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你會在各種談及美學的地方看到「浪漫」,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你會在各種談及美學的地方看到「浪漫」,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者簡介:

蒂莫西·C .W. 布萊寧 (Timothy C. W. Blanning):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歷史學退休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成員。他專註於從 17 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近代歐洲史,對兩個多世紀中的繪畫、音樂、文學、思想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品包括:《追逐榮耀:塑造近代歐洲的五場革命,1648—1815》(「企鵝歐洲史」卷 6 );《力量的文化和文化的力量:舊制度的歐洲,1660—1789》;《音樂的勝利:作曲家、音樂家及其藝術的降臨》。

書籍摘錄:

導論(節選)

從 18 世紀中期到 19 世紀中期,歐洲發生了快速而劇烈的變化,人們完全有理由把這一時期當作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那些經歷過這一時期的人,清楚認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他們不斷用「革命」一詞來抒發這種感情,於是就有了「美國革命」「法國革命」或者「工業革命」。對此,歷史學家又添加了另外一些詞,比如「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通信革命」和「消費革命」。變革的步伐之快、種類之多樣,令當時的人們驚嘆不已。比如在 1818 年,德國出版商弗里德里希·佩爾特斯感慨說:「從目前活著的三代人來看,我們的時代綜合了不可能綜合的:出生在 1750 年的一代、 1789 年的一代和 1815 年的一代,他們之間差別巨大,沒有連續性可言。」一位 1784 年出生的比利時音樂批評家弗朗索瓦·費蒂在 1838 年寫道,在他的一生中,世界發生了數不清的改變,變化之多樣超過了之前人類歷史的總和。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物質世界。雨果、透納、瓦格納的世界,接替了伏爾泰、雷諾茲、海頓的世界。活著見證了這一傳承的人們認識到: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發生了。這就是「浪漫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有資格與其他的革命並肩而立。它沒有一個清楚可辨的起點,不像美國革命有《獨立宣言》、法國革命有巴士底獄的陷落,但當時的人確乎意識得到,文化世界一個里程碑意義的劇變正在醞釀。即使是那些不願承認與文化革命有關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受到了影響。比如德拉克洛瓦曾寫道:「說到浪漫主義,如果理解成我的個人記憶的自由呈現、我對學校教條的反感、我對學院程式的不屑,那我必須承認,我不僅浪漫,而且我 15 歲的時候就開始浪漫了。」僅僅兩三代人的時間裡,過去古典時代的規則被撕了個粉碎。取而代之的,並不是另一套規則,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藝術創作的方式,現代世界的美學原則也來源於此。不過浪漫主義的定義依然難以捉摸。

《自由引導人民》,來自:維基百科

整個18 世紀的進程中,「浪漫」逐漸演化成它如今的意思。一個較早的跡象出自英國桂冠詩人托馬斯·沃頓 1774 年的一篇論文,題為「歐洲浪漫小說的起源」。文中,他把傳統的古典文學與他所謂的「浪漫」文學區分開來。舉例來說,他把但丁的《神曲》稱為「一部完美結合了古典的想像與浪漫的想像的作品」。不過,沃頓僅僅把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和年代劃分。第一場明確的、真正稱得上「浪漫」的事業發生在 19 世紀之初的德國。沖在最前面的是施萊格爾兄弟—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和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創於 1789 年的刊物《雅典娜神殿》(Athenaeum)是二人的喉舌;德國浪漫主義的一首詩歌傑作也是在這本刊物上首次發表的。這首詩題為「夜之讚歌」(Hymns to the Night),署名「諾瓦利斯」,是薩克森貴族弗里德里希·馮·哈登柏格的筆名。

這些創作正好處於德國哲學和文學快速傳播的時期。 18 世紀 70 年代,德國發生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是初創時期的浪漫主義,如果說這場運動是從英格蘭作家、尤其是莎士比亞那裡得到的啟發,那麼德國在 19 世紀初又回敬了英國:英國出現了眾多熱衷傳播德國文化的文人,包括沃爾特·司各特( 18 世紀 90 年代,他自認是一個「德國狂」)、亨利·克拉博·羅賓遜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而德·斯戴爾夫人所著的《論德國》(De l』Allemagne)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傳播效應。這不僅僅是因為此書是用受教育的人的通用語言(即法語)寫成的; 1813 年,《論德國》在倫敦用法語首次出版,立即被翻譯成了英語。書中,德·斯戴爾夫人比較了法國和德國的文學。其中前者是「所有文學中最古典的(classical)」,從而也是最精英的,而德國文學是「浪漫主義的」,面向大眾的,從而滲透了廣闊的歐洲社會,從萊茵河到巴爾幹都大受歡迎。此時,浪漫主義已經有了豐富的含義,很快傳遍歐洲。

