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The Serious Talk Series | 來自西方的誘惑:為何中國設計師仍追求西方時尚機構關注?

The Serious Talk Series | 來自西方的誘惑:為何中國設計師仍追求西方時尚機構關注?

在之前的上海時裝周,《大都市Numéro》在LABELHOOD舉行了一次隨意但認真的對談,一場不止於時裝的「時尚論壇」。第一期,我們來談談「有來頭」的中國設計師們,探索來自西方時尚機構的誘惑!

ON FASHION but NOT ABOUT CLOTHES

The Siren Call of the West: Why do Chinese designers continue to court the attention of the Western fashion establishment?

來自西方的誘惑:為什麼中國設計師仍在追求西方時尚機構的關注?

主持人/Moderators

《Numéro大都市》主編Karchun Leung梁家俊

《Vestoj》雜誌主編Anja Aronowsky Cronberg

嘉賓/Guest speakers

時裝評論人 唐霜

XU ZHI品牌創立者 陳序之

時裝設計師Steven Tai

Karchun、唐霜、陳序之、Steven、Anja

Karchun:大家好,我是梁家俊,《Numéro大都市》主編。Anja是《Vestoj》雜誌主編。我們在巴黎時常常有很多討論。不是一定跟設計有關,反而是與fashion有關,另外層面的fashion,可能是在文化,或者是Political(政治) 的fashion。因為LABELHOOD有很多不同的年輕設計師。我們希望fashion不只是買東西,或浮於形式,還有更多不同的層面可以探索。於是有了這期訪談,也請和我們分享您的觀點。前面我介紹為什麼我們舉辦這系列對談,我們想要從設計之外來分享一些時尚的其他方面。

Anja:是的,當我和Karchun萌生舉辦對談念頭的時候,我們正在巴黎參加女裝周。在看過那麼多場的時裝秀之後,都感覺心中稍有遺憾,尤其是在時裝季你需要疲於趕場的時候,沒有充裕的時間能讓你細細回想「時尚」這兩個字更為寬廣的定義,是從文化角度而言也好,社會視角看到的也罷。因此我們決定在這三天中,每天就一個主題進行座談。在接下來將會充滿走秀、時尚和服裝的日子裡,每天我們會聊聊「時尚」本身,而不是聊那些衣服。這些訪談雖然出發點是正式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謹,暢所欲言。我想在開始之前,著重一點:這次我們齊聚一堂是為了好好地審視和思考「時尚」的內涵。

Karchun和我都是時裝編輯,我們的雜誌在某些地方非常相像,然而在一些方面也大相徑庭。在我看來,《Numéro大都市》從版式和結構上更偏傳統雜誌,而《Vestoj》中刊登的文字會比傳統雜誌多很多。如果大家看一眼背景牆上貼的海報,其中一半來自《Numéro》一半來自《Vestoj》,就會察覺這兩家雜誌對於時尚攝影的不同理念。那麼今天就順著這個話題,聊聊我們口中的「西方」,比如說巴黎,或者更廣泛地指歐洲和美國的時尚發源地…

Karchun:以及與中國設計師之間的關係。如今一批又一批的中國設計師正前往西方發展,我們想來聊一聊別人會如何看待他們,以及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回應。那麼請讓我來介紹今天的嘉賓:Steven Tai, 他是來自倫敦的加拿大籍設計師;陳序之,中國設計師,還有唐霜,她是位時裝評論人。

Anja:我們邀請來設計師初衷是請他們分享自己作為設計師的觀點。他們對於這個訪談舉足輕重,正因設計師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得以目睹眼前的時尚盛事。今天我們請來了Steven是因為中西關係這個話題上,他有著獨到的經歷和觀點。Steven在國外長大,目前在中國發展自己的品牌;序之,有著中國背景,同時也在國外接受教育和文化的浸潤;唐霜,也是常常在巴黎、倫敦和紐約間穿梭,對於歐、美、亞三地時尚的動向有著清晰的見解。我們今天的話題是「西方的誘惑」。我發現如今很多中國年輕設計師,比如在座各位,對於西方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巴黎已然是中國設計師們的聚集地。就這個話題,我們來探討探討,為什麼哪怕現今中國坐擁穩健而巨大的市場,還是會出現這股「西方熱」?

