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範本之《禮器碑》

原石 :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明拓東漢禮器碑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本拓本為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絕思」二字未損連。黑墨精拓,碑陽、碑陰、碑側俱全,有張伯英題籤,並有「君言鑑賞」等藏印多方。

此碑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王昶的《金石萃編》等書著錄。

據說是宋拓《禮器碑》。戚繼光曾收藏,乾隆御覽之寶,內務府之物。比宋拓更完整的本子!惜不完整!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禮器碑》簡介及釋文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概述: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收於《金石萃編》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

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禮器》:「碑陽的書法繼承春秋以來齊國青銅器銘文的特色。用筆以「方筆」為主,偶亦兼用「圓筆」。故風格在勁挺中又兼遒美之姿。行筆時的提按輕重反差強烈,筆畫細的「一分筆」與筆畫粗的「三分筆」交替並用,跌宕起伏的輕重變化以及結字的緊密,使字形猶如鋼繩鐵索,有一種細勁剛挺,纖而能厚,寓疏秀於嚴密,寓奇險於平正的風神。陰側的用筆比較隨意不拘,更具奇逸飛動之趣。初唐楷法多帶隸意,無不與此碑有著深遠密切的血緣關係。因此說《禮器》開創了初唐楷法的規模,也不為過。」

藝術風格:《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幹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含疏秀二嚴密內,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

《禮器碑》的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筆畫較細而刀法及捺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於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1]

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並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砷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髮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儘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因此,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

筆畫要瘦勁而不纖弱,波磔則較其它筆畫梢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勁健。「燕尾」捺畫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較大,看上去氣勢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陽、碑陰之分。碑陽部分結字端莊,章法排列也較為規律,堪為《禮器碑》風格的代表,故人手應從碑陽始。但從藝術角度講,碑陰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其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統,橫列的法則也被打破,抒情性極強,在整個書意上傾注了書家更多的主體精神與氣質,因而碑陰也是臨習中不可忽視的。

章法與墨色:《禮器碑》的碑陽部分,章法處理是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密。這種章法充分展現了和諧、端莊、秀美的整體特徵。而碑陰部分往往是縱有序、橫無列,行與行之間有一定間距,字距參差不齊,富於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

臨習《禮器碑》,在用墨的處理上可講究一點兒變化。一般在書寫方筆時,墨色宜潤澤,不宜枯燥。要注意線條的相互關係:粗線條所佔的地位較為重要,是整個字的主筆,力量也較為集中,用墨較重;而細線條處於輔助地位,用墨也輕。如果我們臨習時要寫一根方筆入紙的線條,而恰在此時筆端乏墨,那麼,不妨可改用圓筆入紙來臨摹這一根線條。雖然作為這一根線條的臨摹,由於用筆變化而遺失了原貌,但從碑刻到墨書,因這一點形的失去而使整個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補充,也不悖書法中所謂「遺形取神」這一原理。臨習《禮器碑》,應首先著眼於由粗細線條組成的有機整體,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點畫特點及其寫法:《禮器碑》的用筆,以方筆為主,凝整沉著,要求每一點畫要做到筆筆送到底,強調運腕力寫,這樣,才能做到筆勢開張,萬毫齊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點畫的寫法:

1.平畫

如圖一「元」、「天」、「王」、「造」上部的兩橫畫,均為平畫。寫平畫時,落筆是藏鋒逆入,然後把筆鋒轉向右行,筆心在筆畫中行筆,收筆時提鋒回收。注意在《禮器碑》中,平畫一般都寫得很瘦勁挺直,純用筆尖豎鋒行筆,且落筆和收筆都很乾凈。提筆右行時宜緩緩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筆壓住,使線條渾圓有力。

2.豎畫

豎畫寫法與平畫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為垂直。如圖二「中」、「陵」、「京」、「華」中的豎畫,起筆藏鋒逆入,落筆處不可有頓頭,行筆中間筆勢不可斷,收筆時筆鋒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豎鋒行筆,猶如錐畫沙,十分勁挺。

3.折法

折畫的寫法是先作平畫,到轉折處提筆換鋒再下按行筆。在《禮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幾種:

