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說你朋友圈僅展示三天?

聽說你朋友圈僅展示三天?

文/這麼遠那麼近

朋友圈只是你了解這個人曾經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誰能說我和這個人成為朋友,只是為了看他的朋友圈呢?因為設置了朋友圈期限,就覺得這個人成不了朋友,本身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想法。

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度,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哪裡來的那麼多上綱上線。

01

前段時間微信更新,推出了新功能: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其中有全部、最近半年、三天。

這次更新引起不少的波瀾,我起碼看了三篇有關這個話題的文章,清一色的表態:朋友圈僅展示三天,比拉黑還可怕。

我們來看看這些文章中的觀點:

朋友圈是現代人了解別人最為快捷的方式,翻朋友圈,就等於了解對方的成長歷史和心理歷程,做到知己知彼。

所以,朋友圈僅顯示三天,就等於拒絕了所有人了解你的途徑,更有腹黑的觀點說這樣做的人是為了引起關注,獲得存在感。

還有的文章在說,全面暴露自己的生活讓人感覺不安全,僅展示一部分,一是能夠保留隱私,二是可以讓自己不去面對曾經的那些羞恥感。

三天後的你,不必擔心被窺探到三天前的心情,就好像很多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按下一個開關,調整好舒適的狀態。

網上還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你可以在微信設置陌生人查看十條朋友圈,但我作為你的好友,卻只能看到前三天你的更新,你到底有沒有把我當朋友?

說老實話,我看到這些觀點,第一反應就是:呦,又戳到你們這群玻璃心了吧?

真是成天閑得沒事做,人家以前正常開放朋友圈的時候,也沒見你條條點贊和回復,怎麼到現在就高喊你不把我當朋友了?

那你對朋友的理解,可真是有太大的偏差。

02

我是通過別人的朋友圈知道微信更新了展示限制的功能,某天點開一個許久未聯繫的朋友的朋友圈,下面寫著一行小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當時還覺得很有趣,心想,微信是越來越知道保護人的隱私了。

可沒過幾天,網上的風評就發生了變化,人人都在談展示三天這件事弊大於利,我也懷疑自己腦迴路可能不正常,於是問了幾個朋友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一朋友說,自己設置了三天展示,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覺得新功能嘗嘗鮮,有趣好玩。

我問,你就不怕有些人來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他說,到目前為止還沒人來問過我,我覺得也沒多少人會在意這些事情吧。

但相反,我另一個認識的人在設置後就遇到了這種情況,一些朋友會問她,為什麼要設置三天,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好,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隱?

她跟我說,最要命的,是自己的閨蜜之一指責她根本不把大家當回事,連朋友圈都不讓看了,還有什麼朋友可言?

說這話時她有些委屈,難道朋友不應該是常聯繫常走動嗎?什麼時候看完整的朋友圈成為了朋友的界定條件了?

一位學心理的朋友替我解答了這個疑問,正是因為人們疏於聯繫,朋友圈幾乎成了唯一了解外人的方式,一旦進行了限制,就像是對外界傳達了「生人勿進」的信號,甚至將自己親密的人也隔絕在外。

老師又說,這種想法多來源於一些心理比較敏感和脆弱的人,以為這種設置是在針對自己,有種傾向是自己內心的不自信,和對於雙方關係的不篤定。

在知乎上,有人將設置三天可見的原因歸結於以下6點:

1 不想活得太透明,也不想把自己徹頭徹尾地交代出去;

2 自己經歷的風雨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

3 昨天發的朋友圈已經配不上今天牛逼的我;

4 不想讓別人通過朋友圈了解自己,你了解的不過是片面的我;

5 想看的人總會看到,不想看的人也無所謂;

6 很多人無須再進入自己的生活;