《Vestoj》雜誌主編Anja

Karchun:事實是,中國設計師一直受到西方市場的高度關注,這也是我們想從這個話題切入的原因。Steven對我而言很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他在我這裡不是一位中國設計師。而序之肯定是土生土長的源自中國。這點不同非常有意思。

Steven:所以這是區分我和序之的地方?我不是加拿大本土人,我們是如何不同的呢。

Karchun:我自己也說不清。不過比起中國市場,你在西方或者日本,擁有更多的顧客。當我們界定一個人是否算中國設計師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有很多中國顧客。然而相比之下,你的中國買家沒有那麼多。

Xuzhi:Steven和我一起在倫敦聖馬丁上學。我選擇回到上海,創立自己的品牌,然後我把Steven也一路「拖」到了上海。

Steven:是的,序之把我 「弄」到了這兒來。在過去三年中,其實我在中國沒有什麼動作,我的品牌的「根」不在中國,我想這也是我給人感覺不是中國設計師的原因。

Anja:聊聊大家過去的經歷。你們兩位都在倫敦的聖馬丁留學是嗎?我注意到在過去三年,倫敦出現了很多中國學生。鑒於二位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能不能為我們分享一下當初選擇出國的緣由,為什麼不在上海,或者中國其他城市深造呢?

Xuzhi:我個人覺得一方面是相較國外,本土沒有那麼多的課程或者研究資源,可以供中國學生深入學習時尚;另一方面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父母,他們給予我們很大程度上的經濟援助,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國外四處有來自中的學生。

Anja:所以你的言下之意是說最好的教育資源依舊在西方?

Xuzhi:我能夠體會到的西方的教育資源優勢是在時尚、藝術方面,是這樣的。

Steven:對於中國的時尚教育,我和序之感同身受。回溯到19世紀,當澳門回歸中國,大量人遷移去向外面的世界,發掘更多機遇。我從澳門搬遷到加拿大後,在那裡長大成人。可當我想從事時尚行業的時候,發現在加拿大機會寥寥。我在加拿大的大學參加了一些時尚的課程,可是在學習到一些常規的基礎知識後,你會發現時尚的世界,對於一個圈外人而言,充滿了吸引力。我想去倫敦,是因為在那裡允許優秀的設計師們橫空出世。

Xuzhi:我回憶起了在國內參加過一個繪畫班,課堂上,老師要求我們用統一的模版去畫每個模特。這樣學習會有一個既定的模版在。這使得標準無處不在。

Anja:我不清楚兩位是否了解中國教育的發展和變化。也許現在,已經有所進步,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或者據你們所知,是否中國教育在處於一個發展期?

TS:在這點上,我想說說我的看法。首先,中國教育肯定是在持續發展,然而要達到成熟,得花上好幾十年。因此,對於培養在座的年輕設計師們,中國的教育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儘管如此,我仍然堅持認為如果我們要發掘新生的時尚力量,我們是離不開本土的教育體系的。我們可以參照一下歷史,看看日本,或者紐約發生了什麼。在紐約,我們有帕森設計學院,那裡的教育體系和倫敦院校的又是兩回事。甚至在日本也有自成一派的系統。大家在教育方面都獨樹一幟。

Anja: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有時這些教育機構也會「造罪」,讓人覺得時尚有一條必經的標準。倫敦的聖馬丁如此有名,讓中國學生蜂擁而至,想要報名入學。

