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西省古坊村的追夢人:在沉睡的土地里種下希望

江西省古坊村的追夢人:在沉睡的土地里種下希望

中國日報會昌5月23日電(記者 左卓)鄒士榮每天大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出門爬山,把幾個山頭的果園走一遍,既是晨練,也是為了看看那些果苗長勢如何。

這個曾經的鞋業加工廠大老闆,如今的身份是江西省會昌縣文武壩鎮古坊村富民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會的理事長。

而那些讓他心心念念的果苗則是合作社為實現脫貧而開發的幾大產業之一。

古坊村的產業之一,山上果園。(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左卓)

幾十年來,古坊村產業單一,以養魚為主,土地則用來種水稻,自給自足。近年來,壯勞動力都在外務工,不少人家的農田都荒廢了。2014年底,村裡242戶人家中有75戶被列為貧困戶。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於是在2016年4月,合作社成立了,12個理事會成員從黨員、村幹部、村民代表中選出。但這群人里沒有幾個是和農業打交道的。

他們當中有搞建築木材的、有開服裝廠的、有做水電安裝的、有退休老幹部、也有貧困戶,只有一個是農業技術專家。因為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鄒士榮被推舉為理事長。那個唯一的專家、文武壩鎮農技站的站長李森源,則被選為監事長。

當時,這一群「雜牌軍」為了給古坊村規划出一個產業脫貧的路子,可沒少做研究。

他們考察過一些農村,但發現別人的致富經驗並不能照搬。於是,他們按照本村的地形地貌和對市場需求的分析,做了這麼一個規劃:第一, 古坊村距縣城只有3.5公里,區域優勢明顯,城裡需要蔬菜供應,而古坊村地勢平緩,有大量耕地可以成規模開發,那麼發展蔬菜產業就再合適不過;第二, 古坊村有養魚的傳統,從60年代起就掌握了養魚技術,代代相傳,幾乎家家門口都有一口魚塘,那麼就在這個基礎上,把零散的小魚塘合并,打造高標準有機魚塘;第三,臨近縣城,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那麼就可以種植一些採摘類的水果蔬菜,把山上的地利用起來開發果園。

李森源說,古坊村要走的路子是「新農村田園綜合體」,集採摘、休閑、觀光、旅遊、零售、餐飲、存儲等為一體。他信心滿滿地解釋著這個複雜的概念,無比驕傲。

朝著宏大理想奮進的路是艱辛的。鄒士榮回憶創業之初,他和李森源兩人是如何起早貪黑地忙活。他們白天頂著日頭挨家挨戶號召村民加入合作社,晚上就和理事會成員開會,研究產業怎麼搞。

2016年3月,鄒士榮(左)和李森源(中)在動員村民加入合作社。

產業要規模化發展,土地少不了。但在當時,村民對於流轉土地這件事極不情願。鄒士榮就耐心地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己種地,一畝地一季收300斤,一年兩季就是600斤,按照每100斤125元的市場收購價,一年也就賺750元,還要刨除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但是土地流轉給集體後,每畝地每年能收600元的租金。此外,加入合作社務工,每個月還可以有至少1000元的穩定工資收入。

經過開導和動員,最終有108戶村民願意跟著合作社干,而合作社也流轉到了耕地398畝、山地1000多畝、魚塘100畝、大棚100畝。

有了土地和人力,就差資金了。合作社理事會12名成員帶頭集資,每人貸款幾十萬投入產業發展,最後,他們一共籌集了500萬。

投入這麼多的資金不是沒有風險的,但是理事會成員們個個都義無反顧、熱情高漲。鄒士榮說:「理事們都是本村人,大家都是抱著把古坊村建設得更美好的願望在干,想讓全村老表在家門口就能賺到一份理想的工資,所以無論如何也要籌到錢發展產業。」鄒士榮本人投入的資金也是最多的,共70萬元。

各項工作都風風火火地搞起來了。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產業也在興起。搭建大棚、開闢果山、合并魚塘、培訓技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沉寂的古坊村徹底蘇醒了,由內而外煥發著活力。

2016年,古坊村裡修路和搭建大棚正同時進行。

但是這麼多任務同時展開,難免會有疏漏。最初,理事會成員並無明確分工,對工人的管理也十分混亂。鄒士榮多年積累的經驗派上了用場,他決定像管理企業一樣管理農村產業。他擬了一個方案,每個產業只由一名理事會成員負責,並分配固定的幾名工人跟著負責人干。這樣,各項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進行。

除了人員管理,農業技術也是一大難題。去年,大棚里種的第一季蔬菜基本都失敗了。

當初建大棚的時候,理事會就看中了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專門派了兩個理事會成員去江蘇、山東的農業科技園接受培訓。

