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高成 時拾史事

「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佔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來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收入逐步提高了,農村孩子上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上高職、上大學的比重卻下降了。」2009年,一篇前總理署名發表的文章如是寫道。

「我在貴州一個村寨看到,雖然破舊貧窮,但老百姓都覺得日子有希望。因為最近兩三年,村裡出了20多個大學生。整個村子的年輕人、孩子們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氣』都不一樣了。」「要繼續擴大重點大學面向農村地區定向招生規模,提高農村學生比例,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幾年前,現任總理說。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農村學生都去哪了?

不知道您有沒有察覺,或者平時注意過,兩位總理說得情況,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有苗頭了。90年代以來,中國的頂尖高校里,來自低收入階層的學生數量不斷下降;記得上回寫下崗潮,有人說我用的數據太老了,實際上沒有啊,因為我寫的就是十幾年前的情況,本篇也不例外,主要反映90年代至本世紀前幾年的相關歷史。據張玉林、衛宏等統計,1990年,清華大學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為21.7%,可到2000年,儘管招生數從1994人增至2929人,但農村學生比例總體在15%-22%徘徊,沒有大的提升,這就意味著,清華大學八成多的學生都不是農村的。北京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的情況與之類似,1991至2002年,招生人數增多,農村學生比例卻在降低。前者不足兩成,後者由40%降至22.3%。

農村子女都去哪了?研究發現,他們多集中於非重點的普通院校和大專院校。2003年,對北京理工大學部分學院調查後發現,父親職業是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學生佔50.9%,父親是工人、農民、失業者、下崗工人的,只佔25.5%。而對唐山學院、河北理工學院等三所院校調查後,卻發現農村學生比例高達59.5%甚至更高。學生讀大學之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那麼高中的情況怎麼樣呢?一統計,跟大學還真差不了多少。《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論研究》課題組於2003-2004年期間,曾對北京、寧波、安陽、衡陽等地高中進行調查,發現在城市重點中學裡,高收入階層的子女佔42.1%,低收入階層佔27%。而在農村重點和非重點中學,來自低收入階層的學生比例明顯更高,分別為46.2%、59.8%。

有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據《中國統計年鑒》記載,2002年,鄉村人口78241萬,佔全國人口60.91%;2003年,76851萬,相當於全國總人口的59.47%,但在頂尖高校、重點高中,他們的比例只是20%左右。是否獲得優質教育,毋庸置疑,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在21世紀的今天,學歷是許多用人單位的敲門磚,若達不到學歷要求,恐怕連面試的資格都沒有。知識和權力、金錢一樣,能夠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因此,高考雖然飽受詬病,但確實是改變人生軌跡的重要途徑,本世紀前十年,考生人數不斷攀升,高峰期甚至超過千萬,說明這條路被老百姓認可,走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古代,讀書也是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許多寒門子弟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的不竭動力,比如我們之前介紹的馬周就是代表人物,小時候家裡一貧如洗,「北漂」長安城寄人籬下,可他就是好學,後來被唐太宗賞識,當上了大唐宰相。可是90年代以來,農二代、貧二代通過教育途徑逆襲的正在減少。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

就在人們感嘆「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時,十幾年前,「讀書無用論」開始在部分地區蔓延。這種觀念的出現,已經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三次了。我的天?竟然是第三次?那前兩次是怎麼回事呢?第一次發生在文革期間,由於受政治因素影響,盛行「反智主義」,高考被廢除,書讀得越多越反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第二次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流行的俗語是:「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和成功的萬元戶、「倒爺」們對比,讀書帶來的回報貌似沒有那麼高、那麼快,報紙上還不時會有官員、國企幹部下海的消息,更是助長了讀書無用的聲浪,「讀什麼書哦,做生意去」。世紀之交,前兩次都已經成為歷史,可在這個時期,第三次又開始了。

「你說我們農村孩子上學還有啥用? 花好幾萬元錢, 不照樣回來種地嗎? 不如在家養一欄豬, 一年到頭還能賣個千兒八百塊錢花!」一位東北農民在接受「普九」調查時說,在他的眼裡,學習不如養豬來得划算。2001年,江蘇中部平原某鎮,初中生輟學率高峰時竟達5 .6 %,班主任6次登門勸一位家長讓孩子復學,卻被質問道:「老師哎, 我也問問你, 中專、大專都不值錢了, 初中、高中算什麼? 反正細伢兒成績不好, 他實在學不進又不肯學, 就拉倒啦!」

2005年,新華社報道江西鄱陽四名女生出走,找到人後,問其緣由,她們說:「現在這個社會對很多農村孩子特別是女孩子來說,讀書並沒有多少用處。即便是讀完高中或大學,照樣是去外面打工。讀了書也是為了出去打工,還不如現在早點出去找工做。」記者隨後在江西一些農村學校採訪,發現新「讀書無用論」不僅被很多學生認可,甚至成為家人的共識:「我也知道讀書的重要,但是看到讀了大學的人也是和我們一起打工,就會想到花這麼多錢上學,到頭來還是這樣,就覺得不合算。」翻一翻當時的報紙,關於「讀書無用論」的報道不時出現,「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警惕新讀書無用論」「農村子弟離象牙塔有多遠?」……類似的標題屢見不鮮,各地都有,以貧困落後地區居多。