Karchun:我認為這(傾向於西方留學)與教育體系有關。一方面老師會傳授給你有關文化的知識,然後會有實習項目讓去切身理解感悟不同的事物。而這些都依靠成熟的教育體系。如果你在國內上課,但是要出國實習,是不切實際的。當然你可以這麼做,不過大部分人並不會。有一個中國學生來問我能不能幫他得到在Thom Browne的實習機會。是的,這不是沒可能,但是操作起來特別複雜。但如果你在西方就讀,學校會與其他品牌進行溝通,提供實習的機會,並將其納入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來。

Anja:在過去的3年間,我發現西方與來自中國設計師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頻繁了。每當我遇到一位設計師,我會很快得知他們就讀與聖馬丁學院,以致於當我看到你設計的衣服時,腦海里迅速會蹦出這個印象。我在想這種幾乎標準了的學院聯繫會影響你的品牌在中國顧客心中的形象嗎?

Steven:我想是的,這是肯定的,不是嗎?

TS:我想和大家講一個以前發生的真事。記得是在07,或者08年,那時還沒有像今天那麼多畢業於聖馬丁的設計師。那一年的中國設計師之星,是邱昊。他的名字印滿了中國的各大時尚雜誌,這些雜誌給了他「第一位畢業與聖馬丁的中國學生」這一頭銜。所以大家看,學校是有意義的,大家尊崇這一背景。這個頭銜讓他火了一整年。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從聖馬丁畢業,水漲船高,含金量有所降低,但是也足以看出學校背景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不是嗎?

Karchun:這就像標籤一樣。尤其當你談論新世代的設計師們時,通常你會關注他是哪裡人,在哪裡讀書,得過什麼獎之類的。這些在中國非常重要。

Xuzhi:我認為學校也代表了你真實經歷過的教育和體驗,你和你的學校是相通的,業內人都知道聖馬丁,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認可你。

Anja:兩位都有在巴黎和上海做過Showroom,你們認為買手會在意你們是在中國還是歐洲讀的書,還是說不怎麼介意?

Xuzhi:我覺得買手是不在乎這個問題的。

TS:我認為買手關注的只有一件事:這件衣服好不好賣,還有價格。

Anja:在中國會不會被更頻繁地問道「你在哪裡上學的」?

Steven:在最開始的兩年里,當進行品牌專訪的時候,是會有很多問題圍繞你個人經歷。

TS: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序之。從我們剛剛的談話中,我感到中國的設計師舉步維艱。試想一下,你身處於西方頂尖的教育體系之下,之後你獲得了在西方時尚體系內的實習機會。然後你回到中國來打開當地市場。你面臨的首當其衝的難題,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現實環境。價格不同,顧客不同,體系不同,處處皆不同。我想像,那些本土的消費者會期望你拿出與平時不同的設計,去體現你的品牌植根於中國文化。但是一直受西方價值、教育熏陶的你,要如何滿足顧客的期望?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這的確是一道擺在中國年輕設計師面前的難題。

Xuzhi:驅動我的創意的那些情感的元素,其實都是非常亞洲的。我們認為亞洲女性,有種內斂的美,她們很謙遜,哪怕是強勢能幹的女性,也充滿了柔和的美感。這種亞洲品質是我的設計想要去表達的。我想用當代的手法去讓大家體會這一點。

TS:我可能在這個話題上有些執著。首先我覺得「當代」這一概念也是西方所有的。為什麼我會聊起教育體系,這是因為創作的靈感是一回事,如何把靈感體現在一件衣服上是另外一回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時尚學院,因為在學校會有老師指導我們該如何去做。我想在日本,亞洲元素是通過印花技藝體現的。我們都知道川久保玲是一位傑出的印花設計師,擁有獨具一格的設計手法。所有師從川久保玲的設計師們都繼承了這種特殊的剪裁手法。他們的這種黑暗系的風格與現存的西方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區分。你認為中國還在尋找這種與西方形成區別的設計角度嗎?

