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授在線│因為熱愛,才能始終如一——記文學博士蔡江珍

教授在線│因為熱愛,才能始終如一——記文學博士蔡江珍

「我還是很喜歡你,像風走了八百里,不問歸期。」

因為熱愛,才能始終如一,潛心於一件事。

從求學到工作,一路走來,

文學儼然已成了蔡江珍最忠誠的夥伴。

帶著對文學的特殊情懷,她說:

「文學看似無用,但卻能激發人對人性的深層探究以及對人生的深入理解,從而有助於更完整人格的構成。」

1

無礙風雨,學海作樂

蔡江珍老師簡單地概述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學生時期沒有什麼波折,書讀得還算順利,十五歲我就考上了大學。」

回憶起兒時求學之路,蔡江珍老師說記憶最深的有兩個插曲:一是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她曾經被送去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半年;二是在三年級時跟隨父親到了他下鄉工作的農村小學度過了一個學期。那個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學校給學生安排座位時都是讓女生坐後排,前面都是男生。

在這種環境下,學校里的女孩子更怯於表現自己了,而蔡江珍老師卻說:「我經常在課上回答問題,因為那些問題真的很簡單。而且在那個年代,城鄉教育的差距其實已經非常明顯。」蔡江珍老師回憶起自己在鄉下讀書的時光,又補充道:「相比現在,那時候學習壓力並不大,但在農村讀書,每次去學校都要獨自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各種山裡的鳥叫蟲鳴其實給幼小的我帶來更多的是驚恐。」在農村的生活也有許多其它有趣的東西。

「雖然很辛苦,但顯然這樣的生活更豐富,至少是有很多記憶的童年。」而童年生活里,每年暑假到山上玩,去砍柴火,和姐姐一起去撈魚,甚至學校里組織去農場干農活也覺得是一種社會實踐。「那是一段很輕鬆快樂的時光,我甚至到高中才感受到應試的壓力。」

蔡江珍老師的本科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學時,她一位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向她推薦了這座學府,這讓她了解到華東師範大學良好的學習環境,又加上那時年輕好奇,對大城市有著莫名的嚮往,因此報考時她的第一志願就是華東師範大學。八十年代,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整個中國都算是文學氣氛濃厚的地方,在那裡,蔡江珍實現了文學閱讀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轉型。

「大學是人格形成的最初階段,是人生的啟蒙時期。我們校友常說華師大情結,是因為大家年輕時在那裡學習、成長。對我個人而言,華東師範大學不僅培養了我對文學的熱情,而且對我個性、人格的形成都起到很大的影響。」

2

巧妙邂逅,結緣散文

「華東師範大學的文學教育注重拋開對一些東西的固定認知,並通過召開各式各樣的演講培養學生自身對文學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審美。」這也是蔡江珍老師在做文學研究時特別注意的一點。

蔡江珍老師的文學研究方向是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研究,其實早期她閱讀較多的是小說,後來有段時間關注到散文,寫下了一篇有關散文研究的論文,意料之外被發表到當時的《文藝報》。這次「驚喜」打開了蔡江珍對散文文學研究的閘門,抱著求之甚解的心態,她又從不同的角度寫了幾篇關於當代散文的論文,也都陸續被發表了出來。

談及自己最滿意的研究,蔡江珍老師說是自己的博士論文。「我的研究在蘇州大學讀博期間有整體的提升,博士生導師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蔡江珍的博士生導師範培松曾是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蘇州作家協會主席,著有專著《散文天地》、《中國現代散文史》,《中國散文批評史》等。他支持學生有自己的學術個性,從不過多干預。這點令蔡江珍非常敬佩,也很感謝這位導師。

在研究過程中,蔡江珍的博士生論文幾乎都是按自己的方向去做的。「我的博士生論文選題是改過的。在找材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更加合適的選題,於是我思考成熟之後,向我的導師提出改變選題的想法,他同意了,說既然我已經考慮好了,準備也挺充分,那麼完全可以改,沒有什麼東西是定死的。」

