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55歲攝影師天安門拍照38年 尋千張未取走的遊客照片主人

北京55歲攝影師天安門拍照38年 尋千張未取走的遊客照片主人

據澎湃新聞消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只來北京天安門拍過一次照片,而我就是給他們拍照的攝影師傅之一,目前為止老師傅就剩下我一個了。」高源是北京天安門前拍照服務點的一位攝影師,從1979年開始,他就在天安門廣場國旗杆西側的一個攤位上,給來往的遊客和天安門拍照留念。 38年來,高源在天安門廣場拍了幾十萬張照片,對於他來說,每張照片對遊客顯得很重要。因為遊客地址寫錯,或遊客沒等照片洗出來就離開等原因,有一千多張舊照片一直在他手裡,沒能送至遊客手中,這成了他退休前的一塊心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22日,高源告訴記者,近兩年,他發現手上還有很多遊客沒有取走的照片,有些照片可能意義很大,如果丟了很可惜,他希望能找到這些老遊客,把照片歸還,如果遊客還想來北京,他免費再給他們拍一張留念。

與天安門照相結緣 1979年10月,17歲的高源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由北京西城區服務公司成立的「南長街天安門照相服務部」,高源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照相服務部首批成員之一。 「當時相機是特別稀罕的,由於母親在西城區服務公司照相館工作,我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相機,沒上班之前就知道怎麼拍照了,因為心裡喜歡照相,所以現在一直堅持在天安門拍照。」高源告訴澎湃新聞。 高源說,80年代初,在天安門前拍照被視為「鐵飯碗」,照相館屬於國營,又由於長期在室外工作,工作人員有室外補助和交通費補貼。上班時間較靈活,干兩天歇一天。拍照的人流量十分大,所以收益也很好。 「那個時候,工做特別忙,每天到天安門拍照的人很多,有時候下班騎自行車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騎著騎著才感覺不對勁,已經下班了。」高源笑著說。 為了展示那個時候人們在天安門前拍照的情形,高源拿出一張拍攝於1985年冬季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天安門廣場正下大雪,但不妨礙人們排隊照片,人們裹著棉衣和帽子,排成了一列列長隊在大雪中排隊等候。高源說,那時候即使是天寒地凍,也擋不住人們排隊等候三十多分鐘的熱情。 高源告訴記者,那個年代,人們只拍一張照片,可能一輩子只來過天安門一次,如果這些照片沒有送到遊客手上,他感到很可惜。

照片里的故事 走進高源家裡可以看到,他珍藏了一千餘張老照片,時間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 高源回憶,剛開始拍照都是由返聘的老師傅手把手地教導,拍照時,在地上畫一個腳印,遊客排好隊挨個站在腳印上,固定視角後進行拍照。 高源說:「在天安門前拍照,對天安門嚮往的那顆心,每個人都有,不同年代不同的人都不一樣。」 高源告訴記者,很多人參加升國旗儀式,天沒亮就早早排隊,光線很差,有時遇上霧霾天和雨雪天,拍照效果不好,但很多人依然堅持在天安門前留念。 高源出示了一張照片,照片里一個穿著蓑衣的男人站在天安門前,對著鏡頭拘謹地笑。高源說,照片里的人來自南方農村,來北京時,為了在天安門前合照,專程從老家帶了一套蓑衣穿著照相。 高源說,像這位農民一樣,千里迢迢帶著紀念物,在天安門前「圓夢」的人不在少數。 看著一張老夫妻在天安門前照相的相片,高源說,為紀念結婚50年,來自雲南的老夫妻手捧老式結婚證在天安門前照片,高源為他們記錄下了這一刻。 還有一張手捧人物照片在天安門前合影的照片。高源說,照片里的男子抱著父親的遺像來到了天安門,請高源為他拍一張照片,目的是滿足父親生前來天安門前轉一轉的遺願。 高源說,類似的事情很多,38年間,他每年都會遇到,有些人甚至直接抱著家人的骨灰盒來天安門合照。 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流浪漢。一流浪漢穿著破破爛爛,頭髮凌亂,經常騎自行車,手拿一沓零錢,走到高源跟前叫他拍照。拍照時,還會遞給高源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拿到照片後,就用膠布把日期貼在照片後面。 在高源收藏的一千餘張照片中,也有一些高源和攝影工作人員在天安門前的合影,他們自己隔一段時間就拍一次留作紀念。高源說,自己在天安門待了38年,年紀大了,拍照越來越有紀念意義。 對於高源來說,在天安門前留影的每張照片,對遊客都是意義深遠的,他覺得很有必要把這些照片還給遊客。

