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嫉妒別人、辛災樂禍,這樣的心態都是在折福!

嫉妒別人、辛災樂禍,這樣的心態都是在折福!

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2013/11/4(第25集)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7-049-025

接著我們看下一句,大家看,每句真的「以心自照見吉凶」。我們看下兩句: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一個人都災禍了,你還在那裡幸災樂禍,用一句閩南話講:夭壽!人家那麼可憐了,你還在那裡幸災樂禍,甚至還落井下石,這鐵定要遭禍的。這些句子都攸關個人跟家庭的吉凶禍福。人有喜慶,哪些是喜慶?從個人容貌端正、有品德、有學問、有功名、有不錯的學歷。「他兒子碩士畢業了」,人家放個鞭炮慶祝,你在那裡「有什麼了不起?碩士也有很多失業的!」不給人家祝福,還在那裡詛咒人家,這樣就不好了。人家家裡很和樂,你看了吃醋、嫉妒,這都不好。人家有一技之長,這個都要祝福,要隨喜,「見人善,即思齊」。

怎麼去調伏嫉妒?當我們的嫉妒心起來了,吃醋了,(馬來西亞講吃醋吧?有哦,酸酸的。)這個時候你已經善觀己心,這個心態不對,怎麼把它改過來?你最嫉妒的那個人,你明天去找他,然後就告訴他,你最欣賞他什麼,把他的優點講出來。我跟你保證,你的雞皮疙瘩會掉一地,你會很不自然,講得非常勉強。

所以一個人要改正一個習氣,那不是一次、兩次改過來的,都有一個過程。但是愈難過愈要講,「始而勉強,終則泰然」,這是《了凡四訓》的句子。你們假如沒有想起來,請回去把《了凡四訓》讀一遍,這麼好的經典,你們最少一個禮拜要讀一次,不然太可惜。這部經典你能夠掌握住,你處事待人接物不會出紕漏,甚至於你的念頭都能保持在正念,他講得太清楚、太透徹了,難得的一本家訓。

所以一開始都不會很放鬆、很自然,兩次、三次,真的那個嫉妒心就轉成了能夠去欣賞別人。要勉強去做,「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知道這個嫉妒心多厲害。宋朝有一個大夫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腳是跛子、一個是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瘋癲癲、一個痴痴獃獃、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夠慘吧?九個兒子都有毛病,一個還死了。公明子皋看到這個情況,這讀書人很仁慈,就問他說:「大夫啊,你當那麼高的官,你平常是怎麼處世待人,怎麼有這樣的報應跟奇禍?」蔣瑗說,「沒有吧,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惡事,只是喜歡嫉妒別人,看到那個勝過我的人,我就嫉妒他、怨恨他;奉承我的人,我就很高興;聽到別人的善行,我就懷疑,鐵定是假的,鐵定是做表面的;聽到別人的過惡,我就說一定是這樣!」

所以人念頭錯了都在折福,「看到別人有所得了,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樣,看到別人有所失了,我就好高興」,顛倒。「我就只是這樣而已啊,我又沒有行什麼惡事。」全部在哪裡?意念。所以,一念不正就造惡了。結果公明子皋就嘆到,「大夫啊,你有這種心態,你馬上會得到滅門之災,你竟然說無所謂,一點警覺性都沒有,你的惡報不只這樣而已。」

蔣瑗一聽嚇得半死。接著子皋非常有智慧,也很仁慈、也很善於引導人,他看對方嚇成這樣,就跟他鼓勵,說:「天雖然很高遠,卻是明察秋毫,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都看得到。所以如果你能痛改前非,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果蔣瑗從此以後提高警覺,盡改,完全把舊的習氣改掉,不到幾年工夫,九個兒子的病一個一個都好了。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來源: 網路 編輯:大力

GIF/18K

戳原文,更有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戒色專家 的精彩文章:

若生兒子就離婚 理由戳人淚點
戒色需要互幫互助,五種方法讓你在戒色路上「一帶一路」
戒色218天破戒懺悔文
邪淫極大極速的影響命運,真實不虛!

TAG:戒色專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要總埋怨父母,這是最折福的!
不要總埋怨父母,這是最折福折壽的罪業!
怨天尤人,尤其怨自己的父母,那是最折福德
真實事例!怨恨父母是最折福的!
這都是折福的地方
折福大消福快有件事,人們樂此不疲,如果你也身陷其中,趕緊回頭
三件事很是折福,一定要避免!
宣化上人:這都是折福的地方
你還不知道吧?這三件事最易折福,千萬要避免!
妙蓮老和尚: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
做人要懂得:做錯這件事,會折福,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巴結權貴與欺辱弱小是最折福的事情
這三種行為最易折福,一定要戒除!
邪淫何以如此折福損壽 看後讓你心服口服!
這三件事最易折福,千萬要避免!
這四件折福氣的事,少做!(深度好文)
三件事折福,一定要避免!
曾國藩:人生在世,有三樣東西不可「太獨」,獨則折福!
狗年本命年要注意這7大禁忌,小心折福敗運!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可符合因果?是否求的多折福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