Xuzhi:是的,當然在尋找。我想提一下我的一位設計師朋友 MS MIN (劉旻) 。她的設計理念是關於平衡,我認為這個理念就非常的中國。不知道英文中如何解釋,用中文我們稱其為「中庸文化」,指的是介於邊界之間。這種理念就是與傳統的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你不會劍走偏鋒,搞極端主義,而是選擇在尋找一種平衡。

Anja:我覺得也很有必要提一下川久保玲, 她已經70多歲了。她的品牌已經經營了50多年。如果在時尚行業你工作了40或50年,我自己的體驗是在巴黎,一切已成定局,你無法大刀闊斧地做改變。而我從國外,到上海,感到很有吸引力的一點是,在這裡,一切仍在發展之中,實際上是你們在創造著這個行業。許多的年輕設計師們在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開創自己的公司。能夠親眼目睹一個行業是如何被締造的,乃至成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都是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Xuzhi:上海是非常開放和包容的。

Anja:是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個論壇應該在這裡舉辦。我們的VESTOJ期刊一年更新一次,沒有廣告,沒有時裝大片。我們的文章里也不關注社會名流,或提供購物指南。它更多關注的是行業的分析。我注意到像這麼一本與主流雜誌格格不入的刊物,要讓大家感興趣看一看,讀讀裡面的內容,乃至買下一本,需要花普通雜誌所需的2-3倍的時間。逆流而上,的確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

Xuzhi:不過你有沒有考慮過在出了7到8期後更新雜誌內容? 因為市場變化太快了,我感覺在上海大家都在不斷地改變,比如每一個季節,會考慮有新的展出形式,新的產品上市,來應對迅速變化的市場。

Anja:你說的沒錯,不過在我自己設想中,區別是我不是一名設計師。我在談論的是要不要符合時尚行業的發行潮流。然而對我而言,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抵抗什麼,因為時尚的權威和慣性已經非常強勢了。哪怕你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你也已經在向權威宣戰。不過,我在上海,感受不到壓迫性的權威和條例存在。所以大家的角色就不一樣了。

Karchun:但是首先,設計師和媒體人是非常不同的。當你作為媒體時,你與你的讀者密切聯結。既要與眾不同,又要博得讀者垂青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當然,也許你可以做到,但是需要時間。然後對品牌而言,要面對一群胃口在不斷變化的消費者,會是一件非常容易令人受挫和挑戰的事情。當你擁有更全面的系列設計的時候,你也會獲得更多的忠實客戶。對你而言,目睹各種變化應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你的設計也是一直在變。但是對她而言,她的讀者群是相對固定的,因此硬是把把兩者橫向對比是很困難的。

Anja:讓我們回到原先討論的話題,聊聊中國和國際媒體對你們的反映。你們是如何看國內媒體對於你們年輕設計師的態度的?作為設計師,需要去思考如何博取並維持市場關注。你們覺得吸引媒體關注是一件簡單的事嗎?能不能聊聊在這方面的經歷體會?

Steven:我曾經創作過一系列短片關於不同的設計系列。在歐洲,大家會關注並且喜歡。但是他們不會逢人提及這部短片,這不是真正讓他們感到激動的東西。但是我來上海做展出時,中國媒體會圍上來,他們是真心地覺得很有趣。比起歐洲,他們能夠體會並且欣賞其中的情感和幽默。我從來沒有料想過這會發生,因為這部短片完全是關於我自己,符合我個人的口味而已。所以,我覺得或許我做的一些事情在一個不同的市場,和那裡的人們建立起了共鳴。這是我自己的經歷。

Xuzhi: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中國媒體為了支持大陸品牌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歐洲,當有媒體接近,對你的品牌感興趣時,他們會問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比如教育背景,工作經歷來了解你在做的事情。在國內,媒體會關注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用戶是誰?這些是更吸引他們的話題。而在西方,問題會更空泛些。

