的那樣,是一件「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於國家何益」的「敝政」,是「大臣所當切諫」之事。

官史覆蓋面廣,相關的筆記野史則大都術有專攻,而相關地方志對一地之事迹記載更是詳細。因此這樣互相比照考證得出的統計,雖然還不能肯定是100%的完全統計數據,但相信基本上能涵蓋絕大部分數據了,入侵事件脫漏出統計範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這是能夠說明問題的。

根據這十二種史料,可統計出洪武時期海盜為禍中國有21次,倭寇進犯36次,合計57次。永樂時期則是海盜13次,倭寇26次,合計39次;宣德時期,海盜和倭寇各進犯3次,合計6次;而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四朝合計,海盜做亂為16次,倭寇10次,合計26次。

從上面這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永樂時期比之洪武時期的海患下降了整整百分之30%,但考慮到朝代的長短差異,可以理解為持平。洪武朝是三十一年,永樂朝為二十二年,而宣德到天順朝的時間卻長達三十九年。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三十九年中,海盜和倭寇活動處於急劇下降狀態,與永樂朝相比較的話,其比例下降了近60%,如果再考慮到為患規模和時間間隔的話,那麼倭寇活動就幾乎可以說接近絕跡了。

同時,要考慮到永樂九年日本與中國絕交的問題,如果去除以本國人為主的海盜活動,以永樂時期與洪武時期相比,雖然洪武時期倭寇進犯頻頻,但洪武時期殲滅倭寇數量有數字記載的,經常是數十數百人,最高是兩千多人。而永樂時期殲滅倭寇的記載則常以千人為單位計算,殲滅三、四千人是經常的,多的殲滅數合計高達七千餘人、船隻上百艘,且與洪武時期相比,海戰明顯增多,並基本保持大勝戰績。如永樂十一年和十四年,浙江和遼東各殲滅倭寇三千多人,十五年六月,張謙在浙江消滅四千多倭寇,十六年五月,浙江、福建、廣東合力消滅倭寇七千多人,十七年於遼東望海堝消滅一千五百人,同年在山東明軍又擊毀、繳獲的戰船九十多艘,按船隻數計算,最少有二千餘人。

從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相當明確的結論,那就是經過永樂朝大規模消滅海盜倭寇的戰鬥和頻繁的遠洋航行活動後。侵犯中國沿海的海盜和倭寇現象基本被遏制,接近被消滅的狀態,同時也足以說明永樂時期明帝國海軍的強盛,以及永樂大帝海洋戰略的成功。

如果沒有永樂朝強大的海軍及其海洋戰略,海盜和倭寇們是絕不可能自動消失的,也絕不可能讓日本政府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為與明帝國交好。一直對海盜倭寇堅持強硬的打擊政策,並跨海千里,頻頻把抓獲的本國罪犯送到中國讓中國政府來處理,甚至在中國政府表示將罪犯交還日本政府處理後,日本使者乾脆自己動手在中國將他們全部處死,以表達其誠意。

這就是永樂大帝組建立強大的海軍,獲取了強盛海權之後所帶來的直接結果,也是鄭和所說的「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於海」海權思想之直接體現。

而之後如嘉靖時期海盜及倭寇活動,已經不用做統計了,眾所周知,明帝國其時早已幾乎沒了海軍,根本不具備大規模海上作戰的能力,甚至連一些小規模的海上作戰都要藉助於商船和民船來進行。那是海盜和倭寇最猖獗的時期,中國為其所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光是明帝國沿海軍民傷亡,因戰鬥和被搶掠造成的損失,長期戰爭所需的軍費這些直接產生的支出,就足夠組建起上百支鄭和艦隊,而且還能有巨大的贏餘,更別說間接經濟損失了。

在這樣幾組統計數據以及前後狀況的對比之下,劉大夏這些為國為民的「忠臣」們毀船隊、絕海洋,銷毀鄭和航海檔案之類的舉動,是否還能說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呢?又到底誰的政治主張和方針才是「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於國家何益」的「敝政」呢?

