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敢離開微信12小時嗎?

你敢離開微信12小時嗎?








有人把逃離北上廣當作一個夢想,


有人把關閉朋友圈看成一場修行,


我們總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做選擇。




儘管互聯網給人們提供的社交途徑越來越多,


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疏遠了,

1996年,Sherry Turkle第一次在TED演講時,


她的題目是

「慶祝我們在互聯網上的生活」


但如今,


她卻認為,科技讓我們一起孤獨,


網路正在帶我們去往我們不願意去的地方。







社交網路的發達讓我們覺得身處世界中心,

但同時也讓我們更容易焦慮,


如果離開這一切,我們會生活得更好嗎?




《微信實驗室》做了一個實驗,


讓 6 組不同身份的普通人,


創業者、退休父母、職場媽媽、情侶等,


退出微信 12 小時,


並用鏡頭真實記錄了他們在這期間的經歷。


通過他們的故事,


我們或許能夠重新思考微信的價值與連接的意義。






01





女強人篇:工作在手機里等你,孩子在旁邊等你




秦廣熠,


互聯網高管精英,


5歲小男孩的媽媽,


目前幫先生打理一家越南餐廳。


作為一名微信重度使用者,


她幾乎24小時依賴微信管理和溝通工作。


微信輕而易舉地打破了她的生活與職場的界限。







秦女士在微信的影響下,


根本無法專心陪伴孩子,


她在陪孩子上課,或上家長課時,


也都忍不住低頭打開微信處理工作,


甚至有時睡前為孩子讀個童話故事,


都想儘可能地敷衍了事。








在關閉微信的12小時期間,


秦女士有更多時間陪孩子了,


沒了微信的打擾,


她在家長課也更用心參與了,


白天和店員們在餐廳里也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都是她平時不曾有過的充實。







其實這是普遍現象,


一開始,我們通過微信,通過網路,


從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從而改善我們的現實生活,


我們為社交而興奮。




但是隨著對互聯網的依賴加重,


我們開始放任網路對生活的侵蝕,


它逐漸將我們帶向歧途了。


不知不覺中,


微信漸漸從工具,


晉陞為俘虜我們的主人。







而照顧孩子和工作之間固然存在著許多衝突,


但是微信確實稀釋了我們的陪伴,


它抓取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


它讓很多人患上了嚴重的依賴症。




甚至我們正在慢慢喪失一些基本的交流能力,


於社交,


很多人都更喜歡用微信溝通,


雖然字句都經過了精心編輯,


卻失去了那種用交談來真正理解彼此的能力。


於孩子,


我們正在建立一個錯誤示範,


我們時時刻刻緊緊抓住手機,


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學習和習慣這種生活模式。








更重要的是,


我們因此錯過了他們對於溝通呼應的渴求,


對於他們的成長,


我們因此忽略了太多


工作在手機里,


而我們怎麼就如此輕易地忽略了就在身旁的他們呢?






02





情侶篇:有一種戀愛叫做一起玩手機




戀愛中最舒適的相處方式是什麼?


有人說,是兩個人有聊不完的話題。


有人說,是可以一起虛度無聊時光。


但有些人,選擇一起「玩手機」……







這組實驗是一對年輕的情侶,


兩個人認識半個月就走到了一起,


女孩說:


「我覺得微信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了,


如果沒有微信,我們不會走這麼快。」


但這場來得太快的愛情,


好像不太順。








尤其是離開微信的這12小時里,


以前通過手機,


甜言蜜語可以瞬間傳達,


無論對方在哪裡,


而現在,愛似乎變得有些難以啟齒,


沒有了表情包的輔佐,


也沒有了顏文字的加持,


這份感情好像有點褪色。







但微信的好處就在於此,


它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方面,


我們都很孤獨,卻又害怕親密關係,


所以發明了社交網路,


使我們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愛情的情況下,


體驗被關心和陪伴的感覺。







除此之外,


頻繁的社交網路使用還被證明會降低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因為它會催生嫉妒和懷疑。


研究者認為,


這是由於社交網路暴露出更多信息,


而同時網路的模糊性又會引起更多的猜測和想像,


當人們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線上,


還會減少現實中與伴侶的相處時間。


多重累加之後,


禁不住考驗的親密關係便不那麼親密了。







維持一段感情,


過程繁瑣複雜,


需要技巧和精力來處理。


我們現在可以用技術使它變簡便,


我們有了手機,


但簡便的聯繫犧牲了面對面的交流。




我們通過微信那些表情、文字,


總能創造或捕捉到對方想要的溫暖和體貼,


因此,我們也更容易粉飾自己的愛,


欺他或自欺。


所以我不禁質疑,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


微信催生的快餐「愛情」還會長久嗎?







