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聾啞夫妻街頭賣餅 培養出研究生女兒

聾啞夫妻街頭賣餅 培養出研究生女兒

▲楊玉蘭家庭獲評最美殘疾人家庭。 ?楊玉蘭夫妻在玉屏菜市場附近的小攤。

為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傳承扶弱濟困傳統美德,倡導「平等、參與、共享」的現代文明社會殘疾人觀,進一步營造理解、尊重、關愛殘疾人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區文明辦、區殘聯、區婦聯決定開展「永川區首屆最美殘疾人家庭」評選活動。

評選活動的開展以來,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殘疾人,用他們堅強的意志面對生活。同時,也看到殘疾人家庭對殘疾人的理解與幫助,湧現出一批批殘疾人家庭代表。

楊玉蘭和丈夫唐開志的事迹,成為殘疾人艱苦創業的典範,今天,讓我們去看看在永川老城渝西廣場一角的楊玉蘭夫妻。

老城渝西廣場商圈,是老城區繁華地段之一,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在天橋旁邊玉屏菜市場的一角,楊玉蘭和丈夫唐開志的賣餅小攤,就在此一隅。

從麵粉桶里拿出已經發酵好的面,在小攤上面飛快的和面,然後加入肉餡,飛快的幾個動作,「滋滋」,一個做好的餅已經在油鍋里跳起舞來。

餅攤前面,用兩張A4紙寫著「面 鮮肉餅 4元」「糯米 綠豆餅 4元」幾個字。這幾個字,也是楊玉蘭夫妻和顧客交流價格的方式。

周圍的歡笑與熱鬧,這對聾啞夫妻,只能通過眼睛來感受這一地段的繁榮。

一個用鐵皮製作的推車,上面擺著一口鋥亮的鐵鍋,加上撐起的一把大傘,可以說是楊玉蘭夫妻小攤的所有資產。

就是這一個用鐵皮製作的簡易推車,已經陪伴了楊玉蘭夫妻21個年頭。

旁邊的攤販告訴記者,兩夫妻比較幸苦,多年來一直經營著這個小攤,風裡雨里,從來沒有落下一天。

前來買餅的顧客,也在幾十年時間,與他們形成了默契,簡單地用手比划出自己需要買幾個。

她只學會「媽媽」「爸爸」的發音

楊玉蘭的媽媽今年80歲,談起女兒的遭遇,她感到內疚。

51年前,楊玉蘭3歲,那時,她才剛剛學習語言,學會了「媽媽」「爸爸」等幾個簡單的辭彙。

由於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的原因,楊玉蘭被丟給了她在永川張家老家的「伯娘」照顧。

有一天,楊玉蘭突然發起了高燒,最高的時候達到43℃。在家的「伯娘」因為年紀比較大,經濟方面不寬裕,沒能力將楊玉蘭送去治療。

在外工作的父母,工作單位嚴格限制請假。在家的「伯娘」只有通過用花椒油滴耳朵、吃土黃鱔等當地的「土方法」治療。

這場高燒徹底帶走了楊玉蘭的聽力,也讓她因為失去聽力而不能學習語言,直到現在,她也只能說出當年剛剛學習的「媽媽」兩個字。

找到另一半後艱苦創業

楊玉蘭媽媽考慮到女兒與人交流不方便。「必須讓她學習一些文化知識,以後交流方便點。」

於是,楊玉蘭被送到重慶一家聾啞學校學習。

學習期間,楊玉蘭認識了和自己同樣遭遇的聾啞人唐開志,兩人漸漸發展成戀人關係。

「當時我比較反對的,他們在一起,不能相互照應。」楊玉蘭母親說,她打算把女兒留在身邊,自己照顧她。

學校老師見狀,都給楊玉蘭母親做思想工作。1986年,楊玉蘭和唐開志走在一起,並且有了女兒。

1996年,楊玉蘭父親去世。之前,父親因為心臟病,在醫院監護了4年。

父親的離開,也讓家庭經濟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為了增加家裡的經濟收入,楊玉蘭和丈夫唐開志在飲料廠做工,下崗後又在餐館做過清潔工、在大街上發傳單、賣東西。

打工四處碰壁,楊玉蘭和丈夫在重慶主城看到一家賣煎餅的生意很不錯,兩人打算在永川賣餅,補貼家裡的開支。

21年如一日用心做餅

做餅看著比較簡單,做起來卻比較難。

每天早上很早就得起床準備材料,和面發麵,5點左右,就開始把餅攤擺在外面。晚上忙到晚上10點,回家以後,還得收拾材料,一天下來,有時只能休息4個小時左右。

餅攤所在的地方,冬天正在風口上,做起餅來前面燙、後邊涼,夏天頂著酷暑和大雨,條件十分艱苦。

為了把餅味道做好,夫妻倆花了不少的時間和功夫。唐開志經常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學習做餅的技巧,按照書上的介紹,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夫妻倆從麵粉、肉餡以及工藝上不斷改進,做出來的餅味道也越來越好,除了製作鮮肉餅,還增加了糯米餅等種類。

「她特別愛衛生。」楊玉蘭的母親告訴記者,雖然每天特別累,當楊玉蘭每天回家,都會對小推車做清潔,用來煎餅的鍋,每天用刷子刷得錚亮,從來看不到一點污跡。

「低保留給更需要它的人」

雖然家庭情況比較特殊,但楊玉蘭從來沒有「等靠要」,靠著自己的一雙手,不斷地打拚。

楊玉蘭母親對此感到非常欣慰:「女兒很懂事,也很勤勞。我有內風濕,做事不方便,這麼多年以來,女兒完全是自己照顧自己。」

楊玉蘭的餅攤,不僅成為夫妻倆生活的支柱,也是靠著這一個餅攤,將女兒送上重慶郵電大學。

現在,女兒正在廣西攻讀研究生。不僅學業上取得良好的成績,女兒也找到了另一半,組建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以前,領導考慮到楊玉蘭家庭條件特殊,準備幫楊玉蘭申請低保補助,卻被楊玉蘭拒絕了。

「自己有腳有手,完全可以靠自己養活自己。」楊玉蘭母親稱,低保可以留給更需要它的人。

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除了照顧自己,楊玉蘭夫婦也盡量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2015年,一位聾啞人王波找到楊玉蘭夫婦,想學習煎餅技術。考慮到王波本身是聾啞人,四處求職無果,家裡還有一個小孩,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楊玉蘭夫婦答應了收他為徒。

現在王波已經能獨自做餅。更可貴的是,楊玉蘭夫婦不僅教王波煎餅技術,還每月支付他工資。本報記者 燕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晨報 的精彩文章:

關於重慶的一些冷知識,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好意思說你是重慶人!
重慶這些老字號零食,比你年齡還要大!
詐騙剋星、勇斗毒販……重慶五位民警獲評全國特級優秀民警
曼徹斯特爆炸兇手確定:22歲,來自利比亞家庭
區政協民革界召開 中學生心理健康圓桌論壇會議

TAG:重慶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