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具體的表現是中學階段輟學率高,很多人初中不讀完,便在父母的鼓動下、同伴的勸說下、自己的堅持下,追隨父輩的腳步,踏上開往北上廣深的列車,成為一名新生代農民工;或者初中讀完了,中考考的很差,沒有資格讀重點高中,進升學率低的普通中學吧,又覺得沒意思,上大學的希望渺茫,權衡之後,乾脆脫下校服,走入社會。2002年,《北京晨報》報道,福建一些地方,農村中學生輟學率80%,2005年新華網報道,河北一些地方,輟學率90%。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2003年,孫慶歌對深圳一家工廠150名青年農民工做調查,得知40%的人因學業問題外出打工,他們課業負擔重、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也不好,於是萌生退意;32%受同伴影響外出打工,逢年過節,在外打工的同齡人歸來,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不花家裡錢,還能自己養活自己,從外表上看,男的個個西裝革履、女的紛紛穿金戴銀,誘發了部分同學的虛榮心。於是放棄學習,加入他們的隊伍,被帶了一波節奏。

在被問及當初後不後悔放棄學業時,30%說有一點後悔,48%特別後悔,社會競爭激烈又殘酷,大城市消費水平高,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初來咋到時,可能還抱有一絲幻想與憧憬,現在卻不得不直面冷冰冰的現實。「我要是有文化,哪怕只是高中畢業,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苦苦地做搬運工了。」一位16 歲的安徽籍小夥子懊悔地說。

為什麼選擇輟學?

曾經的曾經,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村裡哪戶人家要是出了個大學生,那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所有村民都會羨慕他。可是在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讀書的人少了,打工的人多了。為什麼會有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呢?首先,高校的情況變了,以前大學培養的是國家幹部,畢業包分配,每年招生人數很少。但是從90年代後期開始,大學畢業不再包分配,高校擴招使大學生人數漸多,1999年招生159.7萬,2002年320.5萬,2005年504.5萬,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

人多了,就業難題緊隨而至,不同院校,在用人單位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三本出來是大學生,一本出來也是大學生,整體上存在差距,後者找起工作容易些,前者人數多,學歷低,供過於求,那就相對困難。每年只要接近畢業季,媒體就報道: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年,細心會發現,年年報的都是「最難」。「震驚!大學生竟街頭賣豬肉」「為當清潔工,數名大學生爭的頭破血流」,這樣的新聞標題引發人們的感慨。許多家長就會計算了,反正小孩成績一般。考不上二本,就算讀了大學,工作還是不好找,與其花這麼多錢讀書,還不如打工算了。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寒窗苦讀十六年,到底花多少錢?小學中學的花費就不說了,就簡單算下大學階段的吧。90年代後期以來,高校學費不斷增長,1996年部分高校試行並軌招生,學費漲過2000元,1997全面並軌後,學費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2000年,各地高校收費標準猛漲,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區提高20% ,學費超過4000元。現在的4000元可能是一個月的工資,十七年前的收入呢?是不是相當可怕了。

2002年至2005年,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分別是3448.62元,3582.42元,4039.60元,4631.21元,假設考上了大學,一年的學費、住宿費是4000元,再加上每月400的生活費,年支出就是8800元,一對農村夫婦,不吃不喝,才能供養一位大學生,僅從理論上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考上了還得借錢負債,否則讀不起,「因學致貧」是潛在的風險。畢業後,學歷不好,又沒關係,很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還要成家、買房子、還之前借的學費。父母年老體衰,兄弟姐妹還要上學,家裡非但難以支持,還指望畢業的小孩工作後寄錢回來。算來算去,那還不如早點輟學打工,許多人就是這麼想的。

一系列「差距」

高考實際上是一種資源分配的手段,中國人口十幾億,教育資源不足,優質的教育資源更是緊張,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如何分配教育資源是一個大難題。高考就是用分數的高低配置資源,題目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是越有區分度越好,要能把好生差生區別開。許多農民、下崗工人、失業者的子女上不了重點,說明他們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為什麼考不過高收入階層的子女?難道天生就比人家笨?當然不是。

歸根到底,經濟問題扮演了重要角色。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在擴大,90年代,城鄉純收入差兩倍多,2002年開始差三倍多。貧富差距也在擴大,官方公布的基尼係數,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早就超過了警戒線0.4。差距之下,在發達的省會、市區、縣城,一座座超級中學崛起,他們利用手中的經濟、政策優勢,將優秀的老師挖走,有潛力的生源買走,教室、教學設備、住宿條件也要遠好於一般學校,實現了優質資源的高度集中。想走出農村,前往經濟發達、出行便利的大都市教書、學習,也是人之常情,對老師、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