1817 年,俄語中「浪漫的」(romantiki)被傳統衛道士們斥為「文學的分裂派,把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託付給了可鄙的浪漫主義繆斯」。第一個自認為「浪漫」的法國學者似乎是司湯達。在 1818 年給一位朋友的信中,他寫道:「我是一個激烈的浪漫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支持莎士比亞,反對拉辛,支持拜倫勛爵,反對布瓦洛。」一樣是在 1818 年,歌德談及義大利時寫道:「公眾分成了兩派,互相之間劍拔弩張。我們德國人把『浪漫』的形容詞用得很溫和,但是在義大利米蘭,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意味著兩個無法調和的派別。」這些是一部分最早論述浪漫主義的學者。

歌德,來自:維基百科

並非所有人都確知「浪漫主義」是什麼意思。彼得·安德烈耶維奇·維亞澤姆斯基公爵雖然是俄國最先鋒的浪漫主義者,但他在 1824 年坦白說:「浪漫主義就像一個幽靈。很多人相信它存在,但是它有什麼抓得住的特質呢?怎麼定義它呢?」浪漫主義不是一種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這些都有形式上明晰的界定,但是浪漫主義從未發展出類似的界定。尤其在建築領域,幾乎所有能想到的風格都被嘗試過了:新哥特、新古典、新文藝復興、新埃及風格、新巴洛克——「新」的任何東西。實際上,德國建築師海因里希·胡伯舒在 1828 年還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問了一個可悲的問題:我們應該造什麼風格的建築?浪漫主義者的風格多樣性充分體現於他們的差異之中,比如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和歐仁·德拉克洛瓦的畫之間的差異,諾瓦利斯和華茲華斯的詩之間的差異,或者瓦格納和威爾第(這兩個人正好是同輩人,出生在同一年)的音樂之間的差異。法國首位浪漫主義史學家F·R·德·托蘭,把他的領域定義為「那些正好定義不了的東西」。波德萊爾則寫道:「浪漫主義恰恰無關於話題的選擇,也無涉於真實,而在於一種感受的方式。」

類似的模稜兩可的說法還有很多,這不應該讓我們就此放棄探索,絕望地聳聳肩了事。我們需要的是,毅然地沿著浪漫主義者為自己選擇的道路,進入浪漫主義者的世界,無論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海市蜃樓,坐落在怎樣的流沙之上。浪漫主義的本質令其定義、解釋和分析很難落實。只有藉助聲音與形象、夢境與幻境,才能打開「理解的大門」(這種有感召力的語言正是浪漫主義者鍾愛的)。使用語言的同時也應意識到語言的界限,正如英國詩人丁尼生在《悼念集》中所寫的:

把心中哀傷用文字表出——

我有時認為這近乎罪愆;

因為文字也宛若大自然,

對內里的靈魂半遮半露。

正是這個「內里的靈魂」構成了浪漫主義的核心關切。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人類內心的黑暗中移開,讓人們走出了對於上帝的畏懼,來到外部世界的陽光下。以神為本的世界變為以人為本的世界,人們的普遍關切從「入土以後」(德語中叫作Jenseitigkeit,即彼岸),轉為在這個世界中做到盡善盡美(Diesseitigkeit,即此岸)。此時,人們意識到「人類研究的合適對象是人本身」(亞歷山大·蒲柏語)。自然科學的發現證明,世界是可以探究的,可以理解的,可以掌控的,而且還是可以改善的。

丁尼生,來自:維基百科

這一世俗的社會改良論受到時代大潮的推波助瀾,一切陳腐的學識與文化都被沖刷乾淨。但就在這時,潮流逆轉了。在人類活動的很多領域,變革的步伐已經如此之快,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都心懷忐忑。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理性主義者躊躇滿志,認為進步的速度將不斷加快,最終一切舊宗教、舊文化、舊社會的成就都會被一掃而空。隨著一個又一個統治者接納了啟蒙的事業,看樣子這些高歌猛進的野蠻人不僅出現在了體制內,而且完全控制了體制。勇敢的新世界並不能讓所有人滿意。在伏爾泰諷刺愚昧與偏見時,很多人跟著嘲笑,很多人也得益於剔除迷信後的宗教。但是,在伏爾泰給了一碗啟蒙稀粥之後,很多人渴望更能果腹的食糧。他們不願回到舊的制度與價值中,並且尋找替代物;舊觀念被推翻之後,留下了一片信仰真空。這就是浪漫主義者希望去填補的。