一直堅守的拍照師傅 談起在天安門工作,高源很自豪。他說:「30多年在天安門照相攤位拍照,不光是為顧客照相,在國人面前,我們工作人員代表了首都,在外國遊客面前,我們代表了中國。」 高源回憶,1979年,十幾個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聚在「南長街天安門照相服務部」,當時共設有4個拍照的攤位。如今,其他人不是去照相館,就是調去其他單位了,在天安門廣場待到現在的,只有他自己一人。 「也有好幾個單位找過我,我當時覺得這份工作很正規,待遇也挺好,待久了不想重新適應其他的工作環境,就拒絕了。我們長期在戶外工作,改制後其他公司單位待遇變好了,說實話心裡有點後悔,但說到底還是熱愛照相這個本行。」高源說。 從最早的一次性成像相機,到變焦相機和仿製蘇聯製造的國產相機,三十餘年間,高源見證了中國使用相機型號的升級換代。 高源說,由於天安門遊客流量大,照相接單多,平均每3個月就能用壞一部相機,最快的時候一個禮拜相機就不行了。「用的太狠、拍太多了,而且那時候國產相機說實話質量不好,容易壞。」高源說。 高源說,1983年以前,照相攤點分工精細,有專門的業務員負責開票,並遞給顧客一個信封,要求顧客寫上自己的地址,然後拿著信封找師傅拍照,有專門的師傅管膠捲,有專門的師傅負責沖洗處理,裝照片的師傅把照片按照登記信息非常認真地將照片裝回袋子,最後再由專人送往郵局寄出去。 高源感慨,在天安門廣場拍照30多年,親眼看見的變化很多。七八十年代,人們衣服的顏色只有藍、灰藍、綠色三種,現在老太太都穿得花花綠綠。過去,三十多歲的人成熟穩重跟老頭似的,現在老頭兒天天鍛煉跟年輕人似的。從照片里看,過去人們合影很嚴肅,現在遊客表情都很活潑幸福。

想把千餘張照片還給遊客 高源告訴澎湃新聞,七十年代時,人來一趟北京需要開介紹信,照一張照片很難,相片很多都是郵寄給顧客。直到1983年,天安門照相服務點基本取消郵寄,承諾顧客兩三小時就可沖洗,由顧客親自取回。再後來服務點一分鐘就可沖洗照片,還承諾為顧客保留照片一年。 由於種種原因,郵寄地址寫錯或者很多顧客沒如約回來取照片,幾千張照片留在了拍照點無人認領。按照規定,照片保存一年以上的要銷毀,最近兩年,臨近退休的高源覺得,那些還保存下來的老照片很有意義,也許遊客一輩子只來過天安門一次,於是產生了歸還遊客照片的想法。 高源收藏了大約一千餘張照片。他說:「原來在單位銷毀的照片以及單位搬遷後丟失的照片,想想就後悔。現在快退休了,覺得沒領照片的人有點著急,放在心裡一直是個事,就發到網上,有人可以來問我認領照片,還給照片的主人。」 高源說,現在通過微博和電話聯繫上自己的人大約有一百多人,成功取回的就更少了。目前,只有一個河南的姓李的中年農民帶著母親找到高源,取回三十多年前的照片。 高源回憶,1985年,李先生還是七八歲的小孩,父親陪同爺爺來北京看病,並在天安門前合影,如今李先生的父親已經70歲,生病住院。李先生回來取照片時,高源又免費給李先生和他的母親照了一張相片留念。 在天安門待久了,高源說自己對天安門有了感情,退休之後這個攤子就讓年輕職工接手,希望有更多的人找到自己,認領回當年家人或是自己的照片。「過去七八十年代來一趟北京要拿著介紹信來,相當不容易,太多人一輩子就照這麼一張,是一個很重要的紀念。」 高源說,38年,他拍照的位置從未變過,1983年以前叫「國營西城照相」,在國旗杆西側,現在叫6號攤位。他說,如果以前在這個攤位上照過相最後沒收到照片的,或者有印象是在「國營西城照相」拍照留念的,仍然可以回來找他免費照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財年預算案提交國會

TAG: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老照片: 日本攝影師1985年拍攝的天津
110幅照片+7位女攝影師=春天的詩
老照片:法國攝影師鏡頭下1973年的北京
24歲攝影師,收藏了45年的神秘照片
2018年上海十大攝影師
1979年的老照片 美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西藏
1905年日本攝影師拍攝的北京城,黃包車夫骨瘦如柴
中南海「紅二代」攝影師,16歲與主席握手,為鄧小平拍照12年
外國攝影師用6年時間拍攝2500個家庭,把90年代「上海」獻給國人
外國攝影師用6年時間拍攝2500個家庭,把90年代「上海」獻給國人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上海·1945年
你不曾見過的老照片 日本攝影師拍攝的1981年上海
你不曾見過的老照片 日本攝影師拍攝的1981年上海
攝影師私藏黛安娜婚禮照,30年後拍賣,每張價值300美元以上
老照片:日本攝影師拍攝的1965年上海 那些過去的日子
傳奇攝影師的天價作品:北美印第安人 拍賣價10000000元
1949~1950年蘇聯攝影師拍攝的解放初期的上海舊影
英攝影師公布4500萬年前被封琥珀中古代昆蟲照片
2010年攝影師在94年阿富汗的照片地點重新拍攝,阿富汗16年變化!
一位日本攝影師,40年間來回中國80次,拍下3萬張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