(1)如圖三中的「恩」字,折畫是用實勢,橫畫到折畫處微微提筆換向後再寫豎畫。注意折的轉角運筆一定要提起來,調鋒後下行,不能直接轉筆扭鋒而下。

(2)如圖三中「見」字,上半部的折畫是在橫畫後,利用手腕內鉤將筆勢換向,與平畫的上凸相協調,且折後下行的豎畫與下部撇、捺相呼應,使整個字在乎正中富有變化。

(3)如圖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畫,折法是提筆另寫豎畫,然仍有筆鋒的牽絲相連。

(4)如圖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畫,在書寫時已分成兩畫,但卻形斷而勢連,極富韻味。

4.波畫

《禮器碑》中,字的波畫用筆起落十分明顯。如圖四中「二」、「百」、「樂」、「世」字。這些字中的波畫,逆鋒入筆,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筆向右運行,即「逆人乎出」,過中段後,筆鋒逐漸按下,到波尾處迅速向右上方提鋒收筆,形成橫波「蠶頭燕尾」,筆勢雄強而沉著。

5.撇法

《禮器碑》中撇畫的變化比波畫要多,人形有態上有長有短,從用筆上有的出鋒,有的不出鋒,但基本用筆方法並不複雜,落筆仍是藏鋒逆入,但略取側勢,行筆取中鋒逆勢。不出鋒者,收筆時微微停頓後向上提筆回收;出鋒的,在撇頓筆後向外轉筆挑出。

圖一中「大」字的撇,在豎畫到彎處時筆鋒轉向逆行,收筆處是回鋒實收。收筆時毛筆在空中向外作順時針方向運動,使撇端不露鋒芒,與撇畫起筆處相呼應。「文」字的撇法是過程中筆鋒逐漸轉成逆勢,到收筆處停頓向上方提筆。「人」字的撇,收筆時中鋒順勢出鋒,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筆勢趨平,收筆處與「大」字撇尾有相同之處。

6.捺法

捺的寫法在《禮器碑》中一般都用筆較重,是字的主要筆畫。如圖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渾厚雄沉。下筆時讓筆鋒吸飲墨汁,力貫筆尖,由輕至重。當筆鋒到位時,提出來筆上挑,順勢捺出。《禮器碑》中,往往由於這一捺畫的突出安排,使整個字平中寓奇,奇而穩健。

7.彎鉤

彎鉤的用筆方法與撇畫的寫法基本相同,應是一筆寫成,如圖三「污」、「孔」、「敬」、「抒」字。豎畫下行接近轉角處漸漸下按,然後轉筆挑出,保持中鋒。如遇不出鋒者,要提筆回收,使鉤的主體保持圓渾的狀態。

8.轉筆

轉筆的寫法與折筆寫法相似。如圖一「孔」、「元」、「宅」、「紀」其轉角的寫法都是在豎畫寫到轉角處筆鋒換向,順勢連寫,須保持筆畫飽滿自然。

9.點畫

臨習《禮器碑》時,要注意點的變化,雖然點在整個字中所佔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輕率。下筆時均須茂鋒逆入,提筆逆鋒上行,出鋒方向根據各種點畫的姿態而有所變化。

結字特徵:《禮器碑》結體嚴謹,字法規範,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各老成持重之大成。

要掌握《禮器碑》的結字特徵,首先要了解隸書的一般規律。和其他多數漢隸碑刻一樣,《禮器碑》結字上下緊湊,左右開張,猶如大鵬展翅,翩翩有凌雲之勢。碑中幾乎每一字都有一筆很誇張重按的筆畫,古人俗稱為「波磔」。波磔的寫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蠶頭燕尾」狀。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現一次,不得重複,所謂「蠶無二設」、「燕不雙飛」是也。

由於隸書的波磔是向左右分開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圖一「立」、「之」、「君」、「遲」等字。但是,隸書上承篆書,有些字橫畫較多,往往字形又寫成豎長方形,如圖二中「畫」、「真」、「育」、「台」等字。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字立形,靈活處理。

對《禮器碑》中——些充滿奇氣、獨具特色的字,要逐個仔細琢磨。如圖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懷抱一柱;「陽」字,左右拉開距離,又互相牽引,「易」的下部幾乎成橫勢,在險境中保持均衡;「糧」字,左右猶如一對運動的舞蹈演員,悉心相應。再如圖四中「君」字,第一筆橫畫和最末一筆橫畫用弧形構成,其間各橫或收或放,都與這上下兩筆相協調。尤其是至碑陰部分,筆勢變化更是飛揚激蕩,臨習者更應細心加以分辨比較。

