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的老部隊,軍改之際老兵回來看你了……
??
文、圖| 馮桂岡、趙曉偉、 汪晨
視頻 |楊波、劉成中
這是一群上世紀80年代入伍的老兵
他們的老部隊坐落在皖東山區
一個不起眼卻聞名全軍的小鎮
三界
聽說因為這次軍改
老部隊可能會撤併降改
這批老兵中的48名戰友決定
組團來看看曾經一起戰鬥過的地方
看看老部隊的一草一木
萬一老部隊在改革中走進歷史
也算是道個別
老部隊聽說他們要來
專門為他們精心安排了一次
「軍營一日游」
於是,他們的老部隊之行開始了——
視頻:軍營版《咱團里的人》
第一站 心中的地標--老部隊大門
來過三界的人都知道,
這可是通往「三界小香港」的大門!
說起這個大門啊……
這個大門不一般,
鍬平路基鎬開山。
人扛肩挑齊聚力,
愚公也要點個贊!
第二站 崢嶸足跡--團史館
一晃30多年過去了,
看到團史館裡陳列的珍貴照片,
讓人不禁想起那些年,
一起賦予的射向,
一起裝填的炮彈,
一起拉練300公里趟的泥水,
還有那比新兵個頭都高的翠湖大頭鰱……
第三站 歲月印記--老營房
記得當年我們,
自己動手蓋新房,
還給豬圈修圍牆。
經常羨慕豬仔子,
吃飽喝好還有床……
30多年過去,
當年的房子哪怕早就成了殘垣斷壁,
那也要回去看一眼,
看看老營房,摸摸青磚牆。
想想那時候,躺在床板上,
看過的老鼠,數過的房梁……
第四站 龍爭虎鬥--訓練場
誰英雄誰好漢,
訓練場上比比看。
三十年前掛嘴邊,
現在也敢挑應戰。
你問老哥行不行?
開玩笑,
廉頗七十尚能飯,
擼起袖子就開干!
第五站 尋根之路--老連隊
印象中那時候的連隊,都是青瓦,紅磚,毛坯牆;蟲蛀的桌子,生鏽的鐵床。內務衛生一檢查,還要「木器發白,鐵器發亮」……
今天回到老連隊,看到的卻是亮堂堂的大排房,齊刷刷的嶄新床。電腦電視全齊備,真是今非昔比大變樣!
相比之下,我們那時候每天的生活追求卻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三飽兩倒」,真是感慨萬千……
第六站 舌尖享受--大鍋飯
當年部隊窮,盤中少葷腥。
要想吃得好,全憑技術精。
記得新兵一下連,
老班長就傳授給我一套口訣,
《打紫菜蛋湯動作要領》:
「左腳向前一步跨,手握勺子把,
繞桶三圈沉到底,慢慢往上提,
此時千萬不能慌,一慌全是湯。」
那個時候認真背記要領的我,
如何能想到,現在的部隊不僅裝備先進了,
連伙食也有了質的飛躍。
每天水果牛奶,平衡膳食不說,
甚至還搞起了自助餐,整出了高大上!
這些年總聽人說部隊變化大,
但是親眼見了還是有不小的震撼!
對於我們一行48人而言,
30多年前,這就是我們的家,
哪怕偏僻、破舊,哪怕落後、荒涼;
30多年後,趁現在我們還硬朗,老部隊還在,
我們再回家看一看。
就像來看看自己培養長大的孩子,
又像來看看養育自己成人的母親……
就算番號不再,
不管移防到哪,
我們心中的老部隊永遠都不會消失。
讓我們把老部隊的美帶回去
石刻文化
軍營之美
林陰小道
大操場
三界之晨
難忘老部隊!
微信號:njjqrmqxb
主編 | 陸雄飛
編輯 | 丁勇 朱明明 郭劍 周超
刊期:743期


TAG:人民前線 |
※一旦老兵退伍後,如果想回老部隊看看,到底需要什麼手續呢?
※老兵退伍10年,總想帶著老婆孩子去老部隊看看,但說出的話卻讓人聽了辛酸
※重回老部隊 再敘戰友情——點軍消防大隊與退伍老兵聯誼迎「八一」
※士兵退役後,想回老部隊看看怎麼辦?以下幾點缺一不可!
※歡迎老戰友回家,120餘名老兵重回老部隊
※「關注」85歲老兵回老部隊,他會和晚輩們講些啥?
※120餘名老兵重回老部隊,這場部隊組織的主題教育你想參加嗎?
※鄧小平最危險時,他五年沒見的老部隊突然出現!
※特等功臣隱姓埋名半世紀,臨終前願望:想回老部隊看看
※曾經服役的老部隊,現在撤編了,退伍證丟失了怎麼補辦?
※九旬老兵隱居45年,從未透露真實身份,臨終遺願:再去看看老部隊
※九旬老兵隱居45年,從未透露真實身份,臨終遺願:再看看老部隊
※澳大利亞的這支老部隊,能超越美國特種部隊,背後的原因令人信服
※「特等功臣」隱姓埋名50餘年,臨終前只想再回老部隊看看
※「特等功臣」隱姓埋名50年,患病臨終前只想回老部隊再看看
※此人本是特等功臣,退役後低調生活50年,臨終說想回老部隊看看
※解放軍一個營遭越軍伏擊,老部隊厲害反敗為勝殲敵153人
※柳時鎮大尉和他的老部隊韓國陸軍第707特種作戰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