Steven:我也察覺到會有人問「你的生意怎麼樣?」

TS:中國這邊會更加直接,開門見山。依我之見,我們總是有善於和媒體打交道的設計師,和一些發現向媒體表達自己的理念有困難的設計師。但是我感興趣的是,你們二位是否認為在這裡有一道鴻溝:我們都想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得到來自巴黎、紐月、米蘭的認可。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所以設計師就此分為兩類:一類是像MS.Min(劉旻),她的品牌始於中國,最初起步在淘寶。和國際媒體,國際機構,國際時裝周沒有任何關係。一開始,她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還有一種,是如Uma Wang那樣的設計師。雖然她源自上海,但是她的品牌建立、發展於國外,然後再回到上海。所以我想請你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哪一個你們覺得更重要:是國外的認可,還是本土的市場? 我們無法否認,中國的市場更龐大,進入更容易。

Xuzhi:我認為這是關於認識你的顧客。知道你服務的客人是誰非常重要,不單單在中國如此。我發現這些年,倫敦和美國的很多地方都會有一個專為亞洲顧客服務的中心,其中很多顧客來自東南亞、日本。所以,不是說品牌的創始地決定一切,而是你的顧客,和品牌的差異點,決定了你的未來。

TS:這只是我個人的建議,我建議所有年輕設計師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問題,來幫助我們踏下建立品牌的第一步。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消費者的偏好、習慣與歐洲的、日本的顧客大相徑庭,存在諸多不同。

Anja:那麼去了解顧客之間的不同之處應該會是很有趣的話題。所以在什麼方面,國外顧客的訴求與國內顧客存在差異?

TS:我覺得Tasha能夠分享一些主意:)

Xuzhi:差異會體現在很多方面。也許是顏色、版型等等。會有一些特定的風格不適合亞洲的顧客,反而在歐洲人身上很適合。就我自己品牌而言,玫瑰粉總是能打動亞洲市場芳心,但對西方市場不管用。而西方人喜歡的紫紅色,亞洲人不喜歡。

Steven:其實那會帶來很多挑戰,因為的確我們的顧客中很多是亞洲人。我們必須確保那些西方模特穿的好看的衣服,在亞洲顧客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有很好的穿戴效果。

TS:沒錯,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製定一個策略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

Xuzhi:是的,對於企業而言,你需要去維持你的生意之後,再去開拓更大的市場。第一步總是要先穩定。

Steven:我們是會根據市場進行調整。我們會確保在進入不同國家的時候,入鄉隨俗,隨機應變。在亞洲,所有的一切,比如身材比例都會不一樣。我想我們是會做出相應調整的。

TS:不過我不建議現階段的年輕設計們去推出面向國際的系列設計。這是不可能的,堪比自殺式的行為。

Anja: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就算中國的年輕設計師決定聚焦中國市場,似乎你們還是不得不在巴黎有個展廳,陳列自己的品牌。我發現很多中國買手會飛去巴黎購買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哪怕你們其實住在同一個城市。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對我而言,似乎這又再次驗證了巴黎依然佔據著顯赫的地位。

Karchun:我想問一件事情:序之,你的中國買手中,有多少的人會去巴黎購買你們的設計?

Xuzhi:具體的數量我不太清楚。但的確會有中國買手飛來巴黎看我的設計。有一些買手他們在巴黎下單,可能根本不去上海。另一部分買手還是會去上海時裝周、或者其他時裝周。

Anja:所以這和買手預算是有關係的?

