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習字入門》之行書(7圖)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習字入門《行書》(7圖)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1、中鋒 筆尖運行的軌跡在筆畫的正中點,特點是點畫厚實圓滿。

2、偏鋒 側鋒 特點形方單薄。

3、藏鋒 筆畫運行將終時,將筆尖往複逆收,使筆鋒勢發而不露。

4、露鋒 筆畫運行將終時,按筆後逐漸提筆出鋒,鋒尖漸離紙面,在紙上留下劍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跡,也就是鋒芒畢露。

5、落筆 筆剛剛向下按壓著紙,多為運筆之始。

6、收筆 一筆畫或一字完成時,筆鋒要離紙而去,多是運筆之末。

7、頓筆 按筆於紙上,又稍加上下運動,勢如敲釘入木。

8、蹲筆 按筆向下如頓筆,但用力較輕,有如蜻蜓點水,人之輕輕下蹲。

9、提筆 拔筆高起,但不離紙,使寫出的筆畫輕細。

10、按筆 將筆用力壓下,使寫出來的筆畫粗重,與頓筆,蹲筆不同之處是不含輕微的上下運勢。

11、方筆 下筆時筆尖朝筆畫相反的方向運動,即豎畫橫下筆,橫畫豎下筆。收筆時,逆去逆收,筆畫留在紙上呈方形。

12、圓筆 運筆時,筆桿垂直,筆毫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筆畫呈圓形。

13、過筆 筆鋒由此到彼,提筆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稱走筆。

14、順筆 從上向下,從左向右行筆。

15、逆筆 與順筆方向相反。

16、留筆 行筆終末嘎然煞住,不使飄忽,不頓,不蹲。

17、折筆 筆鋒隨稜角寫出而帶方角的點畫,稱為折筆,即所謂「折似成方」。

18、轉筆 筆勢隨圓勢圓轉迴旋,寫出不帶稜角的點劃,稱為轉法,即所謂「轉以成圓」,古稱此為圍法。

19、回筆 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圓形轉返提離叫回筆。

20、衄筆 筆向與回筆相同,亦是轉返,只是回筆用圓轉法,衄筆是逆向拉回,縮而不折,勢如蝸牛入殼。

21、搶筆 懸空作一折筆,然後迅速落紙,也就是懸空搖擲而落,即虛搶。

22、峻筆 行筆快而有力。

23、澀筆 行筆慢而有力,筆勢艱澀,如以錐畫沙,泥路推車。

24、挫筆 筆頓後稍提,使之轉動微離頓處,多用於點畫之轉角處,筆勢慢且澀,壯似錯齒。

25、駐筆 行筆中間稍停即走,即少駐。此法與頓、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後者稍停即走。

26、縱筆 過筆與提筆相結合,即在過筆中漸漸將筆提起,凡豎、撇、捺等收尾出鋒而不藏者皆為縱筆。如縱鳥出籠去而不返。

27、戰筆 在長的筆畫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擻、戰慄地走勢。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來的字體,因此在筆法上與楷書大體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轉折、疾馳等方面更豐富,更有變化。

(一)起筆:

1、順鋒起筆:起筆時,筆尖順著筆畫的方向入紙,起筆露鋒,顯得輕靈生動。

2、逆風起筆:筆鋒入紙的方向與筆畫方向相反,為了加強筆力。

(二)收筆:

1、回鋒收筆:一筆寫到終了時,把筆鋒收回,「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好處是:前後呼應,含蓄沉實。

2、空收:筆鋒露在這一筆畫的末端,不回鋒,在空中收筆。這種收筆在行書中運用較多。

(三)提筆:

指一筆中的提筆。起筆後,把筆稍稍提起,筆鋒並未離開紙面,出現較細的點畫。

(四)頓筆:

頓筆與提筆相反,把筆用力按下,使筆毫展開,出現粗重有力的點,就叫頓筆。頓筆與提筆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聯繫的,一筆之中有提有按,有細有粗,顯得變化生動。

(五)按筆: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力用筆的動作。比較:「提筆」輕;「按筆」稍重;「頓筆」重。

(六)挫筆:

筆在運行中,突然停止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至轉角處,先頓筆之後,然後把筆略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從而變換方向。頓筆和挫筆是互相連接的兩個動作。挫筆要有分寸,過分則脫節,不及則牽拘。

(七)過筆:

筆在運行中,提筆直道運行,不曲不折,其勢如箭離弦,急速有力,流暢自然。

(八)轉筆:

用筆寫出圓轉沒有稜角的筆畫。

(九)折筆:

