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該忘記這位在淞滬戰場帶頭衝鋒的中將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該忘記這位在淞滬戰場帶頭衝鋒的中將


記住英雄,傳承歷史。抗日英雄故事之吳克仁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該忘記這位在淞滬戰場帶頭衝鋒的中將


吳克仁烈士照片


參加過八一三淞滬會戰的黃維,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嘆。很多親歷者都表示,難以使用文字來描述那樣一種空前的悲壯與慘烈。在這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的對決中,中國軍隊幾乎一天就要消耗掉一個師。今日看來,中華民族在危亡中的民族精神,在淞滬戰場上寫下了最光輝的一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英雄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我軍最高指揮官吳克仁烈士。


1937年10月底,由於日軍在淞滬戰場攻破大場防線,戰局急劇惡化。時任國民革命軍67軍軍長吳克仁請纓參戰。蔣介石此時正苦於無兵可調,即令第六十七軍連夜開赴江蘇,編為右翼方面軍總司令張發奎指揮的總預備隊,進駐青浦。


11月5日,日軍第十軍(轄三個師團)從杭州灣的金山衛大舉登陸,直撲松江縣,從西線迂迴中國守軍的後方,戰局驟然呈危。張發奎急令第六十七軍「輕裝向松江急進,痛擊敵人,以保我上海右翼軍之安全為要」。

與此同時,右翼軍代總司令黃琪翔也給松江保安司令王公玙下了手令:「該保安司令協同四十三軍郭軍長汝棟,六十七軍吳軍長克仁死守松江縣城三日,違即軍法嚴懲」。


松江縣城距金山衛僅六十華里,時任松江保安司令的王公玙,手下只有少數地方部隊,四十三軍郭汝棟此時也僅剩數百人的殘部。王公玙接令後焦慮萬分,吳克仁更是急如星火,他深知戰局危急,任務嚴峻。


為了爭取時間搶奪戰機,吳克仁來不及督統全軍一同出發,而是率先偕軍部參謀長及部分參謀人員夤夜進入松江縣城,隨即部署第一〇七師師長金奎壁率部佔領松江以北,第一〇八師師長張文清率部佔領松江城南,相機迎頭痛擊敵人,以保證上海友軍安全撤退。


11月7日,由金山衛登陸的日軍已竄到黃浦江對岸,隨即以兇猛的火力掩護,出動橡皮艇及木帆船強行登陸。第一〇七師官兵以平射炮壓住敵人火力,猛襲強渡日軍,當即斃傷日軍五六百人,黃浦江面敵屍累累,敵橡皮艇及木帆船幾乎全被擊沉。代總司令黃琪翔聞報後親到戰場,對該師官兵的英勇之舉倍加讚賞。


8日下午,日軍援軍陸續開至,攻勢加強。第一〇七師在金鶴浜、得勝港一線與敵激戰,損失慘重,師參謀長鄧玉琢戰死。

與此同時,第一〇八師在松江到石湖盪之間的三十號橋與敵遭遇,激戰中第三二二旅旅長劉啟文殉難,日軍趁機遷回到第一〇八師之後,第三二四旅旅長夏樹勛率殘部死守松江西關,以阻敵迫近松江縣城。


傍晚時分,日軍後續部隊源源開至,雙方演成巷戰,戰鬥極為殘酷。由於忪江城外兩翼作戰傷亡慘重,日軍人部隊如潮水般涌至松江縣城,東、南、西三面被圍,情勢萬分危急。為完成「死守三日」軍令,吳克仁數次出城督戰,置個人生死於不顧,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終將敵勢壓下,戰局漸呈穩定。


11月8日夜半,死守松江三日的軍令已經勝利完成,夜10時到11時之間,一些軍官主張立即撤出松江,以爭取主動減少傷亡,但吳克仁堅持一定要守到午夜12時,否則不算圓滿完成軍命。