TS:沒錯,像上海時裝周是所有時尚品牌展出後的一個月開辦的。巴黎仍然是時尚的貿易中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都在巴黎下單。哪怕是源自倫敦或者紐約的品牌,都全部在巴黎進行購買。

Anja:是啊,我回想起了在瑞典生活的那幾年,那時我在Acne Paper工作。我記得那時儘管我自己是瑞典人,卻並不了解瑞典的時尚業…

TS: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下你的背景好嗎。我想今天在現場的人之中,有不少Acne Paper的粉絲。Anja曾是Acne Paper的時裝編輯。

Anja:我注意到瑞典的時尚市場很小,品牌少,時尚雜誌也很少。

TS:你們有H&M;,這可一點也不小。

Anja:哦,不,的確很小,瑞典是個小國家,你懂得。我想說的是,瑞典所有的品牌都渴望衝擊國際市場,這點和我們今天討論的情況很像。同樣,所有的買家和媒體都蜂擁至巴黎。不過,我察覺到的與其說是顧客去巴黎買瑞典品牌,還不如說是他們想展示自己站在時尚行業的上游,想將瑞典、時尚、巴黎三種捆綁在一起。今天我們遇到的是不是類似的情況?

Xuzhi:「英國人在巴黎」也是一個例子。

我覺得有一個中心這挺方便的。你只需要在一個地點駐紮後,一切都會在一周之後接踵而來。

Steven:這也給了你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接觸額機會。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

Anja:的卻如此,但是與此同時,對於剛創立的年輕品牌而言,從中國到巴黎,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TS:但是如果你站在買手的角度看,對於他們也同樣成本高昂。他們是不可能飛到全球各地買衣服的。所以我倒不認為這會是大問題。比方說,大部分的日本品牌比如Sacai, Yohji Yamamoto等在巴黎走秀開設Showroom,方便買手在那邊購買,他們甚至連本國的時裝周都不參加。

Karchun:沒錯,你知道人們會去,他們會買時裝周的單。

Anja:我自己個人的設想是時尚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行業。要爬到頂尖,你必須要有手段,或者說投資。未來發展、鞏固、維持你的品牌,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金錢作為支撐。我的感覺是如果你有實力從上海也好,瑞典也好,東京也好,前往巴黎,這就向世人展示你是有資本撐腰的,對嗎?因為如果你根基不夠深,是不可能入駐巴黎的。

Xuzhi:其實開創一個品牌對資本的要求沒那麼高。去打造自己的一個系列很困難,但是你去到這些地方後獲得的機會是無價的,這會讓你付出的成本有所回報。

Steven: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一個標記一樣告訴人們有一個品牌一年四季都會在這裡。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品牌只有網上展廳,你也永遠無法遇見這位設計師,只能點擊滑鼠按鈕,那麼你就無法確認,萬一下單後,會不會真的發貨。你必須親眼看到設計師和他的作品,去不同的城市。對於品牌而言,不入駐巴黎反而會讓其蒙受更高的代價。這是我的猜想。

TS:我認為對於設計師而言,這是必需的投資。但是我想問的是你們如何讓其達到一個平衡。因為你們想要獲得國際聲譽的同時,還要經營國內市場。我不知道,在什麼時間點上你們必須要在兩者中做出取捨?

Anja:但是這意味著你必須做出犧牲,但也許你不用。

TS:不,這個取捨是必須的。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中國版的Jonathan Anderson,你認為倘若沒有在世界範圍內的名聲,在中國市場能夠有出色的銷量? 那是不可能的。他得到了國際媒體的關注後,聲名鵲起,然後才走上了暢銷之路。

Karchun:我這邊有些例子。如果我們真的去研究中國市場,那麼拿美國市場做參考會簡單些。因為兩者的體量都非常龐大。而美國的設計師,相比之下,不怎麼去巴黎。他們在自己本土建立品牌影響力,深耕於國內市場,會更加關注紐約時裝周。不知道美國的情況能不能幫助解答這個問題?市場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成為能夠為我們所用的案例。

觀眾提問

Audience A:請問一下序之,為什麼你為品牌要取名叫「XU ZHI」這個發音比較難的名字呢?

TS:我們之前討論過這個問題!

