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究竟那個羅胖會讓你「得到」什麼?

究竟那個羅胖會讓你「得到」什麼?

羅胖jpg.jpg


文:蘑菇姑姑|微信公眾號:Miss蘑菇姑姑
責任編輯:Spencer 蘩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知識罐頭,好吃嗎?

前幾天聽了得到APP的知識發布會,所謂「知識發布會」是他們的首創,其實就是得到APP知識產品的說明會,他們請到了各個領域的頂尖知識產品生產者開闢年度專欄,比如主講商界知識的李翔,講創業經驗的徐小平,北大經濟學的薛兆豐,講科學大腦知識育兒經的Dr.魏……在發布會上,羅胖提出的口號是「向終身學習者致敬」,立了個如此高大上的flag,彷彿要為一個群體代言。


何謂「終身學習者」?羅胖的觀點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這代人有很大概率能活到100多歲。這意味著60多歲退休,我們還有40年的時間,這40年怎麼過?唯一的答案就是——終身學習。他說「想要好好活著,你就要不休不眠,保持清醒。你要始終保持在不斷升級的狀態,不然就會被淘汰。」


學習是沒錯,我也贊同終身學習。但「如何終身學習」,這才是個真問題呢。


羅胖的解決方案是把最好的知識細分領域的頭部資源都佔領,然後迅速挖掘出他們身上最精華的資源,以精品的產品化方式推向大眾,讓你迅速得到一本書、一個人身上最好的東西,讓你利用碎片化知識最有效率地得到一些新知。

聽完得到幾個產品,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是「刷認知」——真的很爽,迅速「得到」了新的認知,打開了一扇窗戶,像知識衝浪。得到里幾乎每條音頻最後都會說,「這個音頻我們希望你得到的是以下幾點」,它總是在強調,你得到了幾個概念,幾個觀點,幾個方法做到這件事。


但是,是誰那麼需要強調「得到」?應該是一群匱乏感深重的知識焦慮者。


羅胖也說了,他的受眾就是那批中小企業創業者,特別是互聯網創業者,以男性為主。這群人的未知感、信息焦慮是最嚴重的。一方面,他們需要的是「導師」去跟隨,最好是徐小平和北大教授這樣的成功人士,知識權力者;另一方面,他們很忙,沒時間看書,但是又迫切需要跟上更新知識,所以需要被消化過、即食碎片化知識,隨時得到掌控感,用已知佔領未知,克服焦慮。在這樣的知識消費中,私享高級——內參,以及有自我形象包裝的材料——談資,以及對華爾街高管、矽谷人才、金融頂尖教授的分析,這樣的信息是消費的目標。


在「得到」的消費感覺中,他們與一手知識建立了連接,雖然未必是知識本身,且消費的本質是焦慮的心態。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

真正的學習,是知識本身與生命經驗的整合,並不是認知上的更新這麼簡單。雖然知識工作者為了幫你理解,會在知識罐頭中加一些概念和觀點中的案例,但是這些案例終究不是你的體驗。你認為對啊,理解了,可是呢?多數情況是沒有可是。


刷認知的弊端,就是結論化,結論化就是簡單化,具體情況有很多,某些經驗總結真的是以偏概全,某個角度確實是對的,但是另一個情境里也真的很不對,或者你真的還是不知道如何做。


本質上,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得到了對現實的一種解釋,好像從這種解釋中獲得了「真理」的感受,它會有百科全書式的邏輯結構,但是然後呢,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貌似知道了這是怎麼回事,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像你看了KY(某心理學公號)那麼多文章,然後,知道了一大堆心理學名詞,然後你還是不會過自己的生活。


別誤會,我喜歡這個公號,我的意思是這種心理科普知識,未必是入得了心的一種分享,未必是幫助你成長的,說不定名詞解釋,還有很多知識障礙,這個公號粉絲真多,它確實滿足了我們的心理焦慮,對各種心理煩惱「渴求解釋」的需要。


真正的學習中,練習、體驗、感觸、舉一反三……這些才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過程,且是最重要的過程。刷認知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後面的過程不可忽略,它們決定了其實根本不可能快速掌握一個知識。

想要快速傳播知識,其實最終就是一個結果,平面化、淺層次的信息導致同質化,也帶來思考的同質化,所以你才看到大家雖然好像都很有觀點,但是卻好像又都很迷茫。


但話又說回來,我仍然覺得羅胖這個工作有劃時代的意義。


知識碎片化的出現,是因為現代教育里學科之間,有了很深的知識壁壘,分工又那麼細。在你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導師會一直跟你說,選題小一點,在細尖領域,容易出成果。碎片化知識消費是「好事」,就在於它能夠快速打破知識的壁壘,好像擁有了很多知識一樣,滿足了我們內在對世界掌控感的需要。


我對這個問題還是樂觀的。現在大家有一個普遍印象,就是90後的小朋友在信息的寬度掌握方面比上幾代厲害多了,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大量信息,而且能夠給出多種多元觀點。