直到9日凌晨,吳克仁才下令突圍,他讓郭汝棟軍長先行撤離後,才率指揮部人員和王公玙從北門突擊,向崑山方向金山方向急進。此時我方上海守軍已紛紛撤下,大量人群車馬擁上公路,加之日軍迂迴部隊堵截要道,情況極度混亂。吳克仁拒絕了隨行人員另擇小路的建議,堅持指揮部隊攻下敵軍陣地,打通公路,使人群得以通過。


11月9日下午,吳克仁率余部抵達青浦和崑山交界的白鶴港,準備從這裡越蘇州1河西去崑山,但河橋已被敵機炸毀。吳克仁當機立斷,指揮部隊涉泅渡河。這時天上敵機屢來轟炸騷擾,日軍地面部隊迂迴在附近搜索,吳克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沉著指揮。傍晚時分,正當部隊渡河即將完畢,突有一支日軍襲至,交戰中,吳克仁不幸中彈犧牲,時年43歲。同時殉難的還有軍參謀長吳桐崗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當時的國民黨當局竟以缺乏確證為借口,僅僅宣布為下落不明且撤消了第六十七軍的番號而不了了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還公開造謠誣陷吳克仁叛國投敵。


但是,憑空的捏造掩不住血染的事實,當年與吳克仁共同作戰的前松江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玙先生,多年來仗義執言,出面證實吳克仁戰死的詳情,並經旅美報人田雨時先生於1981年撰文報刊,大聲疾呼,真相乃大白於天下。


為了褒獎吳克仁將軍的壯烈殉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1987年2月,追認吳克仁將軍為革命烈士。時隔半個世紀後,烈士的英靈終於可以安息了。


吳克仁烈士簡介

吳克仁烈士是吉林寧安人。1915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1925年,赴日本炮兵學校學習。回國後,先後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隊長、東北炮兵第18團團長、117師師長等職。1936年4月,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副軍長,隨軍長王以哲駐延安,執行合作抗日的協定,為紅軍輸送彈藥物資。不久,升任第67軍軍長,率部駐防皖北、豫東地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克仁指揮所部在津浦線姚馬渡阻擊南下的日軍中島師團。後因上海戰事吃緊,吳克仁率部調往松江。1937年11月5日,日軍第6、第18師團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猛撲松江,企圖迂迴包抄上海。吳克仁奉命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吳克仁率部在松江苦戰至11月8日夜,終於完成死守松江的任務。9日,率余部從松江突圍。傍晚,吳克仁余部撤退至青浦白鶴港時與日軍穿插部隊遭遇,交戰中,吳克仁中彈犧牲。


吳克仁烈士生平經歷


淞滬抗戰陣亡的最高將領


吳克仁(1894-1937)字靜山,滿族,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出生於吉林省寧安縣三道灣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入鄉塾受啟蒙教育,民國成立後入縣城高小和中學肄業。寧安地處國防前線的牡丹江流域,曾備受日、俄侵略者蹂躪之苦,吳克仁目擊身受,壯懷激烈,遂立志棄文習武,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分派皖系邊防軍服役。直皖戰後被張作霖收編,從此進入奉軍。因吳學術優良,在一、二次直奉戰中屢立戰功,先後由排長、連長升至營長。1925年被選派赴日本入炮兵學校深造,翌年學成回國,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1928年夏,張作霖於返奉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後,著手整頓奉軍,炮兵教導隊改為炮兵教導團,吳克仁任團長,後來改任為東北炮兵第十八團團長。1930年張學良為提高東北炮兵素質,又派吳克仁赴法國考察炮兵,回國後升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將教育長。吳精心治學,將在國外學到的炮兵戰術傳授給學員,為國家培訓了大批炮兵指揮人才。1933年春,日軍侵略熱河,吳克仁被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一七師副師長,編入以王以哲為軍長的第六十七軍,參加長城抗戰。


