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合作社的扶貧發展樣本:一個好點子,全村脫貧

合作社的扶貧發展樣本:一個好點子,全村脫貧

【編者按】

安徽省石台縣河口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2014年,幫扶單位安徽省民委開始對口幫扶時,全村432戶有141戶貧困戶。

兩年來,安徽省民委圍繞「產業發展促進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積極打造「合作社+扶貧」的致富平台和共富載體。

河口村先後成立了秸稈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生態富硒茶種植合作社、生態黃牛養殖合作社、植保服務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全村貧困戶基本都參與其中。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不僅脫了貧,還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6年底,還有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以下,順利實現貧困村出列的目標。

其中,秸稈食用菌合作社是河口村「合作社+扶貧」模式中最成熟且最具典型意義的樣本。它的誕生、發展以及升級轉型,充分體現了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幹部的努力和探索。

一個合作社的扶貧發展樣本

首發:5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坤晟

自從當上秸稈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長,河口村文書徐年發就成了村幹部中最忙碌的一個。

插秧時節,皖南山區的天氣逐漸熱起來。食用菌立體大棚里的溫度更高。

5月20日,小滿前一天,徐年發和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一大早就趕往40公里外的石台縣城拉毛毯。10捆毛毯,每捆6米寬,25米長。夏天到了,徐年發準備將立體大棚上蓋上毛毯降溫。

誰想自己的五菱微型貨車裝不下這些從皖北訂購的大物件。徐年發只得請貨車師傅多送一程,又好一陣為了加200元運費討價還價。

徐年發掰著指頭算日子,這幾天要把大棚里的噴淋系統建好,要組織社員趕緊給5.2萬根香菇菌棒打孔增氧,才能保證產量。

「年發,你是真累。」中午回到鎮上吃飯的時候,李朝陽拍了拍他的肩膀。

「現在各家各戶都在插秧,合作社人手緊張。」徐年發放下碗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不過,一想到10月份出菇,可能帶來20萬元左右的收益,身為理事長的徐年發,再難也必須迎頭而上。

護生態,黑木耳種植面臨轉型

在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的一份彙報材料里,徐年發被稱為「有經營頭腦」。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提起這件事,徐年發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說:「哪有。只是在村裡種黑木耳,我是第一批。」

河口村地處皖南山區腹地,村民長年以茶葉種植為生。因為離黃山不過100來公里,河口村一直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門紅茶的原料產地。

但山多田少,依靠茶葉和種點自己吃的水稻,如果不外出打工,河口村村民只能將將混個溫飽。

2000年前後,隔壁橫渡鎮來了浙江老闆發展黑木耳產業。徐年發和另外兩位村民率先跟著嘗試。「第一年,我投資了六七千元,賺了12000元。當年我種茶葉的收入才五六千元。」徐年發說。

從此,種植黑木耳在當地蔚然成風。據徐年發介紹,最多的時候,村裡有七八十戶都在種植黑木耳。

但想靠黑木耳種植脫貧致富也還是難。

「木耳看天。採摘後,需要比較寬敞的場地露天晒乾。如果遇到陰雨連綿,那就完了。」2014年來此的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在河口村對口幫扶單位領導、安徽省民委主任孫麗芳看來,種植黑木耳更是不值得鼓勵——木耳的菌棒原料需要闊葉林的木屑,而整個石台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砍伐闊葉林。

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河口村何去何從?

2014年,孫麗芳多次到河口村走訪調研。她問村民擅長做什麼。村民回答說,除了種茶,就是種黑木耳。

孫麗芳想,河口村要脫貧,突破口或許還就得落在食用菌種植上。

徐年發(左)和李朝陽在平菇大棚前。(採訪對象提供)

短平快,選擇平菇提振信心

2014年10月,河口村的秸稈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正式成立。

在幫扶單位安徽省民委的建議下,合作社選擇種植平菇作為突破口。

平菇的菌棒原料是棉籽皮、玉米芯、鋸末,還能把黑木耳菌棒廢料利用起來。這個特點讓孫麗芳很滿意。

對村民而言,平菇好在可以秋冬季節種植,不會誤了自家的茶葉和水稻的農時。

「平菇還有一個優點是生長周期短、技術含量低。孫主任考慮,要提振貧困戶信心,初期必須發展見效快的項目。」李朝陽說。

秸稈食用菌合作社第一批社員是徐年發等2名村幹部和7戶少數民族貧困戶。夏光和家是其中之一。

44歲的夏光和是村裡有名的老實人悶葫蘆。

2014年,孫麗芳第一次到他家走訪時,夏光和除了笑著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2017年5月,《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夏光和家。夏光和已能一點不怵地和陌生人交流。