折筆與轉筆相對而言,多用於方筆。向右運行的橫畫,起筆時先向左上方而落,隨即折而下頓,再向右運行至末端,稍提即向右下頓筆,接著折筆往左回收。豎畫及斜畫以此類推。折筆還多用於轉折之處。

(十)圓筆:

用筆寫出圓勁而沒有稜角的點畫。這種筆畫鋒芒少露,骨力內含。它是用裹鋒、轉筆的方法寫出來的,給人以含蓄秀勁之感。

(十一)方筆:

用筆寫出方整有稜角的點畫。用逆鋒、頓筆的方法,骨力外拓,給人以方整險勁之感。

(十二)搶筆:

筆鋒在落紙之前盤空作折勢的動作。搶筆虛、折筆實。筆濕用搶筆,筆干用折筆。

(十三)駐筆:

駐筆指在行筆中暫時停住的動作。即筆鋒到紙,不提不頓,不轉不過,停以取勢,如駐馬回顧,欲進還留。

(十四)翻筆:

運筆時,在急速行筆中翻轉的動作。當一筆寫數字之後,豪端墨已盡而翻筆復為之,更富有濃淡枯濕的變化。

(十五)渴筆:

指含墨少的筆畫,字間有露白的枯筆。渴筆來源於飛白字體,行草書多用此法。行筆時雖墨已盡而筆不拘,顯得筆勢奔放而凝重,流暢而蒼勁。

「行書」的基本筆法是基礎中的基礎,認真體會,融會貫通在今後的學習中。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行書的結體問題

1、用筆和結體誰更重要的爭論。

用筆、結體和章法是書法藝術中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本無主次之分。但是在這三者之中筆法最難掌握,甚至被某些書家看作是不傳之密,所以倍加推重。歷史上就有鍾繇為求蔡邕的筆法不得,吐血抱病,最終掘人家的墳墓而得之的傳說。趙孟府在《蘭亭十三跋》里就明確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工」,此語高度概括了前輩書家的主流看法,自元初以來也沒有什麼書家批駁過。去年拜讀《啟功書法從論》,發現啟老在很多論文中都以同一種論證方式批駁了這個論點。引述原文:「趙松雪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偶謂其不然。試從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子、二字、三字等,復分剪其點畫。信手置於案上,觀之寧復成字。又取薄紙覆於帖上,以鉛筆划出某字每筆中心一線,仍能不失字勢,其理詎不昭昭然哉。」這種論證過程不合邏輯,很難讓人恭維!趙孟府講的是書法以用筆為上,僅僅「不失字勢」的話,離書法的審美境界還相去甚遠!此其一;如果按照啟老的論證邏輯反過來想,拿所謂「不失字勢」的鉛筆字讓不會筆法的門外漢用毛筆描寫一遍,那個字會是什麼樣子?肯定會難看無比,離書法審美會相去更遠!此其二。仔細揣摩趙孟府的話,無非是想說筆法之難,很難掌握,而結體相對的簡單,僅僅是「亦須用工」而已!大家注意這個「工」是「工整」的「工」,而不是「功夫」的「功」!也就是說作為結體,即字的間架結構,「工整」一點就可以了,而我發現的這個「平行四邊形法則」也就是「亦須用工」的「工」罷了。這也就是我最初思考的「書法家心裡應該有一個簡單的結體法則來遵循」。

2、關於對米芾稱柳體為「丑怪惡札之祖」的困惑。

宋朝大書法家米芾在他的《海岳明言》里對他前代的大書法家作了一番評述,基本上是尊「魏晉鐘王」而貶唐字,對於唐字頂峰的「顏筋柳骨」,僅首肯顏真卿的行書,說到柳體竟然稱柳字為「丑怪惡札之祖」,並說自此「始有俗字」!多年來我大惑不解!世人推崇柳體為楷書發展之巔峰,後人無法逾越,而米芾本人在早期也是酷愛柳體,臨稿可以亂真(實際上很多宋以前名家的紙本墨跡都被懷疑為米芾臨摹的贗品),雖然被時人稱為「米癲」也是著眼於他的行為作派,但在書法評論上他是斷然不會亂說的!所以對他的話就需要細心琢磨。書法藝術發展到唐朝,以其法度森嚴把楷書推向了巔峰,使後人無法逾越,這被後人總結為「唐人尚法」。既然無法再超越這個「法」,宋人便另闢蹊徑,追求一種飄逸通靈的書風,所有的宋人楷書都或多或少帶有行書的意味,這種「尚意」的書風更能流露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和意趣。藝術是人創造的,所以無論是何種藝術,能把作者的創作激情帶進作品之中都是一種最高的藝術追求,書法也不例外。而「尚法」精神由於森嚴的法度限制,在創作之中缺乏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尚法」很難與「尚意」比肩,這也正是米芾上述言論的真正所指。《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之所以被後人稱讚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書,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三幅作品都很好的表現了作者創作時的真實的、強烈的內心感受。本文所述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雖然稱之為法則,但並不死板,在實際應用中可收可放,可正可崎,靈活運用,可助創作者的激情流露。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15種筆法 行書的結體問題