另外,像圖四中「君,、「曰」,圖五中「百」、「孔」,圖六「聖」字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複出現時,每字的結體卻無一重複,字的點畫形態各有變化,不能不讓人嘆服書寫者的功力。無怪乎清代書法家王澍在評此碑時說:「書到熟來,自然生變。此碑無字不變。」

總之,《禮器碑》在結構處理上,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都能取勢頤盼,體態優美,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毫無矯揉造作之嫌。同時,線條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從而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

作品鑒賞:此碑歷宋認為是漢隸的極致,精妙峻逸。其筆法大都承接青銅器之特色,有鋼筋鐵骨之稱,為歷來書家所陶醉,影響極大。郭宗昌《金石史》稱:「其字畫之好,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構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接也。」

此碑的用筆最為瘦硬,縱橫的筆畫,意如刀刻,尖鋒入筆,逆入平出,行筆如鋒入骨肉之隙,鋒正力強,入骨也深。收筆茫提而復,骨峻氣癟。方圓並用,變化妙在筆端。有的筆畫雖細如毫髮,但筋骨具備,意如金針橫紙,圓潤之氣,在於微妙之間。波磔之筆,筆毫則儘力開展,先作重按,然從側面騰跳而起,筆力勁險,其鋒不可輕犯。然後帽一千字的骨力全盤托出。轉折變化豐富,或提筆暗過,意如折葉,如「龍」字;或提筆反折而下,如「目」字;或用斷筆,得凌空直落之勢,如「復」字;或提筆向上,然後反折而下,如「沼」字;或折後作向勢,如「皇」字;或折後作背勢。如「霜」字等。莫不合其惰性。正如清人王朝《虛聞題跋》中說:「隸法雙漢為極,每碑備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從碑的結體上看,以取橫勢為主,上下精而密,左石疏得堊靈,其中波磔之筆最有特色。結體大都呈梯形狀,有的結體甚正,時而峻其一角,平中求奇,縱橫開展。沉著明麗,從容正色。其中碑陰碑側更為疏放欹側,修短大小,變化更為豐富,與碑陽的氣息梢有不同。天性真率.用筆極為放逸,字體時扁時長,情趣生動。王澍《虛舟題跋》:「此碑書有五節,體凡八變,碑文矜練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無美不備。銘文則矜意稍鮮,清超絕塵,幾欲筆不著紙。文後九人韓敕大書姓字,文如薤葉,獨為矜重;後八人比於銘文,無復矜意,而清圓超妙,動手自然,碑陰與文後八人,風韻略似,而天機浮動。一正一偏,往往於無意之中,觸處生妙;至兩側而筆益縱絕矣,左側逾時復作,別開一境,筆繭柵縱而清圓超妙,員縱不逾矩

碑陽:惟永壽二年,青龍在涒嘆,霜月之靈,皇極之日。魯相河南京韓君,追惟太古,華胥生皇雄,顏母育孔寶,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聖,為漢定道。自天王以下,至於初學,莫不冀思,嘆仰師鏡。顏氏聖舅,家居魯親里,並官聖妃,在安樂里。聖族之親,禮所宜異。復顏氏並官氏邑中繇發,以尊孔心。念聖歴世,禮樂陵遲,秦項作亂,不尊圖書,倍道畔德,離敗聖輿食糧,亡於沙丘。君於是造立禮器,樂之音符,鍾磬瑟鼓,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修飾宅廟,更作二輿,朝車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法舊不煩,備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聖制,事得禮儀。於是四方士仁,聞君風耀,敬詠其德,尊琦大人之意,

卓爾之思,乃共立表石,紀傳億載。其文曰:皇戲統華胥,承天畫卦。顏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宮,大一所授。前闓九頭,以什言教,後制百王,獲麟來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語。乾元以來,三九之載,八皇三代,至孔乃備。聖人不世,期五百載。三陽吐圖,二陰出讖,製作之義,以俟知奧。於穆韓君,獨見天意,復聖二族,卓越絕思。修造禮樂,胡輦器用,存古舊宇,殷勤宅廟,朝車威熹,出誠造更,漆不水解,工不爭賈。深除玄污,水通四注。禮器升堂,天雨降澍。百姓欣和,舉國蒙慶。神靈佑誠,謁敬之報。天與厥福,永享牟壽。上極華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銘,與乾運耀。長期蕩蕩,於盛復授。赫赫罔窮,聲垂億載。韓明府名敕字叔節。