他們在學習時看到人家無土栽培種出來的蔬菜那麼水靈漂亮,滿懷希望地回來,種了幾個棚的小黃瓜、聖女果、茄子、辣椒。

可是這些技術應用在古坊村卻水土不服了。這裡的濕度、溫差條件完全不同,到了冬天雨水一多,棚里濕度爆表,病蟲害難以控制。一季下來,蔬菜收成慘淡,茄子甚至完全沒結果實。

這給了大家不小的打擊,但是棚都已經搭起來了,絕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好在還有李森源站長,他帶著大家反覆做實驗、選品種、調整技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

今年,合作社重整旗鼓,種植實驗選出的幾個品種,目前長勢良好,小黃瓜已經成熟,清脆可口,小香瓜已有拇指那麼大,小西瓜也紛紛掛果。

古坊村大棚里的小西瓜已經結果,果上系著紅布條是為了選種。(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左卓)

合作社就這樣在各種挫折中不斷成長完善起來。

鄒士榮說,去年理事會開年終總結會的時候,大家回顧一年來的成績、失敗和經驗,又重燃信心。今年開春,大家分頭去干,個個都鬥志昂揚。

今年5月,記者來到古坊村時,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農村,整潔的農房,寬闊的馬路,路兩旁每隔33米一盞的太陽能路燈,魚塘星羅棋布,菜地、大棚、果園已初具規模。

嶄新的古坊村,村口立著一塊「秀美古坊村」的牌子。

當然還有理事會成員們忙碌的身影。

鄒永存管理著大棚。從建棚、引進技術、育苗到栽種,大棚里的一瓜一果都是他的心血。近來,已經陸續有縣城裡的遊客趁著節假日來大棚採摘了。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大棚。他說:「將來就只想把大棚搞好,這就是最大的產業。」

72歲的鄒竹林是理事會裡年紀最大的。他管理魚塘,但自己也跟著工人們勞動,每天挑著幾十斤重的魚草餵魚。老人家說:「看到魚沒有草吃,比我自己餓著還難受。」有時深夜裡下大雨,他還會爬起來跑到魚塘關掉進水口的水。

鄒桂長原本是做建築的,理事會讓他負責露天蔬菜,這個門外漢就虛心跟有經驗的農民請教。去年他管理得手忙腳亂,今年就井井有條了。他熱情地跟記者介紹露天蔬菜的下一步規劃,說要划出20畝來打造「親子園」,吸引城裡人帶著孩子來體驗種菜。

理事長鄒士榮是最有成就感的。他帶著記者參觀果山,600畝的果園把幾個山頭連成一片,美國黑李、鷹嘴桃、獼猴桃、楊梅……去年9月種下的果苗,如今已長出清新的嫩葉,再過一兩年便是絢爛的花海、累累的果實。

鄒士榮隨手拔掉果苗邊的雜草。(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左卓)

鄒士榮說:「現在我每天早晚都愛到這裡走一走,有時會覺得不可思議。自己回來一兩年,跟著村民們一起奮鬥,為了古坊村搞起了這麼大一片產業,這不就是成就么。」

但這只是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他說:「我們最終會把古坊村打造成會昌縣的後花園,讓整個縣城的工薪階層來到這裡,吃得起、玩得起、住得起。」

三五年後的古坊村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他滿懷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 的精彩文章:

FBI前探員:拉登之子欲為父報仇 孩童時或成接班人
白宮舉辦「帶孩子上班日」活動 場面和諧有趣

TAG:中國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有這樣一群青年追夢者,他們在邊關、大漠、碧海、藍天
科爾:西亞卡姆在我看來就是年輕的追夢
杜蘭特和追夢:西部競爭太瘋狂了
閩西山城追夢新能源
少女三年來都在翻垃圾桶找吃的,省下錢追夢,還稱自己在拯救地球
德羅贊:西亞卡姆是我們的追夢格林
沙雕·卡哇伊·閨蜜頭像:青春最美的不是夢,而是一起追夢的人!
北京,多少人追夢的地方,多少人留戀又憎恨的城市!
蘭多夫和安東尼誰的黑社會背景最大?這就是青銅和王者的區別,追夢格林都惹不起
王嘉爾、金馬大咖給你帶來了一個追夢與愛的故事——《霹靂爸媽》
秀出你的童年夢想,為追夢的山村孩子加油打氣!
漫步古老英倫,追夢百年航空——和杜文龍一起看范保羅航展
三毛:滾滾紅塵中,永遠的「追夢人」
海綿寶寶:蟹老闆賣掉了蟹堡王去追夢,無意中暴露了小蝸的身家
科爾:西亞卡姆很像追夢,小加是出色的第二傳球手
吳嘉惠:在粵港澳大灣區努力追夢
年輕的追夢人,故鄉永遠在身後。
他們「私奔」到西藏,還把家搬到了3000多米的高原,每天看山看雲看桃花,成了追夢人的烏托邦!
追夢,永遠的龍珠
在《愛樂之城》上方閃爍的,是每一顆追夢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