書法執筆法

執筆是正式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很可惜,書法界至今未就執筆達成一致意見。當前的主流是沈尹默主張的執筆法,這種執筆法來自於清代,但是支持者誤認為來自唐代。這種執筆法的主要觀點是,手背要同前臂形成直角以垂直於桌面。我本人對此執筆法非常反對,認為沈尹默完全誤解了古典書法的執筆方式。

雖然蘇軾說把筆無定法,但實際上古典書法的執筆方式有三大原則必須遵守:1、指實;2、掌虛;3、腕平。初學時指不實,會形成拿手指頭亂挑毛筆的惡習,當然高手可以動手指。掌虛,掌心要有一定空間以利於運筆,如果手背豎起來掌心空間就沒了。腕平的原因在於發揮手腕部經筋的彈性以形成高質量點畫,如果豎起手腕那這些筋都鎖死了,字就沒有靈氣。

具體而言,古典書法有兩種最常見的執筆法,分別對應於高桌與矮几。

第一種執筆法我簡稱為「筷子法」,其實就是拿筷子姿勢。這個姿勢好象是拿鋼筆的姿勢,其實不是。拿鋼筆的筆桿靠在虎口,筷子執筆法筆桿靠在食指第一關節。

這個執筆法跟水平面是傾斜的,所以適合於左手執紙,這樣紙和筆基本上是垂直的。漢簡,肯定是這麼寫的。唐代,也基本如此(碑石書丹除外)。宋代,不一定了。明清,高桌盛行,估計這樣寫的就少了。

唐代傳入日本的空海執筆法,就是筷子執筆法的典型,請看空海執筆圖:

這樣寫的一個後果是,可以對著垂直平面寫字。唐代士人動輒題壁,因為有此訓練的緣故。當代書家有幾個敢題壁的?

第二種執筆方式,我是跟典水先生學的,據說傳自黃賓虹。因為像是護士扎針,我就簡稱為扎針法吧。扎針法也是三指執筆,跟筷子法不同之處在於:1、執筆更靠近指端;2、虎口更圓;3、筆桿除了指尖沒靠頭了。

最大的區別是:扎針法的筆桿垂直於水平面。當然耍起來的時候也是搖曳多姿,請看典水的帖子:筆法研究系列(一) —— 執筆圖。這種寫法,明顯更適合我們現代人的高桌書寫。

然後對比一下兩者的異同。

先看一下相通的地方:

首先,發力方式是接近的。但是怎麼發力,以後會提到。

其次,拇指都是張開的,所以虎口也都是開的。

再者,掌心都是虛的。掌心不虛,一切免談。沈尹默執筆法的根本錯誤在此。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1、平面書寫還是斜面書寫,這個自己選擇吧,前面已經說過了。

2、扎針執筆法水平發力方便,筷子執筆法縱向發力方便。

3、扎針法更靈活,筷子法更穩定。

成人學書可以直接採用筷子法,而小朋友最好先用扎針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劉繼卣工筆連環畫《武松打虎》
竹編藝術欣賞
王雪濤大師花鳥作品欣賞
工筆獅的畫法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行書筆法15種
行書22種基本筆畫寫法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句句箴言
學習行書核心筆法15種
鋼筆行書筆法
學習行書必看——149張圖教會你標準的行書筆法及結構
民國老教材: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15種行書基本筆法,你會幾種?
學習行書結體好教材——《米芾行書間架結構92法》
你真的會寫行書嗎?行書22種筆畫的基本寫法,教你寫好行書
筆法乾貨:王羲之行書基礎筆法25項大全
《書法問集》188、毛筆字的行書必須寫繁體字嗎?
毛筆行書偏旁、結構、筆法標準教程(152P)
書法字帖——米芾《行書間架結構92法》
《書法問集》248、打好了楷書基礎可以直接學行楷或行書嗎?
行書書法筆畫部分教程
民國老教材: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乾貨)
練習行書、楷書、隸書3種字體的書友,推薦14款字帖!
《米芾行書間架結構92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