歷史上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我認為鄭和下西洋利弊參半。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鄭和使團奉行與海外諸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針,贏得了亞洲許多國家對中國的信任與友誼。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建立了亞洲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提高了中國當時在國際上的威望。

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是文明古國,自古就重視禮尚往來,反對恃強凌弱。明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高,但鄭和在海外從未仰仗「天威」,欺負小國弱國。在爪哇島,鄭和的部下被誤殺170人,鄭和並沒有使用武力相報復。鄭和在舊港與錫蘭的兩次用兵都屬於自衛性質。鄭和帶領近三萬人的武裝,在海外沒侵佔別國的一寸土地,沒掠奪別國的一草一木,更沒在海外派駐一兵一卒。所經之地,本著「懷柔遠人」,「和順萬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導「王道」,反對「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鄰邦,以德服人,宣揚中華文化,其所表現的是「和平海權」,而非武力侵略行為。鄭和出使西洋是中國古代執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範例。

二、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在此時期的中國外交達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頂峰。

經過鄭和的努力,多年不與中國來往甚至從未與中國來往的一些東南亞國家都先後與明朝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有4個國家的9位國王先後8次來華訪問,有16-17個國家先後4次派遣使者來華。中國同東南亞的關係就是從那時候建立起來的,中國同東南亞的貿易圈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三、關於鄭和的評價,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對千年以來影響世界的百名偉人排名中,中國共有6人上榜,其中鄭和名列第一。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為此評論:當年中國統治者沒有根據鄭和海洋思想和實踐繼續推進中國的海洋事業,沒有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轉變為商業化、外交化的貿易和知識國家,留下了蝸居、孤立狀態的歷史遺憾,否則,當重寫世界歷史。鄭和的偉大不僅僅是傳播了中華民族的「黃色文明」,同時在於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為藍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經驗和技術保障。儘管中華民族因此而落伍,但是鄭和改變了世界。

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局限性在於:

一、鄭和下西洋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經濟上得不償失。

永樂年間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高漲時期,著名使臣很多,像侯顯「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李達、陳誠多次持節赴西域,他們都是為了貫徹明成祖安定周邊的戰略。明成祖要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頒正朔」,廣加招徠,促使周圍各國「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製造一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況,以便提高自己的皇帝聲望。鄭和下西洋,「恩賞」、「受貢」 不少,卻無關開拓國際商貿。明成祖本人並不主張發展海外貿易,鄭和使團在海外進行一些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只是附帶進行的。這種交換活動只是作為與西洋諸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手段,所換回的大多是異域珍寶,供宮廷享用,它與贏利性的海外貿易是有本質區別的。正因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負擔。隨著明朝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

二、任何國家的對外關係,都有民間的和政府的兩種方式。鄭和下西洋是政府行為,說它是主動外交,開放政策,一點不錯。但是,明朝實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從事貿易,關閉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門,海外貿易完全被政府壟斷, 這與宋、元時期政府鼓勵私人海外貿易相比,已經趨於保守和內向,是退步了。以至於明成祖朱棣死後,主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認為下西洋是弊政,向即將繼位的太子建議罷西洋去寶船。鄭和去世後,反對者更是佔據優勢。明英宗時,兵部侍郎劉大夏鼓動兵部尚書項忠把鄭和下西洋的史料燒毀,連鄭和船隊也遭至被燒的命運。中國從此開始禁海,甚至「寸板不得入海」,兩代王朝實行了長達400年閉關鎖國政策。如此結局,絕非偶然。

鄭和下西洋時代中國造船術、航海術處於「世界第一」的地位,鄭和的航海波瀾壯闊,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每個中國人自豪的壯舉。遺憾的是,給西方帶來工業文明的航海活動卻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革命性動力,鄭和下西洋也因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毫無益處,最終使這種壯舉成了曇花一現。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利:張顯明帝國的實力。 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聯繫。 弊:「貢賜貿易」的「只出不進」必然導致國力的虧空,當明帝國的實力漸下降 這 種「貿易」也就悄然停滯。 大量的貢賜必然影響國內的商品經濟發展。 助長統治者盲目自大情緒。

【明朝史】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對明朝的影響利弊該怎麼權衡?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罕見的。但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對於明朝鄭和下西洋所產生的影響,有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鄭和下西洋促進了當時中外交流,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①鄭和下西洋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加強了與海外諸國的聯繫,有利於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明朝廷派鄭和出使西洋的目的看。

②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從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海船規模、船數、人數、到達範圍等方面看。

③它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鄭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從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看。

第二種觀點是: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①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而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為──從鄭和下西洋的性質看。

②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缺乏生命力。因此隨著國力的衰退,航海壯舉也悄然結束,——這點基於鄭和下西洋的結果和影響來定論的。