這樣,浪漫主義為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之間無休止的爭訟揭開了新的篇章。在巴洛克時代( 17 世紀初到 18 世紀上半葉),感性文化一直處於上風,後來因為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和法國古典主義興起,理性文化佔得先機。巴洛克風格與浪漫主義之間的親緣關係,在視覺藝術中體現得尤其明顯,類似於魯本斯和德拉克洛瓦的相似性。理性和感性兩個文化模式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彼此回應的,不是簡單的周期性的你進我退。浪漫主義者不是單純地重提先輩的觀點;他們掀起了一場文化的革命,其激進程度和社會效應毫不輸給同時代的法國革命、美國革命和工業革命。他們推翻了自然法的觀念,並且把關注重點從藝術作品轉到藝術家。這樣,他們撕毀了過去藝術的規則手冊,和雅各賓派摧毀舊社會制度一樣徹底。德國哲學家恩斯特·特洛伊奇說:「浪漫主義同樣是一場革命,一場真正的、徹底的革命,一場同時反對資產階級情調和普遍平等主義倫理的革命;總而言之,這場革命反對在西歐盛行的算術化、機械化的科學精神,反對混淆功利與道德的自然法,反對將人性過度抽象為普世與平等。」

Albert Bierstadt, Among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California, 1868,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Washington, DC. 來自:維基百科

黑格爾真正把握了這場革命的精髓, 他把浪漫主義簡潔而貼切地定義為「 絕對的向內性」(absolute inwardness)。對此我們在下文中還會具體討論。我們也可以說浪漫主義的先知是讓-雅克·盧梭;在 18 世紀所有思想家中,盧梭沒有什麼一以貫之的思想,但卻是最有影響力的。英國傳記作家裡頓·斯特拉奇在 1917 年曾切中肯綮地評價過盧梭的特質:「在 18 世紀那些思維敏捷、意志強大、作風凌厲的人群中,盧梭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這個世界的特質是:懷疑、猶豫、自我意識、神秘的憂鬱、私密的內心喜悅、在大自然的孤獨中長久的思索、在心的孤獨中無限的自省。」雪萊把哲學家都鄙夷地視作「純粹的理性人」,卻把盧梭當作「一個偉大的詩人」。

本書並不試圖為浪漫主義書寫一部通史。羅列那些可以歸類為「浪漫主義者」的藝術家,將會產生一部比這本書厚得多的大部頭。本書中,我將力圖辨明浪漫主義革命最顯著的特徵,並且用實例說話。啟蒙時期的觀點認為,把人類所有的知識收集出版會推動人性的完善,而之後的浪漫主義者覺得,他們比啟蒙主義者更懂得人性。

題圖來自:維基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了預防太空戰,有個國際聯盟草擬了份太空戰法律手冊
政府能為紅燈區做什麼?阿姆斯特丹有點焦頭爛額
所謂「通勤線路」,就是花錢就能保證上下班有座位
禁止筆記本上飛機 據說會帶來10億美元成本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竇靖童談及到王菲對待她竟是這樣?網友:親媽怎麼會這樣做?
張傑談及女兒,卻令人意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爸爸啊
陳意涵甜認有喜,談及過往戀情,她笑稱:唯獨一人,不歡而散
馬雲談及「對錢沒興趣」:不喜歡錢的人,腦子是有病的
肖戰稱自己沒被人搭訕過,談及原因,網友:你是在一本正經的搞笑
她是王思聰永遠不會去懟的明星,談及最想嫁的人原來是他
高圓圓談及不好看的法令紋,表示:雖然很困擾,但卻心裡一暖
談及AI時常聽到的「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到底是什麼意思?
馬蒂斯走了,對中國態度很明確,但有個問題他卻不願談及
劉燁談及為什麼和謝娜分手,網友: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錯過了
談及市場經濟,真實的亞當·斯密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菲談及女兒竇靖童,她不再需要另一個父親,是我需要伴侶,網友:那謝霆鋒呢
馬伊利大方談及姚笛並直言:我理解她,如果可以願意做朋友!
知道你沒錯,但別太涼薄!倫納德笑了,談及馬刺用了四個字
千璽談及童年「辛酸」,不聽話的懲罰竟是這!千紙鶴:好笑又心疼
四十多歲的朴樹談及自己為什麼不要孩子,一席話讓人深思
易烊千璽換新髮型,談及與雷佳音老師的相似之處,結果讓人意想不到!
楊蓉談及為何不火,原因是不想成為下一個朱一龍?
阿嬌談及自己被求婚,面容羞澀甜蜜難掩,網友:這次總算找對人了
鞏俐罕見談及演戲與電影:我不是娛樂圈的人,我的作品不需要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