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醫實踐技能針灸81穴位,不會的趕緊看!
針灸取穴
1、尺澤:仰掌,肘部微屈,在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肌腱外側處。泄肺熱,降逆氣。
2、孔最:前臂橈側,腕橫紋上7寸。調降肺氣,清熱止血。
3、列缺:在橈骨莖突的上方,腕橫紋上1.5寸,即左右兩手交叉時,當一手之食指押在另一手腕後橈骨莖突上,食指尖所指小凹陷處。/宣肺,疏風,通調任脈。
4、魚際:仰掌,當第一掌骨中點之橈側,赤白肉際處。/清肺熱,利咽喉。
5、少商: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0.1寸許。/清肺利咽,蘇厥回逆。
6、商陽:食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7、合谷:拇食兩指伸張時,當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疏風,解表,鎮痛,通絡。
8、手三里:在曲池穴下2寸。
9、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窩橈側橫紋頭,至肱骨外上髁之中點。祛風解表,清熱利濕,調和營血。
10、肩髃: 三角肌上部的中點,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肩平舉時,肩前呈現凹陷處。類別:手陽明,陽蹺之會。
11、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通鼻竅,散風熱。
12、地倉:口角外側旁開0.4寸處。
13、下關:閉口,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頭維:在額角髮際,前髮際正中旁開4.5寸。
15、天樞:臍旁開2寸。疏調腸腑,理氣消滯。
16、梁丘:髕骨外上緣上2寸。/和胃,通絡。
17、犢鼻:屈膝,髕骨下緣,髕骨韌帶內外側凹陷處。
18、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功效: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類別: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
19、條口:位於上巨虛穴下2寸。
20、豐隆: 外踝上8寸,條口穴外1寸。化痰濕,寧神志。類別:足陽明之絡穴,別走太陰。
21、內庭:在第二,三趾縫端。清胃泄熱,理氣鎮痛。
22、公孫:在足內側,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緣,第一趾關節後一寸。理脾胃,調沖脈。
23、三陰交: 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後緣。功效:健脾化濕,疏肝益腎。類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24、地機:陰陵泉穴下3寸,脛骨後緣。和營血,調胞宮。
25、陰陵泉:屈膝,脛骨內側髁下緣,脛骨後緣和腓腸肌間凹陷處。化濕滯,利下焦。
26、血海: 正坐屈膝,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內側緣。功效:和營,清熱。屬足太陰脾經。
27、通里:仰掌,神門穴上一寸。寧神志,調心氣。
28、神門:仰掌,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安神,寧心,通絡。
29、後溪:輕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外側,橫紋盡頭。舒筋脈,通督脈,清神志。
30、天宗: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31、聽宮: 張口時,耳屏正中前凹陷處,類別: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32、攢竹:眉毛之內側端,即眶上切跡處。
33、天柱:在啞門穴旁約1.3寸處。
34、啞門:在項後髮際上0.5寸,當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通竅絡,清神志。
35、肺俞: 第三胸椎旁開1.5寸,功效:調理肺氣,退熱。注意事項:不宜直刺過深,以免刺傷肺臟。足太陽膀胱經。
36、膈俞:第七胸椎棘突旁開1.5寸。理血化瘀,寬胸膈,補虛損。
37、胃俞: 第十二胸椎棘突旁開1.5寸,功效:調胃氣,化濕消滯。注意:不宜針刺過深,以免刺傷腎和肝臟。類別:屬足太陽膀胱經。
38、腎俞: 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功效:調腎氣,強腰脊,明耳目。注意事項:勿向外斜刺過深,以免刺傷腎臟。類別:屬足太陽膀胱經。
39、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旁開1.5寸。調腸胃,利腰膝。
40、次髎:在第二骶後孔中。理下焦,健腰腿。
41、委中: 腘窩橫紋之中點,功效:泄暑熱,利腰膝。類別:足太陽之脈為合,血郗。
42、秩邊:第四骶椎棘突旁開3寸,類別:屬足太陽膀胱經。
43、承山: 伏卧,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當委中穴與足跟之中點,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功效:舒筋絡,調腑氣,療痔疾。屬足太陽膀胱經。
44、崑崙: 外踝尖與跟腱中點凹陷處,功效:祛風通絡,疏筋健腰。類別:足太陽之脈所行為經。
45、申脈:外踝下緣凹陷處。/清神志,舒筋脈,通陽蹺。
46、至陰: 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許。功效:上通巔腦,下調胎產。類別:足太陽之脈所出為井。
47、湧泉:足掌心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開竅,寧神。
48、太溪: 內踝尖與跟腱聯線的中點,功效:益腎,清熱,健腰膝。類別:足少陰之脈所注為輸。
49、照海:內踝尖直下一寸處。清熱,寧神,利咽喉。
50、內關: 伸臂,仰掌,碗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功效:寧心安神,理氣鎮痛。類別:手厥陰之絡穴,別走少陽,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