而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蔡江珍老師曾在《台港文學選刊》雜誌社工作過10年時間,這使得她對中國文學逐漸有了一個整體認知,也讓她對現代散文有了一個正本清源的認識。在任教之後她還曾做過關於台灣散文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她對台港散文也頗有了解。她認為台灣的大學中文系與大陸的大學相比更加註重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較良好地繼承了傳統文學。另外,台灣的散文成就還是較高的,其作家的個人表達更加強烈,個性也更加鮮明與真實。在教學過程中,她曾想開闊學生的視野,開台港文學專題,但因為學生們很少接觸台港作家及其作品,因此反響沒有預想中的好。

總之,種種原因讓蔡江珍老師走上了散文研究這條路。她著有《中國散文理論的現代性想像》,和《中華散文選編鑒賞辭典》(合著),並發表了散文研究論文40餘篇。蔡江珍老師表示,這幾年寫的文學研究論文較少,倒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教學上。

3

桃李初綻,芬芳沁人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語文,作文寫得很好,之所以走上文學這條道路,也是因為熱愛。」然而在蔡江珍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中,意識到有部分學生對文學並不感興趣,作品也不想讀,因為被調劑才學了這個專業。

她知道現在許多中學生都非常頭痛語文這門學科,許多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也慶幸不需要上語文課。但是她認為:「大多數人對文學都有一種本能的好感,就像小時候大家都愛纏著家長給他們講故事。只是當文學被搬到語文課堂上,被應試教育束縛住,它作為樂趣就逐漸被抹殺了。」

蔡江珍老師發現,許多學生現在仍保留著中學時期的閱讀方式,所以她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安排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作品,學生們在小組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確實也能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蔡江珍認為:「文學學習更應該重視學習方式與獨立思考,而不是局限於所謂的正確答案,更不能一味地只知接受別人的觀點。我鼓勵學生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審美,通過整個課程的學習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並敢於表達自己。」她也表示文學教育與應用型專業的教學不同,它擁有獨特的價值,其本意是對人的引導。她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恢復或培養對文學的熱情,多閱讀原著,在閱讀中領悟文學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能力並感悟人生,健全人格。

談到與學生的課下相處時,蔡江珍老師認為學生可以多與老師、導師或者輔導員溝通交流,談談自己對人生的種種困惑。但由於大學城相對偏僻,許多老師包括她自己住的地方離學校都比較遠,課後留校的時間並不多,對此她表示很遺憾沒能和學生有足夠的交流。不過她並未忘記自己的責任,對學生的關愛並不少。近期有學生向她表達自己的困惑,她很真摯地幫助同學們答疑解難。

「以前的學生,的確有一些給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畢業後仍會跟我聯繫,聊聊生活,我也給出自己的想法、建議,這其實是一種挺欣慰的事。」「桃李滿天下」,這大概是所有老師所期待的。

蔡江珍老師的辦公桌旁邊的牆上,掛有一幅畫,是用棕黑色的框裱起來的剪紙。她說這是往屆學生送的,因為是學生親手製作便接受了,並將其擺在了自己辦公的地方。這位學生已經畢業多年,與蔡江珍老師仍有聯繫。不過對蔡江珍老師來說,這份禮物是不僅包含著濃濃的心意,更是師生摯情的寄託。

指導老師丨周少鋒

本期編輯丨微信運營部 林冉 何佳倩

文案來源丨採訪部 吳小雨 胡青菁 張亞寧

微博:@閩院旗山晨磬BBS@閩江學院團委微博

@閩院易班@閩院校園之聲廣播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晨磬 的精彩文章:

TAG:青春晨磬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以他藝術才華,為傳記文學開拓了一代新風
記文學電影生活中的故事-人生總會有幾段歇斯底里和奮不顧身
一個人,一場戲,一個時代——傳記文學《馬玉樓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