在我看來,鄭和下西洋是弊大於利,勞民傷財但是實際意義及價值不大。最後明朝在這次落下了什麼?因為實際上,他當時比歐洲航海時間更早,航程更遠,使用的儀器更先進,使用的船隻更大更堅固,使用的人員也更多,一開始中國具有更好的潛力,但是中國卻沒有能力把這些潛力轉化成現實的力量,

兩者目的不一致,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1.宣揚明朝國威。2.擴展海外貿易。3.為了對抗來自印度北方帖木兒帝國對大明王朝西部邊疆的軍事威脅;4.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而哥倫布航海是為了到達亞洲去掠奪那些豐富的物資和金銀,是受國王的託付。而他陰差陽錯的到了一塊新大陸。因為它的到來、是當地土著人民在那之後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印第安文明就這樣沒落……

而他們的後果也不同,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雖然聲勢浩大,但鄭和死後不久,中國船隊便絕跡於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國的航海事業突然中斷了,這使得中國與西洋各國業已建立起來的聯繫戛然而止。從此,中國的海外貿易市場逐漸被歐洲所佔據。相反,哥倫布開闢新航路後,在西歐激起了遠洋航海的熱潮。

在和平的角度來說,鄭和像一位親和大使,以友好的態度對待他人:哥倫布像一個強盜,謀取了他人的財富。鄭和遠航與西方人開闢新航路,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綜上所訴,可見鄭和下西洋更好:

1. 充分展現了我國航海技術的發達,以及我國資金和資源的豐富。

2. 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將我國特產帶到外國,與外國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3、向海外諸國傳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印第安文明漸漸衰敗,將販賣黑人作為市場交易,但是這也是世界跨入文明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標誌。

第一,把美洲和歐洲緊密聯繫起來。如果沒有哥倫布的航海之旅,沒有哥倫布的誤打誤撞,將美洲當成印度,那麼世界文明的發展將會遲緩很多。並且因為有了哥倫布發現美洲這個開端,所以相繼有人發現更多新的大陸,拓寬人類的眼界。

第二,將殖民主義推上巔峰。因為哥倫布的發現才會有更多的人相繼而來(美洲),有野心的歐洲人(西班牙、葡萄牙)侵略美洲大陸的領土,使美洲印第安人成為階下囚。雖然發現新大陸也有弊端,但這也是進步的一種表現,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領土、權力等差異)。

第三、歐洲人有移民的場所。15世紀歐洲人口急劇膨脹,新大陸的發現,也使人口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第四,促進了歐美洲文化的交流,美洲的橡膠、玉米、煙葉、番薯等,是通過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後傳遍世界各地,並且歐洲移民者將大麥,黑麥、燕麥等植物帶入美洲,這大大影響了東西半球的文化交流。

所以我認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利於世界發展的,而且我們應該遵循歷史發展的順序。

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內陸國家。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造就出封建領導階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思想,沒有海洋擴張意識。歷史上除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和戚繼光抗倭外,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幾乎是沒有什麼作為。然而,美國傑出軍事家馬漢曾提出的《海權論》則清晰地指出了海洋與一個國家興衰休戚與共的關係。這不能不令一個有著300萬璀璨藍色國土的國家重新定位思考自己的海洋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闖王」敗於闖
李世民有多「好色」:與弟媳婦私通召幸十四歲少女
隋煬帝荒淫多為政治污衊 李世民確實非常好色
大唐開國第一案:誰慫恿太子李建成執行兵變逆謀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和原因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
鄭和曾七次下西洋,其目的何在?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尋找朱允炆?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並非地理大發現,也不只是尋找建文帝
美國發動敘利亞戰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現在都實現了么?
呂雉「病榻問相」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她奪權的開始!
朱棣稱帝後,是如何處置朱標一家的,鄭和下西洋真實目的竟是這個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鄭和真正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黃磊「閨女」上節目其實是有目的的但實在太慫,何炅都看不下去了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你答對了
火影忍者:佐井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殺掉佐助,還是碟中諜?
如萍去綏遠找何書桓,穿戴的東西卻暴露了她的真實目的,太心機了
向李玉剛看齊,他明確說出自己的目的,是實在還是愚蠢?
鄭和下西洋帶了一船的老嫗,網友:為何不帶美女?原來是另有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嗎?
宇宙存在是否有目的?如果有,目的是什麼?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真正的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後怕!
劉禪表現很無能,原來這樣做另有目的,網友:都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