1934年春,張學良自歐回國,因在義大利期間受法西斯主義影響,高唱「擁護領袖」口號,接受蔣介石所委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職,調東北軍南下「剿共」。吳克仁時任一一七師師長,率該師自北平清河鎮進駐河南光山,對紅二十五軍作戰。是年9月,紅二十五軍自鄂豫皖西撤,進入陝南,張學良奉蔣介令,派王以哲率六十七軍開赴陝南追擊。中央經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改委張學良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督率王以哲等部進攻陝北,在榆林橋、直羅鎮兩次戰鬥中被紅軍殲滅了近三個師之眾。張學良既遭到紅軍的沉重打擊,又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爭取下,認識逐步轉變,終於在1936年4月在洛川與周恩來會談,達成東北軍與紅軍合作抗日的協定。此時吳克仁已升任六十七軍副軍長,隨王以哲進駐延安,與參謀長趙鎮藩共同協助王以哲執行張學良與經軍達成的協定,負責對陝北紅軍輸送彈藥物資,保護紅軍人員來往的安全。東北軍雖然是支軍閥部隊,但通過和紅軍的頻繁接觸,思想很快發生了變化,許多愛國軍官和廣大士兵強烈要求停止內戰,打回老家去。吳克仁痛感祖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為軍人之恥,故1936年春即參加了張學良為首的東北愛國進步軍官秘密組織「抗日同志會」。


西安事變爆發後,王以哲留西安協助張學良處理軍政大計,吳克仁則率六十七軍移駐隴東平涼地區,監視蔣軍朱紹良部的行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被蔣扣留,東北軍內部因此發生混亂,王以哲竟被孫銘久等少壯派所殺。六十七軍官兵聞耗,極為憤激,紛紛要求進兵西安為王以哲報仇。吳克仁與王以哲友誼素篤,雖亦極悲痛,但為顧全大局,力予勸阻,使東北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自相殘殺的災難。


王以哲遇害後吳克仁經西安抗日聯軍總部委為六十七軍軍長。1937年2月,東北軍被迫調離陝甘,東移蘇北、皖北和豫東地區。六十七軍軍部移駐界首,各部分駐阜陽、渦陽、沈丘等地。所轄五個師經過整編,合并為一零七、一零八兩個乙種師。


六十七軍整編完畢,即爆發了盧溝橋事變,吳克仁當即率全軍將士請纓。7月1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布動員令,東北軍劉多荃、吳克仁兩面三刀軍皆在動員之列。吳克仁接到動員令後,即集結全軍經商丘、徐州開赴滄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二十九軍正面陣地。8月下旬,六十七軍又奉命馳赴大城,接替二十九軍王長海部,堵擊獨流出動的日本侵略軍。當時二十九軍在西起姚馬渡、中經馬廠迄小衛庄一線構築陣地防守,六十七軍開到大城後,即在左翼姚馬渡扼守拒敵。


8月21日,日軍向津浦線發動新的攻勢。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對沿子牙河南下之日軍中島師團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但因正面二十九軍於9月11日向南撤退,六十七軍亦不得不於16日放棄姚馬渡,輾轉經獻縣到達邯鄲,撥歸商震指揮,擔任防守臨名關的任務。10月15日,日軍土肥原師團猛攻臨名關,六十七軍在敵軍猛烈炮擊下,死傷慘重,漸不能支,要求商震增援,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吳克仁被迫率軍南撤,到達新鄉休整。


吳克仁對河北前線各軍將領保存實力、怠於作戰,致被日軍各個擊破,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蔣介石陳述,要求調離北戰場。這時上海戰局吃緊,蔣正苦於無兵可調,遂將該軍迅速運至安亭。


淞滬抗戰自8月13日爆發後,南京統帥部為了打破日本侵略軍迫我作城下之盟的企圖,提出了不惜任何犧牲守住大上海的口號,先後投入了八下五個師的兵力,在北起寶山,中經江灣、閘北,東迄浦東、川沙約一百公里的弧形陳地上,與日軍展開了極其慘烈的搏鬥。日軍雖然投入了二十餘萬人,挾其優勢的火力,歷時兩個多月,攻勢迄開進展。但至10月下旬,淞滬戰場形勢開始逆轉。10月31日,日軍突破我左翼方面軍大場防線,威脅中央方面軍側背。適於此時吳克仁率六十七軍開到戰場,經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陳誠撥歸右翼方面軍張發奎指揮,作為右翼的總預備隊,駐軍青浦。