潁川長社王玄君真二百。河東大陽西門儉元節二百。故琢郡大守魯麃次公五千。故會稽大守魯傅世起千。故樂安相魯麃季公千。故從事魯張嵩眇高五百。相主簿魯薛陶元方三百。相史魯周干伯德三百。

碑陰:

曲成侯王暠二百。遼西陽樂張普仲堅二百。河南成皋蘇漢明二百,其人處士。河南雒陽種亮奉高五百。故兗州從事任城呂育季華三千。故下邳令東平陸王褒文博千。故穎陽令文陽鮑宮元威千。河南雒陽李申伯百。趙國邯鄲宋元世二百。彭城廣戚姜尋子長二百。平原樂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濕陰馬瑤元冀二百。彭城龔治世平二百。泰山鮑丹漢公二百。京兆劉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內溫朱熊伯珍五百。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從事蕃加進子高千。河間束州齊伯宣二百。陳國苦虞崇伯宗二百。潁川長社王季孟三百。汝南宋公國陳漢方二百。山陽南平陽陳漢甫二百。任城番君舉二百。任城王子松二百。任城謝伯威二百。任城高伯世二百。相主簿薛曹訪濟興三百。相中賊史薛虞韶興公二百。薛弓奉高二百。相史卞呂松□遠百。騶韋伯卿二百。處士魯劉靜子著千。故從事魯王陵少初二百。故督郵魯開輝景高二百。魯曹悝初孫二百。魯劉元達二百。故督郵魯趙輝彥台二百。郎中魯孔宙季將千。御史魯孔翊元世千。大尉掾魯孔凱仲弟千。魯孔曜仲雅二百。魯孔儀甫二百。處士魯孔方廣率千。魯孔巡伯男二百。文陽蔣元道二百。魯孔憲仲則百。文陽王逸文豫二百。尚書侍郎魯孔彪元上三千。魯孔汛漢光二百。南陽宛張光仲孝二百。守廟百石魯孔恢聖文千。褒成侯魯孔建壽千。河南雒陽王敬子慎二百。故從事魯孔樹君德千。魯孔朝升高二百。魯石子重二百。行義掾魯弓如叔都二百。魯劉仲俊二百。北海劇袁隆展世百。魯夏侯廬頭二百。魯周房伯台百。

[譯文]:為魯相韓敕製造孔廟祭祀使用的禮器所立之碑。

時在(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太歲星在申(丙申),陰曆七月初五,正是大吉之日。魯郡之相、河南京城人韓君(敕),追述了太古情況:昔時華胥生下了伏犧(皇雄)、顏母養育了孔丘。他們都首先制定了最初的法統,後來的百王遵循不改。孔夫子是近代的聖人,他為漢朝定製了發展道路和制度規則。上自天王皇帝,下至初學的士人,沒有不企望、思念(孔子)者,都以他為景仰和學習的模範。(孔子之母)顏氏的兄弟,(聖舅)其家住在魯親里。孔子夫人並官氏住在安樂里。孔子的這些親戚,在禮數上應有些照顧:顏氏和並官氏在鄉里應免除其工役和兵役,以此來尊重孔夫子之心。回想孔子所經歷的世道,那時已是禮崩東壞,又遇到秦始皇、項羽作亂,不尊重圖書,背棄正路挑釁道德,敗壞了(孔子的)車輿搶掠了他的糧食,終於在沙丘遭到滅亡。韓敕(君)於是製造了許多祭祀用的禮器。例如奏樂用的音響器具,如鍾、磬、瑟鼓之類。還有盛酒用的罍、觴、觚、爵、角、壺。切肉用的俎,盛肉用的豆,盛水用的籩,以及承放禮器的棜禁,盛水用的壺等。又修飾了宅院、廟堂。還製造了二輛車。朝客用的車威嚴而又溫雅。還疏通了河道、清除了黑紅色的淤泥,並注入了新鮮的水流。依照舊的格式,簡而不繁,各種設施完備,而又不失於奢侈,上面合乎天地中和的原則,下面又不違背朝廷禮儀周全的要求。於是四方的仁人士夫,聽到韓君光輝的風範,都很尊敬、讚美其德行、尊重大人(韓敕)卓越深遠的思慮和業績。大家願意共同立石表功。記載其事迹並傳於億年萬載。其文曰:

伏羲(皇戲)治理華胥,承天命而畫出《八卦》:顏氏生育孔子於空桑,而著有《孝經》。他們都是以天帝所居之紫宮為祖本,是最尊貴的天神大一所授予。人皇兄弟九人,開闢了以十言(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為教的先例。後來百王遵循,至有所獲麒麟從口中吐出。他們的制度,都並非沒有來源,都是由上天所授予,自開天闢地以來,經過270萬年,又經歷三皇五帝(八皇)和夏、商、周三代,直到孔子才到達完備地步。聖人不常有,要等五百年才出一個(指孔子)河圖來自陽天,緯書出於陰地。其製作的意義不易了解,只有等待知其奧妙者。而可尊敬的韓敕君,獨曉此天意,而對顏氏、並官氏二聖族特加關注,想出了此等卓絕的辦法。修造了祭祀用的禮樂設施,如瑚璉等器具。維修了舊有的屋宇。對宅廟也殷勤照料。朝拜用的車輿莊重而和雅。他真誠敬業,故漆器優良不被水溶,工匠實在不與人爭價。徹底清除了水道的清污泥,使水流通達無阻。禮器擺進了廳堂,天雨亦及時潤育著萬物。百姓都對歡欣鼓舞,舉國都同聲慶賀。神靈也保佑其誠心,也是對其竭力敬業的回報。其福齊天,永享大壽。上可達於紫宮,下則及於本朝。現在樹石刻銘。當於乾天一樣輝煌,長久而又廣遠,這是上天盛大的授予,其顯赫宏大沒有盡,其聲名將傳於千年億載。

以下是主事人韓敕名、字,以及捐款造碑人的官職、籍貫、姓名及所捐錢數

韓明府名曰敕,字叔節。故涿郡大守魯人姓麃,字次公,捐款五千。故從事,魯人張嵩,字眇高,捐款五百。潁川長社人王玄,字君真,捐款二百。故會稽大守魯人傅世起,捐一千。魯相主簿魯人薛陶,字元方,捐三百。河東郡大陽人西門儉,字元節,捐二百。故樂安相魯人麃季公,捐一千。魯相史,魯人周乾,字伯德捐三百。

《禮器碑》是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魯相韓勅所立(在山東曲阜孔廟),又稱《韓勅碑》或《漢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碑高227.2cm,寬102.4cm,四面環刻,隸書,無碑額。碑陽16行,滿行36字,刻序、銘及韓勅等9人的題名;碑陰分為3列,各17行;左側3列,各4行,右側4列,各4行,均為題名。碑的內容記錄了韓勅修飾孔廟和製作禮器之事宜。

此碑在唐代不顯於世,宋稍顯。被王澍、翁方綱、郭尚先等推為漢碑隸書極則。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稱:「漢人書以《韓勅造禮器碑》為第一,超邁雍雅,若卿雲在空,萬象仰曜,意境當在《史晨》、《乙瑛》、《孔廟》、《曹全》諸石之上,無論他石也。」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認為,該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芒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迭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書者,多以《禮器碑》為範本。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清書法理論家翁方綱認為此碑奇絕多變是由於7人所書。

林散之臨《禮器碑》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隸書三種範本之《禮器碑》及原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當代小楷創作六人談」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禮器碑》《曹全碑》《石門頌》《張遷碑》《乙瑛碑》原文、譯文
《禮器碑》的基本筆畫
《禮器碑》三四
東漢《禮器碑》,十大隸書名碑之一
何紹基臨摹隸書系列—《禮器碑》
二玄社原色法帖《禮器碑》賞析
端嚴峻逸、方整秀麗:漢碑隸書經典《孔廟禮器碑》書法欣賞
節臨漢《禮器碑》
漢碑經典 《禮器碑》
「漢碑經典」之《禮器碑》技法通解
二玄社中國法書《禮器碑》
黃簡講書法:六級課程(隸書篇)15——《禮器碑》
陳啟元臨漢隸《禮器碑》
東漢丨《禮器碑》
禮器碑古詩書法欣賞
《禮器碑》集字古詩,中正典雅!
根植傳統 與古為徒——《禮器碑》臨習體會■吳壽平
漢碑經典|《禮器碑》(高清大圖)
超實用的漢隸《禮器碑》筆劃字型技法!收藏!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21 禮器碑、史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