簡單而言,展示三天的朋友圈,針對的是自己,表達的也是自己的態度,如果別人對這件事有玻璃心心態,那真的是冤枉了。

如果真的看某一個人不順眼,何必設置全部好友展示三天,單獨把你拉黑就好了。

03

說完朋友圈的主觀能動性,我們來談談它的屬性。

一個人的朋友圈是什麼,其實簡單來說,是記憶。

它是你記錄生活的方式和載體,將你每天經歷的事情通過圖文分享的形式記錄下來,像是我們曾經寫的博客、用的微博,甚至年少時寫的日記一樣。

歸根結底,它們的歸屬地,都是記憶。

日記屬於私密,朋友圈屬於公開,曾經你可以一覽無遺看到這個人的全部,能夠找到幾年之前他在做什麼,這是公開的記憶。

但現在設置為三天可見,你只能看到一個人三天的分享,知曉他三天的記憶,於是你覺得這不妥,因為你覺得沒有辦法了解這個人了。

在《奇葩說》里,顏如晶說,記憶是工具。

朋友圈也是工具,那只是你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一個人的途徑。

但是,朋友圈,不是你了解這個人的唯一方式。

你們可以聊天,你們可以打電話,你們可以約見面,你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交朋友和了解對方,並不僅僅只是私下裡翻翻他的朋友圈。

而如果你因為對方限制了朋友圈展示就覺得他不拿你當朋友,說明你在心裡就自動排除了其他可以繼續接近的方式,而你們的友誼,也僅限在朋友圈裡。

一個人從最開始的完整展示朋友圈到現在的設置三天可見,其中有怎樣一個心理變化,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動機,但它們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我不願意讓自己的這些動態,再被別人知曉,無論對方是誰。

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代表我需要一定的空間和隱私,我有些事情沒必要去和所有人分享,但我有必要單獨記錄被自己看到。

同樣,我不是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所有人依然可見我所有動態,只是這三天過去了,我就想讓它屬於自己。

一個同類比較:之前我在記錄生活,把自己的記憶公之於眾,現在我想寫日記,將這些記憶單獨保留,享受自己不可分享的空間。

但有人偏偏要看我本應該私密的日記,究竟是誰的問題?(而且你本來有三天可以及時看到的)

一個不夠及時了解別人動態,卻又馬後炮來指責設置朋友圈三天的人,其實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底線。

04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底線,就是有度。

誠然,作為最要好的朋友,你設置了朋友圈三天,我因為最近工作忙碌,翻到你朋友圈發現不能得知你之前的生活,固然會有一些失落。

但這種失落不能來自於對方,而是應該自省自己,你為什麼不能夠及時了解最好朋友的動態,你為什麼不在朋友當下更新朋友圈時就有所回應?偏偏要發現他設置期限後感覺不被重視呢?

而哪怕作為最親密的人,你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了解一個人,更不可能知曉對方的所有生活細節。

成年人的交往,就是在相互不侵擾和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友善的交際和平等的對話。

或許會有人反駁,有人關閉了朋友圈,就是不尊重和不平等,但我卻覺得,這種設置,正是周全了這種平等之後,給予你的一個警示。

那就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這個人,請你及時,如果你真的在意某個人,請你多和他有直接的互動,而不僅僅是看看他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情,點個贊評論幾句而已。

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過分參與別人的生活,更不能要求別人對你毫無保留事無巨細,那是愛人可能有的狀態,一般人際交往,大可不必。

我們和別人成為朋友、伴侶或者其他相處模式,最開始考量的準則是: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交往最初的了解都源於此,朋友圈的功能,就是告訴你這些。

而在你們確定了相處關係後,你是誰就會變成你以後怎樣,你從哪裡來就變成你要到哪裡去。最初的了解就會變成以後相伴之後的交心和相處,這都是伴隨著了解的深入而進行的相處遞增。

但是,朋友圈只是你了解這個人曾經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誰能說我和這個人成為朋友,只是為了看他的朋友圈呢?因為設置了朋友圈期限,就覺得這個人成不了朋友,本身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想法。

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度,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展示所有全部的生活細節給別人看,但有些人現在就願意與別人分享一段時日的記憶,難道不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嗎?

哪裡來的那麼多上綱上線,讓這群玻璃心們感嘆世風日下人心叵測。

有這樣揣測的時間,倒不如好好和朋友見面吃飯,來得更加溫暖和真切。

原題:聽說朋友圈僅展示三天,又惹到你們這群玻璃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想聚焦 的精彩文章:

多為自己想想,有那麼難嗎?
看哭畢業生的最暖拼音大媽,真希望你也遇到過

TAG:思想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