年輕人在碎片化信息的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消化能力、學習能力很強,但是自身經驗未到,其真正有高度和深度的整合能力不到,所以雖然有很多知識,但是很難建立起自己整合的視野。


但是可以期待的是,10年、20年後,互聯網生活起來的年輕人,他們可以在這些碎片化知識的基礎上,一片片拼湊自己的世界觀,他們可以看透很多東西,可以獲得很多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等到看透了,有真正自我視角、真正自我生命力的視角和觀點就會出現了。


而如果我們甚至都沒有打破過知識的壁壘,沒有為知識信息的傳播狂歡過,再去預設某種生活就是無源之水。


生命將要把更大的視野納入到自己的探索中,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認知升級;而也只有當人從一個更大的世界裡獲得了新的動力,我們才能繼續上路往更遠的地方探索,走上終身自我成長的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上所說,終身學習,知識是燃料,最重要的是自我的結構能不能納入這些知識,如何整合知識,有沒有出現一種迫切的整合的需要,讓你有動力去找到自己生命的視角。


在自我方面,完全值得探索下去,因為所有路徑都是對的。不要焦慮。


我的朋友是一個旅行者,她的生活是全世界各地跑著去製作旅行計劃,設計路線,見識了不同的人和風景;而我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見證的更多是人內心的風景,但很奇怪,我們倆聊的事經常出奇地一致。


有個比喻說,如果你要登頂喜馬拉雅,一個人走南坡,一個人走北坡,問他們誰眼中的風景更好?


答案是一樣的。任何到了山頂的人,看到的風景都一樣,都是這座山的全貌。雖然走在半坡的時候,路上的所見不一樣,但是最後都一樣,殊途同歸。


我覺得有時候羅胖他們在製造一種焦慮感,這當然對他們的銷售有好處。那些創業主的知識渴求,很多也是自身心理的迷茫,只不過羅胖只是把它們都解釋成了信息焦慮。


然而,焦慮是向上路徑中必經之路,佛家說的「八無瑕」,就是八種沒有時間修行的人:


其中佛說,如若轉生到長壽天,那麼一直處在無想(沒有思想)的狀態中虛度光陰,也同樣不具備修法的時機;就是說沒有痛苦,沒有死亡,你根本沒有思考的機會,所以你根本得不到佛法。


所以,人人都會有一個跌跌撞撞的過程,不痛苦迷茫到一定時候,轉變的契機不會出現,真經也取不到。你遵循一個怎樣的成長模式,是從你的起點開始的,它決定了你走南坡北坡。這就是一條孤獨的路,但是好在山頂是一樣的,我們只要向上就可以了。


焦慮會有,知識焦慮遠不是全部,只是最表面的;它的解決呼喚更大的包容能力,即對未知、無常的耐受,所以,還是不要過分依賴知識罐頭哦。


作者簡介:蘑菇姑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網站前主編,曾在廣告、廣播、新媒體工作的資深媒體人,在婚戀文化、女性成長、親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發表在媒體專欄上。本文來自公眾號「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已獲授權。


一篇文章可以影響多少人?
成為壹心理創作者,寫出你的影響力
請將代表作發送至:chenmengfan@xinli001.com


分割線.png
今日討論


聽音頻的時候很爽,聽完了之後呢?

「知道卻做不到」,很光榮嗎?
如何掌握「開會」的正確姿勢?
無法直接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辦?
為什麼有人充滿活力,有人卻十分憔悴?
職場新人,如何6個月成為行業高手?

TAG:職場心理 |

您可能感興趣

你什麼都有,為什麼找不到要結婚的那個人?
那個讓你想起會遺憾的人,在哪呢?
出賣薩達姆的那個人現在過得還好嗎?為什麼會後悔呢?
為什麼看到那個人 還是會覺得很不自在呢,是因為還喜歡嗎,好煩哦
親愛的,你來自哪裡?又為什麼這樣看著我?那個眼神我始終忘不掉!
你為什麼遇不到對的那個人?
我們一直沒解決的那個到底是啥?
王祖藍見了都害怕的那個人,怎麼會是他?
要怎樣才能找到那個對的人?
那個不嫌你窮的姑娘,為什麼沒有陪你走到最後?
想對你的那個他/她說些什麼呢?
為什麼不能嫁給那個追了你很久的人?
你已經那麼努力,那為什麼總還是被領導遺忘的那個人?
那個誰!你還我錢!
為什麼你總是搞不清那個親戚是誰?
預見塔羅:你和一見鍾情的那個他有機會嗎?他對你是什麼感覺?
那個太大了,怎麼能讓她舒服?
為什麼你小時候的記憶都不記得了?兩種研究結果,你相信那個?
那個你,過得還好嗎……
什麼?柯基的另一重身份你還不知道?它就是那個牧牛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