51、大陵:仰掌,腕關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清心寧神,和胃寬胸。
52、中沖:井穴。位於中指尖端的中央
53、外關: 手背側橫紋上2寸,兩骨之間。功效:疏表解熱,通經絡氣滯。手少陽之絡穴,別走厥陰,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維。
54、支溝:手背側橫紋上3寸(外關上1寸)
55、翳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聰耳明目,疏風通絡。
56、肩井:大椎穴與肩峰聯線之中點,肩部高處。
57、風池: 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當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取穴,功效:疏風解熱,聰耳明目。注意:內部中間為延髓,禁深刺。類別: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58、環跳: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內三分之二交界處。利腰腿,通經絡。
59、陽陵泉: 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功效: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類別: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筋會陽陵泉。
60、懸鐘: 外踝上三寸,當腓骨後緣和腓骨長肌腱之間。屬足少陽膽經,足三陽絡,髓會絕骨。
61、行間:當第一,二趾縫間。
62、太沖:第一,二趾縫上1.5-2寸處。平肝,理血,通絡。
63、期門:臍上6寸,巨闕穴旁3.5寸,於第六肋間內端處。/疏肝利氣,化積通瘀。/巨闕:前正中線,鳩尾穴下一寸,相當於臍上6寸處。/寧神調氣,和胃利膈。
64、腰陽關:第四腰椎,與第五腰椎棘突之間。調腎氣,利腰脊,祛寒濕。
65、命門: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培元補腎,通利腰脊。
66、大椎: 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功效:解表通陽,清腦寧神。注意事項:在一般情況下不宜深刺,如有身體麻電感,應立即退針,切勿再做提插捻轉。類別: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67、百會: 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功效:開竅寧神,平肝熄風,昇陽固脫。注意事項:針刺時如小兒囟門未合,以及腦積水患者,均宜謹慎。類別: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68、神庭: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主治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69、水溝: 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功效:開竅清熱,寧神志,利腰脊。類別;手足陽明,督脈之會。
70、中極: 前正中線,臍下4寸,功效助氣化,調胞宮,利濕熱。類別: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
71、關元: 前正中線臍下3寸,功效:培腎固本,調氣回陽。類別: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
72、氣海: 前正中線,臍下1.5寸。功效:調氣機,補腎虛。注意:內為小腸,孕婦不宜刺灸,膀胱充盈時,不宜向下針刺過深。類別:屬任脈
73、神闕: 臍窩正中,功效:溫陽固脫,健運脾胃,注意事項:禁針。類別:屬任脈。
74、中脘: 前正中線,臍上4寸,功效:調胃理氣,化濕降逆。注意:中腕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動脈等,直刺不宜過深,瘦弱病人尤其謹慎,如有肝,脾腫大病人,不宜向左右側上方透刺。類別: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75、膻中:在胸骨上,當兩乳頭之中間取穴。女子可在第五胸肋關節之間,胸正中線上取穴。/調氣降逆,寬胸利膈。
76、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
77、太陽: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疏解頭風,清熱明目。
78、印堂:兩眉頭聯線中點。祛風熱,寧神志。
79、定喘:在第七頸椎棘突旁0.5-1寸處。
80、夾脊:第一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旁開0.5-1寸。左右共48穴。
81、十宣: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0.1寸處。


※六大壯陽助性穴位,每天5分鐘,讓男人「老二」夠堅硬!
※最常見的2個穴位竟是"救命穴"!一招點壓能救命!趕緊看
※學點中醫,自我養生,穴位學習之手少陰心經之 少海
※專家支招:腰痛,2個穴位5分鐘就緩解,還能養五臟,非常簡單!
TAG:穴位 |
※2019.4.23日實用針灸築基班
※2019年3-4月世針針灸交流中心針灸推拿課程
※6月23日2019年第三期全國實用針灸全科班
※夫妻倆加一起900斤,為生寶寶打算用針灸減肥到120斤
※針道宗踐行錄:2019年4月針灸實踐記錄
※「暑期特惠」8.16-8.18日全國中醫針灸名家臨床經驗傳承
※夫妻倆加一起900斤,為生寶寶打算用針灸等方法減肥到120斤
※節食,吃藥,針灸減肥失敗後,「我」用這個方法從130瘦到89斤
※2019年實用針灸築基班招生簡章
※16個最有效的針灸方法和19個刺血關鍵點!
※2018你不可錯過的針灸美容項目--真久美雕術
※11.18 各大針灸派系介紹,看看你屬於哪一派?
※行醫70年,86歲的著名針灸學家這樣治好了胃癌的前期病變!
※2018針灸常用穴位思維導圖
※針灸22個神奇的穴位,建議收藏!
※零基礎都能學會的針灸課,10月29日開班,董氏針灸老師線上直播!
※2018年第二屆天津市針灸科學論壇
※【6月23日】第三期全國實用針灸全科班
※「6月23日」全國實用針灸全科培訓班
※2018秋冬米蘭時裝周,設計師把中國的「針灸」搬上時尚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