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忘了吧,你才是自己的真正主人——讀《選擇理論》
王金現
誰是駕駛員
來訪者:當我要做作業的時候,我卻難以坐下來。內心想要玩會遊戲。然後,我就恨自己,長期這樣下去,不是要荒廢學業嗎?可是,強制自己坐下來之後,仍然不能專下心來。這樣的事情,讓我感到非常苦惱。常常獨自哭泣,然後晚上睡不好覺。
我:聽你的描述時,我看到這樣一副畫面。一輛馬車,被兩匹馬,分別向左、向右兩個相反的方向撕扯。向左的那匹馬代表的聲音說,不要荒廢了學業,快專心做作業;向右的那匹馬說,多玩會遊戲吧,不要那麼緊張了。那輛馬車,快要被撕裂了。
來訪者:是的,所以感到非常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馬車的主人呢?誰在駕駛這輛馬車呢?如果你是馬車的主人,你會如何調停這兩匹馬呢?
來訪者:我會讓其中一匹馬休息。但是,它根本不聽我的話。
我:那麼,它會對你講什麼嗎?
來訪者:左邊的馬會說,它想讓我有更好的將來,有成就感;右邊的馬說,它想讓我有更多的玩樂,有自在感。——哦,其實,它們都是為了我好。以前,我好像覺得它們總想要控制我,讓我無所適從。
我:都是為了你好。是的。那麼,你會分別對它們講什麼,來調停它們之間的衝突呢?
來訪者:我會在不同的時段,滿足它們不同的要求。它們本質上都是為我好。我可以更好的安排作息時間,兼顧玩樂和學習。
我:嗯,它們會同意你嗎?
來訪者:它們同意了。原來,我才是它們的主人。我在駕駛那輛馬車呢。
笑。這個案例,來訪者和我,都在無意間使用了「選擇理論」。
需求和選擇
《選擇理論》是美國William Glasser先生的一本著作,由鄭世彥翻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這本書里,作者說:我們是出於實用的目的而選擇去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包括感受痛苦。(p2)
我的理解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渴望,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著自己的行為。比如說前文中的來訪者。為了獲得成就感,他就要選擇專心做作業;為了得到自由舒適,他想要多玩會遊戲。
在《選擇理論》中,作者在第二章中,把人類的渴望(基本需求)列舉出來,分別是:生存;愛、性和歸屬感;權力;自由;樂趣。共五大類別。
無獨有偶,在薩提亞模式中,也把人類的普遍渴望分為五大類,又叫做心理營養。大致內容基本相似。——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在我的心理諮詢實踐中,也始終秉承著這樣一個理念: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渴望做些什麼。
也就是,我們一旦看到自己內在的渴望,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事情,來滿足自己。
那麼,我們就獲得了一種「自我選擇」的能力。我們就能夠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力量和自信。我們就能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快樂。所以,我的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也能夠自動使用自己的選擇能力。
衝突與痛苦
表面上看,衝突引發我們內心的痛苦。
比如說,我們在觀念上的衝突,可以導致內心的痛苦
在人際之間的矛盾,也有很多是觀念上的衝突所引發的。
同時,渴望之間,會產生衝突。比如,在前文的來訪者內在,自由與成就感之間,就存在著衝突。於是,撕扯著,跟來訪者爭奪時間。
而衝突,只是痛苦的表面原因。
所謂的痛苦,在我看來有三種:一是需要得不到滿足;二是需要之間產生衝突,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三是無法期待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根本還是需求得不到滿足。
我們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會帶來相應的體驗;為了我們的需求,我們會形成相關的價值體系;為了我們的需求,我們總想和那些能夠滿足我們的人發生關聯。
《選擇理論》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優質世界」的藍圖(第三章)。那個畫面分別是:我們最想與之共處的人;我們最想擁有的體驗或事物;我們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統。
如果,現實不在我們的「優質世界」的畫面中,我們就會感到痛苦;我們就會做出直接的或者間接的選擇。(實際上,我更傾向於認為,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
如果,我們無意識地屈從於內在的某一需求,就可能在現實層面造就很多的痛苦。因為,在現實層面,某些需求可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在需求的支配下,我們還是直接還間接地選擇了某些行為。
那麼,通往幸福之路,就是要有意識地做出自我選擇,進行自主選擇。
自主選擇
在《選擇理論》中,作者花費大量的筆墨,寫人們總是進行著「外部控制」。大意就是說,通過控制外部世界的一些東西,來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所以,會帶來很多的痛苦與衝突。
這是對的。其實,心理諮詢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促進來訪者的「做出更好的選擇」的能力。
所謂的做出更好的選擇,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自己在現實的條件下,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努力?
事實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只不過:我們到底是要屈從於無意識的選擇呢,還是要更有意識地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外部控制」,以為通過改變他人,就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滿足。這只能讓我們更加痛苦。
我們必須對自己擔負完全的責任。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必須清醒地知道,我們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那麼,這本書所要帶給我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了。
畫蛇添足
關於《選擇理論》,我個人認為,它勾畫出了一個基本的體系。從需求,到選擇。從自我,到人際關係。
按照我本人的理解,所謂的選擇,大概有兩種分類:一是外部控制或自我選擇。這是本書中所強調的。二是無意識選擇或主動選擇。即,把無意識的選擇意識化,成為一種有意識行為,成為自己主動的選擇。這樣,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但是,我不太喜歡它的寫作風格。比如說,把大部分內容浪費在「外部控制」的闡述上。比如,在大部分章節中講述的故事時,總是敘述很多的「外部控制」的弊端。比如,在本書的後半部的實踐部分,基本上是敘述外部控制的做法和流弊。而對「選擇理論」的具體應用和效果,則顯得不中。
所以,了解一下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我覺得還是很好的。但,把它當作一種操作的指南,可能會有一些失望。


※媽媽如果這樣做,就能夠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在我看來,你哪裡是一個人呢?分明是一堆感受、觀點、期望
※學會這樣表達情緒,才是對父母對子女最珍貴禮物
※脫離原生家庭,需要跟父母決一死戰?別自戀過度了
※想泡到女孩的男生,在心理諮詢中得到了什麼結果?
TAG:心理靈活度 |
※如果可能,你後悔自己的選擇么?
※如果我是主角,我相信選擇你們,才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
※希望你的努力,可以讓你選擇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才是選擇及選擇你所愛
※看書日簽 | 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所理解的成功,就是選擇了自己願意努力的人生
※你選擇做上帝,還是選擇做好自己?
※當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是否該選擇放棄?
※如果你要隱居你會選擇哪裡?測你是什麼樣的人!
※你的父母太奇葩,我沒權力讓你不要他們,但我可以選擇離開你
※如果孩子能選擇父母,他們還會選你嗎?
※即使我脫下了軍裝,你是否還會選擇愛我?!
※女人如果在這三件事上選擇沉默,你再愛她也沒用,真的可以放手了
※生命從來不曾綁住你,只有你自己選擇被困禁!唐婉,你還愛他嗎?
※如果你能預知你們的結局,你是否還會選擇相遇?
※你是否還需要更多的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可愛
※我為什麼總做不好人生選擇? | 你對自我的判斷準確么
※心理測試:誰是男扮女裝?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
※只要是真的很愛你,不論怎樣這些星座都會選擇原諒你
※人會選擇性的遺忘,但絕不能忘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