Xuzhi:大家都叫我Daniel平時,「序之」這個名字對我而言很有意義,是我爺爺給我取的。他在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做過老師,後來他成為了一名工程師。當我為品牌取名字的時候我首要的直覺就是XU ZHI。

Anja:也許選擇一個中文名,對於西方人而言很難發音,但是它反映了你決心在哪裡發展這個品牌。我不知道你是否也這麼覺得,在我看來名字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在時尚圈中的地位。也許在未來中國的份量會更重。有很多中國人或者日本人讀起來很費力的西方品牌名稱,但是它們最終都成為了市場中大名鼎鼎的名稱。目前在歐洲,中文名和中國設計師是很罕見的。還沒有來自中國的大型商場。但是也許再過10年,都會成為現實。

TS:是的,所有人都需要記住品牌。你可以直接用漢字標識你的品牌。我覺得 Sacai 是一個很好的名字,它的含義好像是「普遍的」。 我覺得「XU ZHI」這個名字沒有問題。有另外一個牌子的中文名我看了一眼就再也記不起來了。我強烈建議設計師不要選用一個中西方人都很難記住的名字,不要把名字起的太複雜。

Steven:你的名字裡面包含有很多情感的含義。對我而言,面臨的問題是我需要把我自己的名字放到品牌上嗎?因為如果這麼做了,我會下意識地思考:那是我的名字,我是誰,作為設計師我要如何把自己詮釋到品牌中。

Audience B:聖馬丁畢業設計秀非常吸引我。但是當我看到那些衣服使用魚皮做成的時候,我再想會不會有人買它們。我的問題是你們是如何做到兼顧追求夢想和盈利的呢?

Steven:我認為去賣東西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需要動腦筋和創意的。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你打算賣掉它,那你的設計就是一件商品。

Xuzhi:當我在為自己設計的時候,那是藝術;而當你在為某一位女性設計的時候,那就是門生意。

TS:我認為這個問題在於你是將時尚視作藝術,還是商業化的行為。這是一道所有設計師都會捫心自問的終極問題。

Steven:有時候我們需要商業化,站穩腳跟後,再開始為藝術變得超級瘋狂,而那裡面是沒有商業成分的。

Anja:謝謝各位的發言,感謝大家今天來參加訪談。謝謝大家。

______________

特別鳴謝 |LABELHOOD

______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勇敢追求:no matter what anyone else thinks.
Nike Zoom Pegasus Turbo實跑測試 追求疾速的日常跑鞋
Michelle Williams:我從未放棄追求真愛
Antonio Citterio帶著最質樸的追求做設計
Nine Percent朱正廷戒零食過分追求瘦身,Justin喊話范丞丞減肥!
品牌|「追求藝術就是不斷打破傳統」一個專門做隱形喇叭的品牌:Nakymatone Speakers
OFFwhite x Nike Quest追求系列百搭輕量紡織面慢跑鞋「
今日知乎熱議 | 信息量大的短視頻、華為晶元專利、Uzi 和 Jackeylove、追求女生、iG 上單 The shy
張雨綺:你連soul都沒有,就別追求soulmate
變時髦後的 The North Face,依然在追求「小而美」
Marc Jacobs 追求享樂背後
美國畫家Michelle Jader作品——追求畫面中的層次感
追求藝術美學無極限!Gucci出版精裝雜誌Disturbia
「巴黎時裝周」Loewe和三宅一生都在返璞歸真,Vera Wang還是追求儀式感
「追求永遠不過時的設計」| Charlie Black木質纖維素中再生面料
旗圖集 / 丈量世界的追求 — Simply More...
追求酷炫的朋友,newschool很適合你!
義大利品牌Prada,家喻戶曉,Miuccia Prada的普拉達新款藝術短袖T恤獨特天賦在於對新創意的不懈追求,融合了對知識
AirPower或將簡化設計,無線仍是蘋果的追求
羅永浩談vivo nex:有追求,考慮過類似方案;誇三星note9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