短短3年,夏光和搬進二層小樓的新家,添了兒子,小日子變得紅紅火火。過去,一星期家裡才吃上一頓肉。現在客廳角落的棗紅色尊貴牌雙開門冰櫃,就花了他4000多元。

「現在收入高了,人也變自信了。是吧?老夏。」見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打趣」他,夏光和有些害羞。

夏光和承認,這是托合作社的福。但最開始村幹部遊說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時,夏光和是最擔心的一個。

「當時,村裡沒有誰會種平菇。我也不會。但我只能鼓勵他:『別擔心。省民委有支持有項目,一定搞得成。』」徐年發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說干就干!為了節約1000來塊的成本,徐年發去縣裡買來報廢大棚,鋸掉底下銹掉的部分,再找新鋼管接上。自製的簡易大棚試驗成功後,再讓貧困戶們依葫蘆畫瓢做。

安徽省民委為河口村聯繫了淮南市的食用菌大王魯中祝提供技術支持。兩年多來,魯中祝和她公司的技術員多次到河口村駐點指導。

「菌棒做好後,用高溫膜包起來,蒸兩天兩夜高溫殺菌。接著要冷卻一天。然後就可以在棚里接種了。所謂接種,就是把菌棒打開,種子放進去,再用報紙包好兩頭,拿橡皮筋纏好,等待出菇。那年我們10月20日做好所有菌棒,年底就出菇了。」

現在的徐年發和社員們說起平菇種植流程駕輕就熟。但在2014年第一次種植時,摸著石頭過河的社員們也走過一些彎路。

2015年春節前,有社員為了趕上春節的緊俏行情,想加快出菇,就把大棚的帘子拉上,結果菇子缺氧,變成了死菇。合作社趕緊電話諮詢魯中祝。魯說,菇子不能悶死了,要通風。結果,社員們把帘子又全部撤了,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菇子失水嚴重。

好在平菇第一季就獲得了豐收。從2014年冬天到2015年春天,夏光和差不多收穫了10000斤平菇,成績最差的一個社員也有8000多斤。

「看著真喜,菇子那麼大!」李朝陽回憶2014年底平菇豐收的情景時,忍不住比劃說。

河口村村民種的黑木耳

闖銷路,合作社初戰告捷

2014年第一次種植平菇就迎來豐收,堆滿了大棚的平菇讓村幹部喜在眉梢,愁在心頭。喜的是產量,愁的是銷路。

合作社向貧困戶社員承諾統一代銷,但剛開始的時候,幹部們心裡並沒有底。

李朝陽、徐年發,還有幾名村幹部,各顯神通。托安徽省民委幫忙,動用自己的私人關係,大家輪流到池州市內周邊縣城以及銅陵、安慶、蕪湖、合肥跑市場。

「省民委給我們聯繫了買家。但我們也不願意在一棵樹上弔死。」李朝陽說。

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在銅陵。為了賣平菇,他和鎮上的包村幹部李貴高、村書記章文慶、村主任徐光明4人,凌晨三點,抬著兩筐平菇,直接去當地菜市場找批發的販子推銷。

幹部焦急,村民心裡也打鼓。夏光和看平菇滯銷,心裡暗暗打算如何打折處理,不要虧太多。

那段時間,社員馬宏喜每天都會到村部坐坐。見了跑市場回來的幹部就問怎麼樣。但看著李朝陽夜不能寐,老馬只能勸他不要著急上火。

「我心裡急。那時合作社還沒建保鮮庫。平菇不能放,爛了就要往河裡倒。」馬宏喜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幹部們跑了大半個月,終於打通多條銷路。

合作社每星期給社員們結一回賬。夏光和記得,自己第一次拿了800多元。直到2015年春節之前,他總共進賬12000多元。這對當時準備攢錢蓋新房的他,可是筆可觀的收入。

社員嘗到了切切實實的甜頭。合作社初戰告捷!

社員夏光和的老屋和新家。

換品種,壯大集體經濟

「2014年的時候,人家是讓我們先發貨。覺得貨不錯,才同意結賬。你看,現在蕪湖的經銷商都主動到我們這裡來咯。我們不需要跑了。」徐年髮指著大棚旁邊停著的一輛大貨車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現在,全村共有41戶貧困戶加入了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據徐年發介紹,最新加入的12戶,不再種植平菇,直接發展香菇。

2016年秋天,安徽省民委和李朝陽建議合作社嘗試種植香菇。香菇雖然生產周期較長,但經濟價值比平菇高,還能烘乾之後賣乾貨,風險更小。

魯中祝也承諾對合作社未來產出的香菇全部收購。5月19日,來河口村調研的她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合肥市一天對香菇的需求是60噸,目前還需要從安徽省外進口。種植香菇,市場潛力大。

