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讓你得以在自心感知事物的同時,能夠保持對自心的覺知
不同情況需要不同的方法措施,因此,若能掌握幾種可供選擇的不同方式,肯定會很有幫助。這個法則在人生的各個層面很管用,舉例來說,在商場或人際關係中,有時比較適合用電子郵件進行構思、修改及溝通想法,但有時候一個電話或面對面的會議會更有效率。
同樣地,以禪修而言,最適合自己的技巧,不但依個人特定狀態而有所不同,也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比方說,在面對悲傷、嗔恨、恐懼等情緒時,施受法有時可能是最好的法門,但有時只要利用情緒本身作為「止」的修持對境可能會更有效。想找出對自己最有效的技巧,唯一的方法通常就是通過嘗試與錯誤。
重點是,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方法,然後持續修持一段時間,假使你是屬於比較「視覺型」的人,那麼一開始練習安定自心時,就可以先用色相禪修法練習一段時間;假使你對身體的感受較為敏感,那就試試身體掃描法或專註在呼吸上;假使你是個「言辭型」的人,就試試念誦咒語,技巧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如何安住自心,跟心互動,而不足被心牽動。
不過,由於心是如此活躍,如果只用一種方法來修持,很容易就會感到無聊厭煩。練習某個法門幾天、幾星期或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這種想法:『『好煩哦,又得做禪修了。」 比方說,假設你,開始選擇的是色相禪修法,剛開始,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很美好、順利。但某一天,毫無來由的,你突然對這個修持方式感到厭煩了,沒有關係,這時你不一定要繼續禪修色相.你可以試試別的,比如說,禪修聲音。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個新的修持方式似乎很新鮮且令人振奮,你可能會想:「哇,我從來不曾這麼清明過!」
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發現自己又開始對這個新技巧感到厭煩了。這也沒關係,如果你開始覺得聲音禪修法很無聊,那就再試試別的新方法,比如說,你可以禪修氣味或看著自己的念頭,或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你現在應該比較了解佛陀為何要教導這麼多不同的禪修法門了吧?在電視、網路、收音機、MP3和電話發明之前,佛陀就已經知道人心是多麼煩躁不安,又多麼離不開那些讓人煩亂分心的娛樂消遣,所以他教導了我們許多面對這顆煩躁之心的法門。
不管你選擇什麼方法,重要的是,每一座禪修之中都要交替練習「有所緣禪修」,以及直接安住自心的「無所緣禪修」。
有所緣禪修法的重點在於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心理穩定度,讓你得以在自心感知事物的同時,能夠保持對自心的覺知。以無所緣禪修法和有所緣禪修法兩者交替練習來安住自心,能讓你充分消化、吸收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通過這樣的交替練習,無論你處於哪一種狀態,面對自己的念頭和情緒,或面對似乎是存在於「外界」的某個人或某種情境,你都會逐漸學會認出,所有你正在經歷的一切,都跟自己的覺性息息相關。


※什麼叫做「四大」?何謂「四大皆空」?
※佛說: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珍惜每一次遇見,那是上輩子的緣,請珍惜身邊的人,那是欠下的債
※星雲大師:人類最大的愚痴,是不信輪迴
※出家有門檻:不是什麼人都能出家的
TAG:五台山佛友俱樂部 |
※我們自以為和我們無關的人事物,其實都和我們有關
※佛說時刻用靈明不昧心,去感知事物的變異
※愛情!你深入一切事物的中心,你會把不存在的事實變成可能,而和夢境互相溝通
※其實,不去健身房,利用好這些常見的事物也能鍛煉自己!
※哪些讓自己生命美好的事物,要花心思留在我們的生命中,而哪些輿論、哪些嘈雜,要我們用自由之名讓它安靜
※即便我不能說話,對待事物我也有著自己的態度
※與一些有非凡的事物相遇,讓我心存感激
※每個人有自己的活法,能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態,不變的是事物的本象
※當你所心愛的事物不能被人理解時,你該怎麼辦?
※讀《沉思錄》有感:傷害你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你的認知和態度!
※以美好之心,欣賞周遭的事物。以感恩之心,感激擁有的一切
※美好的事物總是賞心悅目,美好的妝容也會為你帶來自信和優越感
※外在的事物無法令我們不自由不自在
※最大的無知,就是拒絕了你所不了解的事物
※網易云:我表現得不喜歡任何事物,因為我很少得到過我想要的
※樂觀面對事物的繁雜,傾聽來自心底最真實的夙願,我們明天會更美好的
※12個畫面表明:即便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事物也能夠讓我們感到驚訝
※每一個用心完成自己最喜愛的事物的人,都是可愛的
※只有美好的事物,才不會辜負活著的意義
※從心覺醒愛上自己,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