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欣賞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欣賞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里,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經加工,高3.3米,寬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3字。碑文歷1400餘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鄭羲的謚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鄭文公碑》。

拓片

鄭昭道(公元?—515年)北魏著名書家。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滎陽(今屬河南省)人。官國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書監,謚曰文恭。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鄭道昭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後,發現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寬3.37米,碑文楷書51行,行29字,計1243字。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因此,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

《鄭文公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方圓兼備,變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鄭文公碑》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鄭文公上碑》沒有得到重視,只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李清照夫),將鄭道昭父子的刻石記入他的權威著作《金石錄》中。到了清代,"尊碑、備魏、取隋、卑唐"的主張的提出,突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鄭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並在北朝眾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稱道。清代包世臣謂此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有「雲鶴海鷗之態」,是魏碑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為在看過「鄭文公碑」後說,如果誰沒有見過此碑,就沒有資格談論書法。在清代,已成為「碑學」魏碑體不可多得的珍寶。近人祝嘉先生的評價是:"其成就決不在王羲之之下,應奉為北方書聖,與王羲之並尊。"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同是摩崖山書,風格相似,可謂南北雙星。清人龔自珍詩云:「欲與此銘(指《瘞鶴銘》)分浩逸,北朝差許鄭文公。」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史稱北魏書法為民間書法,若以名而論,當推鄭道昭父子為一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鄭文公碑》因是摩崖刻石,椎拓很困難,尤其是上碑。比較而言,拓摹下碑容易些,因此在清乾隆時期,下碑就已經流傳很廣,而上碑在天柱山高峰,直到清咸豐年間才有拓本問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毛筆、宣紙又上新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微報 的精彩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畫創作需要這樣的宣紙!
古音古韻,十大樂器
白石老人說:自己的印比畫更好!
書法,可塑品,可修心
觀吳昌碩行書,有排山倒海之勢!

TAG:書法微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北魏《鄭文公碑》上碑
《鄭文公碑》、《張猛龍碑》之區別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肅穆莊重,雄強圓勁
鄭文公碑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拓片——《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古書(上)
「書中之聖」鄭道昭《鄭文公碑》原石高清圖
胡問遂先生臨《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張黑女墓誌》
北魏《鄭文公碑》,圓筆之宗,為歷代書家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