2017年正月十六,剛過完年徐年發就去淮南請來建築隊建了4個種植香菇的立體大棚。

如今,其中兩個立體大棚里,18個8層高的鐵架子已經規規矩矩地排成兩行。架子的1-6層上,整整齊齊地放著大約2.6萬根正在培育的香菇菌棒。

另兩個大棚內,擱菌棒的鐵架也已經完工。菌棒3根一層,每10層一摞地放在地上等待上架。

據李朝陽推算,現在一期4個大棚一共培育了5.2萬根菌棒。出菇後,一根菌棒能賺4元錢,預計收益能達到20萬元。「這樣的大棚,11月的時候,還要再建12個。」李朝陽說。

在升級品種,希望為貧困戶帶來更多收益的同時,安徽省民委的領導和李朝陽也開始探索新的分配模式。

2014年開始種平菇,合作社把除去各種成本後的所有收益都給了社員。

但現在孫麗芳提出,扶貧既要帶動貧困戶脫貧,又要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要為合作社長遠發展積累資金。

現在,根據合作社和社員的協議,未來香菇種植產生的收益,除去包括社員工資在內的所有成本後,將由村集體、合作社和社員將按照4:3:3分紅。

「現在社員在合作社勞動一天工資是100元。以後社員的收入將由分紅和工資兩部分組成。」李朝陽說。

2015年正月,第一季平菇獲得豐收(採訪對象提供)

用政策,小額信貸解決資金難題

隨著合作社發展規模擴大,資金瓶頸也隨之而來。李朝陽比較得意的是合作社對小額信貸的靈活運用。

省民委最新安排的一筆項目資金,除了用於發展食用菌合作社,還要幫助河口村發展100畝集體生態茶園。

李朝陽和鎮上的包村幹部李貴高算賬發現,如果按計劃發展16個立體大棚,接下來又要發展生態茶園,資金一定會出現缺口。

李貴高想,與其等發展茶園的時候,資金捉襟見肘,不如現在就解決問題。他和李朝陽商量決定,第一批香菇種植的菌棒和種子成本盡量不動用項目資金。

但是,錢從哪裡來?合作社首先考慮的是向銀行貸款。不出意料的是,銀行以農業高風險,合作社固定資產少為由拒絕了他們的貸款申請。

村幹部商量,既然銀行不願直接把錢貸給合作社,那麼,能否請貧困戶社員貸出小額扶貧貸款,再把貸款借給合作社?

「合作社兜底還款,還以銀行貸款利率付給貧困戶利息。」李朝陽說。

於是,合作社通過4位村民的貸款籌到了20萬元周轉資金。

馬宏喜是合作社找到幫忙貸款的4名村民之一。他二話不說就一口應承了下來。

「我不擔心合作社還不上。我們合作社越來越好,不是越來越差。他們(村幹部)總是把我們往好處帶嘛。」馬宏喜說。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問老馬,在2014年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他願不願意貸款給合作社。

老馬搖了搖頭說:「那不會。還沒看見好處嘛。」

「合作社帶來了哪些好處?」

「告訴我應該發展什麼,就像有了主心骨。」老馬說。

記者李坤晟

李坤晟作品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宇宙奇觀:科學的本質是懷疑,而宗教的本質是相信?
方言保護者汪涵: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爆紅」之後的范雨素和她的皮村文友們

TAG:新華每日電訊 |

您可能感興趣

生活中那些造型奇葩的手辦,網友:這是女媧甩出的兩個泥點子嗎?
劉慈欣:「給我一個點子,我能創造一個世界」
造就良好胎教的十個金點子
七個團打敵一個團,打成危局,此人一個點子扭轉戰局
穿搭新點子,讓你一個星期不重樣!
五個裝修的妙點子實現莊園夢想,這樣的別墅才是我想要的
這些家居創意鬼點子,你和老外一樣想過嗎
我想到了一個掙大錢的點子,現在就差一個不懂乒乓球的胖子了
如何輕鬆培養孩子好習慣?一個心理實驗提出了超好的點子!
農場還能這樣?外國生態農業發展「點子」多
應變能力超好的3個星座,一個反應快,一個點子多,一個夠機智
解放軍七個團打敵一個團,打成危局,此人一個點子扭轉戰局殲敵
日本拉麵店如何處理煮剩的豬骨?有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
舍友「半夜」打電話不聽勸,家長出點子:你們三個聯合搞她一個人
奶貓做壞事被主人抓包,機智的它當場想出個好點子:藏到鞋子里!
二戰,每個兵身上的彈藥就幾十發?其實這點子彈已經完全夠用了
生活好點子:幾個養胃補腎小運動,不妨學學
【每日星道】日食發生在水瓶座,我們會有新奇的點子,或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盤點子宮肌瘤八大癥狀,這些情況你有嗎?
新婚夫妻為了讓各自的愛犬完全融入婚禮,沒想到他們竟想出這樣的點子,現場賓客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