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朱元璋貧民出身,歷盡千辛萬苦奪得了天下。他做了皇帝後規定,每頓飯必須要有粗菜,讓後來的皇帝們「知外間辛苦」。這成為了明朝的一個家法,也是明朝宮廷膳食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朱元璋每頓飯都要上一個豆腐,以表明自己不忘貧苦出身。但是,到了他的子孫輩時,這每頓的豆腐就變味了。清代吳騫在《拜經樓詩話》中記載了一個明代宮廷豆腐的故事:


在大明的各衙門之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平常清湯寡水。皇帝如到別的地方赴宴,翰林們就向光祿寺索要剩下的御膳,以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眾翰林紛紛去討皇帝的剩飯。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


一個後來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興,連喊「拿酒來」,原來這豆腐其實已經不是豆腐了,而是用幾百隻鳥的腦髓做成的。其實,在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們雖然保持了頓頓上豆腐的家風,但是那些豆腐的原料已經不是豆腐,而換成了鳥髓。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朱元璋的憶苦飯,最後成了徒有其表的擺設,其功效是一點也沒有了。但把這些粗菜、豆腐與宮廷御膳的巨大花費相比,則更具有諷刺性。


明代宮廷可謂全世界最大的食材店和餐廳。御廚每天要準備1萬到1.5萬人的伙食。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組織就有光祿寺、尚膳局和尚食局。只光祿寺一個機構的皇帝御膳食材採購人員和廚師的編製人數,宣德朝是9462人,後來一度降到5000人,到了成化年間又增長到6884名。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宮廷所有的人最根本的服務對象是皇帝、皇后、妃嬪和皇子皇女們,但在宮裡服務皇帝等人的太監、宮女也要吃飯。這麼多人吃飯,伙食費肯定也是一個大數字。宮廷御膳費用的準確數字現在幾乎無法計算,一年花費數百萬兩銀子用於吃喝也是有可能的。


明朝滅亡後,有宮女談到皇帝的伙食標準,說皇帝一天的標準是3000兩銀子。根據歷史上的一些記載,崇禎皇帝的伙食費是每天36兩銀子,皇后是每天11兩半銀子,這些都不包括原料費。皇帝一個月的伙食費是1046兩銀子,可以買大約6萬千克大米,可以讓4000人吃一個月。



朱元璋定下規矩,後世子孫每頓飯必須有粗菜,執行中變味了



皇帝一個人的伙食費如此之多,就算餐桌上擺放一些豆腐、野菜之類,又能證明什麼呢?又如何能真正體現朱元璋那種不忘根本的本意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生病,暗示只有大腿肉能治好,光緒沉默,李蓮英給了
康熙即位才8歲,孝庄為何不垂簾聽政,一個祖制她越不過去
張宗昌求雨,扇了龍王幾耳光,還用大炮轟老天,結果真下雨了
全省官員貪污,皇帝無奈之下定下一條死亡線,四品以上幾乎全殺

TAG:千古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司馬懿臨死前為何要定下這樣的規矩,不準子孫後代給他掃墓
朱元璋給兒孫定下一規矩,讓後代無比頭疼,卻間接幫了化學家大忙
乾隆定了一個炎黃子孫都敬仰的規矩,卻被子孫後代破了個遍
不想毀了孩子,這些規矩一定要立起來,尤其是在孩子三歲之前
朱元璋為讓子孫享福曾定下兩條規矩,其中一個到後來變成了催命薄
要想孩子有出息,在他三歲前要立好這些規矩,否則再聰明也白搭
朱元璋定的這個規矩,後世子孫不聽,不然明朝壽命可能超過唐朝
當溥儀乳娘有2個規矩:每天必須吃豬肘子,另一個規矩讓她痛不欲生
朱元璋生前立下一條死規矩,把太監當狗看,朱棣為何悄悄改掉?
無規矩不成方圓,想要孩子變優秀,這3個規矩上學前一定要立下!
他因家族龐大,一次醉酒後認錯了夫人,從此定下一條奇怪規矩
誰說鞋子就一定要規規矩矩,李宇春的鞋子前長後短,依舊潮到翻天
朱元璋定下一規矩讓後代頭痛不已,幾百年後卻解決一大化學難題!
李玫瑾:孩子6歲前沒立好規矩,以後就管不了了
很有膽量噢!梅根就是不想遵守女王定下的規矩,婚後第三次穿上了女王不喜歡的穿搭
孩子六歲之前,這幾個規矩若是立好了,娃以後會少走彎路,別晚了
八歲前,給孩子定下這四個規矩,會讓孩子變得很優秀也會很有禮貌
三歲之前,若是這些規矩立好了,孩子長大能少走彎路,晚了就遲了
清末劊子手回憶,行刑後要挨板子,因壞了規矩,落得個絕後的下場
孩子小時候,給他定下這幾個規矩,長大後一定會有禮貌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