木心的《從前慢》寫到: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那些不單純靠微信,慢慢經營來的愛情,


會不會更好一點。






03





網癮爸媽篇:家人朋友在微信上,更在眼前




這組實驗室里一對退休父母,


更準確地說,是網癮爸媽。


微信癮甚至嚴重到他們覺得離開了微信,


會感到非常鬧心,渾身不舒服。




但他們真的像我們這樣熱衷社交嗎?


鏡頭中的一位阿姨說:


「我跟我閨女,一天就得發一兩個微信,


她一天不上朋友圈,


不出來我心裡就直跳,尋思有啥事。」







原來比起自己的社交圈,


他們更關心的是子女,


微信是一份割捨不下的牽掛,


因為你在,我才在。




但什麼時候,


我們已經忙到不能通過一通電話傳達近況,


假期回一趟家敘敘家常了?


它真的拉近了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了嗎?







在離開微信12小時中,


本來天天只會盯著手機看的老夫妻,


有了契機對彼此訴說衷腸,


表達心中積澱多年的愛意與感激。


色衰愛不弛,


那句「我愛你」不論在哪個年紀,


都是受用的。







離開微信,


他們走出室內的小空間,


在冰面嬉戲玩耍,


和家人站在美麗的夕陽下。


原來社交網路也阻礙了他們

陪伴兒孫子女,


享受天倫之樂。







父母一點點學會使用微信,發語音,逗表情,


視頻電話,微信紅包,發朋友圈,


變得可愛又有趣,


但也正是這些功能,


我們和父母之間減少了思念,


也就不那麼珍惜坐在一起的時光。




我們需要找到回歸現實生活的方法。


在教會父母跟上時代後,


是時候,帶他們「戒斷」了,


他們牽掛我們,


我們也牽掛他們,


別讓微信帶走他們的健康,


別讓微信帶走他們的全部生活。




04




我們口袋中的手機帶來了3種錯覺:


1. 我們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們想關注的地方;


2. 總會有人傾聽我們;


3. 我們永遠都不用獨自一人。




但事實是,

我們正在為自己挖坑,


這個坑無疑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同時也會影響我們和自己的聯繫,


降低我們認識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我們變得沒有時間思考,


沒有時間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是時候改變了,


否則,它會催生出更多麻煩。






—THE END—




?

灼見出品



MORE

延伸閱讀


??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昨天你說祖國天不好,今天首都的晚霞就美到炸!


??央視紀錄片《鏡子》!10年策劃,2年攝製,別等到對孩子絕望了,才後悔沒早些看到這個

??英語很差,考研考了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的成果轟動世界,是響噹噹的「7-11」 院士

??豆瓣9.2高分,僅6分鐘,耗時3年!這部奧斯卡最佳短片,暖哭了所有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身邊有個擅長指責你的人, 你只需要這麼做…
優秀的人,懂得適當守口如瓶
這個過於另類的老太太征服了40個國家的讀者,10個月內,成功圈粉150萬......
從古詩里走出的地名,太美了!
你現所從事的職業是在消亡?還是在興起?

TAG:灼見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給你1000萬,讓你離開老公,你願意嗎?
離開手機的48+小時
上映17小時票房僅3000塊,離開周星馳他們只能成為「爛片王」!
比王思聰更有錢,花4500萬讓女友離開?同樣逃不開「網紅」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11-15:你知道嗎,我不願你離開!
近半數101小姐姐將離開舞台,快來守護你的pick啊!
英雄走好!又一員開國虎將離開了我們,曾在上甘嶺殲敵1500餘人
2017年 我們見證了太多離開
2012年易建聯離開NBA,他離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人間匆匆15年,你似不曾離開」
1500多萬人即將離開北京,過完年,你還回來嗎?
5年2.19億?離開馬刺尋找下家?小卡爭奪戰開始!
產後2個小時都不能離開產房,為什麼?
「男朋友媽媽給了我200塊,讓我離開她兒子!」
幽默段子:給你30萬,離開我女兒。我:給你500萬,把她嫁給我
時隔四年,快播王欣今天發微博,網友:你離開的第1277天,想你!
誰在2012年離開,然後回來,再次離開
詹姆斯離開騎士就要丟2.19億頂薪!是否會離開?賺錢機會不多了
求求你們讓我離開吧!這4000萬人每天究竟遭遇怎樣折磨?
離開10年,松江這位蔣欣老人你還記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