11月5日,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陸,獲得灘頭陣地後即直撲松江。張發奎當即命令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協同四十三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王與)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6日傍晚,吳克仁率六十七軍趕到松江。當時郭汝棟所率四十三軍僅存殘部五六百人,武器又窳陋不堪,而六下七軍則軍容嚴整,裝備齊全。吳克仁向王公(王與)了解敵情後,即命令一零八師師長張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敵,一零七師師長金奎壁出新東門迎擊北犯之敵。金師出擊後,與日軍谷壽夫師團先頭部隊遭遇,殺敵人五六百人,敵被迫後撤。該師三一九旅旅長吳騫負重傷,三二一旅旅長朱之榮光榮犧牲,團、營長亦傷亡多人。7日下午,敵谷壽夫師團大隊開到,將金師擊潰,直趨蘇州河左岸。張文清率一零八師開出城外,敵人崎登旅團即已接近松江城垣,乃令三二二旅旅長劉啟文率部佔領松江城至石湖盪之線。7日中午,劉旅在三十號橋附近與敵遭遇,劉啟文力戰陣亡。敵軍遂突進到松江城西關大橋附近,與夏樹勛三二四旅展開激戰。至8日下午,戰況愈趨激烈,夏旅傷亡慘重。吳克仁以戰況緊急,乃親自出城督戰。堅持到8日半夜,吳克仁以守城任務已經達成,遂與郭汝棟、王公(王與)商定突圍,令六十七軍向崑山撤退。9日黃昏,吳克仁在指揮部隊渡河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僅43歲。他是抗日戰爭初期最早為國捐軀的一位軍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ion史海鉤沉 的精彩文章:

隻身幹掉大老虎令日寇膽寒的抗日名將
張大帥這位結拜三哥一般般 與其無情爭權 落難仍靠大帥相救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抗戰中讓人熱血沸騰的「敢死隊」
老照片背後私生活 孫中山鮮為人知的妻妾兒女們
毛主席為何讓王洪文讀《劉盆子傳》?

TAG:Vision史海鉤沉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戰時期的老照片,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衝突,圖三讓人心疼
出道就是巔峰,歷史第一大前鋒,馬刺隊史第一段子手
歷史上最詭異的三大帝王陵墓:一座沒人敢動,一座挖不出,還有一座壓根找不到
被一隻鴨子攆著跑,這將成為狗狗一生中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四大名劍,一把下落不明,一把已成廢鐵
歷史上第一位穿黃袍的皇帝,你一定猜不到是他!
真正威震歷史的三位山東籍名將,只有這三位,其餘都是浮雲
庫里三分將超二老躋身歷史前五,哈登可以搶風頭,唯有他不行!
歷史∣那人聲鼎沸的汴河橋,也不過是夢一場!
《射鵰英雄傳》第一回中的神棍郭京,歷史上實有其人,還火了一把
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四大名劍,一把已成廢鐵,一把至今下落不明
湖北距離最近的兩個市,歷史悠久,原為一家,唇齒相依,血脈相連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願繼承王位,而躲進山洞的人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人,皇上看了倒吸一口寒氣,馬雲連零頭都不到
他是一代聖君,也是歷史上唯一坐過牢的一位皇帝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不敗戰神,最後卻被自己人亂箭射死!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戰神之一,一生征戰未有一敗
二戰舊址居然在這裡,槍上的血跡還殘留在上面,你都不敢直視歷史
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場戰爭:因一塊牛肉輸掉了戰鬥
歷史上唯一抽了皇帝一巴掌的大臣,可惜下場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