從黃岡中學的起起伏伏便能看出問題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岡中學創造了高考奇蹟,舉國皆知。可在本世紀初,卻傳出「衰落」的聲音,雖然跟其他地區的重點中學比,黃岡中學仍然強大,但畢竟沒有以前那麼拔尖、那麼有統治力了。高考狀元數量減少,1999年後再未出過省狀元,600分以上的人數在全省考生的佔比與人口比持平。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和武漢二中、華師一附中等省城超級中學比,黃岡中學在經濟上處於弱勢,本來當地GDP就不高,黃岡中學買下造紙廠、建新校區,背了上億元債務,一些「黃高名師」接受高薪,跳槽沿海地區;底下各縣的優生有的被截留,有的被省城的中學「買下」,他們出的價格太誘人了,甚至還能幫家長解決工作,這方面,黃岡中學實在是提供不了。

寒門難出貴子: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於十幾年前?

應試教育體制下,分數論英雄,一個學校,考上一本、二本的學生多,就是好學校,受社會認可,以後報考的人多,發展的越好,超級中學有最好的師生,最好的硬體,能不出成績嗎?而資源少的學校,考的越不好越沒人讀,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在落後地區,農村學生無法接受優質的小學、初中教育,輸在起跑線上,基礎沒打紮實,高中就更糟糕了,很難考上重點大學。再加上父母沒什麼文化,教不來,常年在外打工,沒時間管孩子。家裡也沒有學習氛圍,課外書讀的少,眼界不開闊,更沒錢買教輔、找老師補課,再加上本人不努力的話,多因一果,敗下陣就沒什麼奇怪的。相反,城市的、高收入階層的子女更有優勢,父母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不惜忍痛報天價補習班,唯恐子女落後於人。

階層固化

上層手中掌握了更多資源,使下一代能夠接受良好教育,日後飛黃騰達的幾率自然更高。很多寒門子女則早早輟學,混跡於社會底層,醫療、教育、住房的產業化,更為他們增添了不少壓力。向上流動的渠道越來愈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官二代」「富二代」成為討論的熱點,這意味著三大優勢地位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正在進行內部複製、代際傳承,讓子女接替自己的位置,而非由中下階層流動上來,別忘了,中國權力距離大,遊戲規則不是一般人可以制定的。

其實這種趨勢在十幾年前就有體現,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發現,1980 年以後開始就業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中,有25%的人來自機關幹部和企業管理人員家庭,1980年以前只有10.6%,但在整個社會中,這兩個階層人數只佔3%-4%。教育方面的差距只是眾多差距的一部分而已,走出校園後,人脈、關係網路、權力、金錢,都會在求職過程中產生不利於寒門的影響。「學好數理化」的後一句,從「走遍天下都不怕」,變成了「不如有個好爸爸」,反映了社會階層固化的程度在加深。但並不意味著寒門沒有機會,只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

【往期回顧】

上一期是:(文章鏈接)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

陸學藝等:《當代中國社會流動》

《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

衛宏:《我國高等教育均等的實證研究》

曾曦:《新讀書無用論下,江西四女生棄學打工》

孫慶歌:《當代農村學齡青年棄學打工原因探析》

【可愛的作者】

作者新浪微博/博客昵稱:「高勝寒1995」,今日頭條昵稱:麥園居士

裡面有更多精彩文章(^o^)/

更多靠譜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尚書》里的歷史:《甘誓》——啟說,誰不敬天我揍誰
翻新怪談,艷遇
一段佳話是怎樣變成一場血腥殺戮的!
腓特烈大帝,從「弱受」到「大帝」的蛻變
這個智囊有點二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皇子們讀書有多苦逼?凌晨四點就要起床,每年假期還不到七天
為什麼說讀書是「十年寒窗苦」
寒門難出貴子?別再相信讀書無用的毒雞湯
書單推薦|不出門,就讀書!這個假期我們一起暢遊書海吧
「我媽說,再讀書,你就嫁不出去了!」
如果穿越到古代讀書,哪個朝代最幸福?網友的回答出奇一致
你有多久沒讀書了?這有三十八首春天詩詞,背一首滿堂喝彩
讀書十年,不如讀懂這三十句!
何時讀書,如何讀書,董遇說過一番話,道出了其中的訣竅
她為讀書放棄走紅,曾和趙又廷地下情幾年,今又傳出跟張翰有緋聞
童年,我們這樣「烤」出讀書的香味
從孩子的生辰八字看孩子是否適合讀書?從這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圖書館也可以網紅,帶孩子去看看吧,愛上讀書不過就是出趟門的事兒
小伙讀書三年,練出超強肌肉,網友:你就是隱藏的大神!
華為開出的兩百萬年薪,是給讀書無用論的一記響亮耳光
蝸牛讀書:一句話,說出來舒服,說不出來是孤獨
讀書也會帶來災難 一家三口咳嗽半年檢查不出毛病 兇手原是書本
開心一刻:要到外地讀書,爸媽一起送我出門
梁曉聲: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十條笑話:我長得最丑而且髮型也很難看,一看就是認真讀書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