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等:智慧養老悄然來臨
當下,傳統的養老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養老產業注入新的活力。但智慧養老作為新興業態,尚處於初級階段,其培育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荷蘭機器人點亮晚年生活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任 彥
在荷蘭南部小城菲赫特的一家養老院內,十幾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圍成半圓,跟著一個人形機器人鍛煉身體。機器人取名卓拉,看上去像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身高57厘米,體重5.7公斤。卓拉站在一張桌子上,像健身教練一樣,一邊示範動作,一邊講解動作要領。老人們模仿著卓拉的動作,彎曲手指,伸展臂膀,抬腿壓腿。
「新技術不是年輕人的專屬,老年人也應分享新技術帶來的全新體驗。」養老院負責人泰尼·卡道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孤獨是很多老年人最大的困擾,幫助老人戰勝孤獨是養老院的一項中心工作,「由於老人們的子女和親屬忙於工作很難經常前來探望,我們養老院便引進了這個機器人來陪伴老人們。」卡道爾同時也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一位資深老年學教授。
這家養老院的老人們平均年齡達到87歲,大多行動不便。為了讓老人們鍛煉身體,養老院讓卓拉每天給他們上一節體操課。上課時,還有一名助教站在卓拉旁邊,對老人們進行個性化指導。
卓拉由比利時一家機器人公司開發生產,身上裝有攝像機、擴音器和麥克風,可以模擬人的一些動作和表情,能夠通過眨眼睛、眼神接觸、點頭搖頭等簡單肢體語言與人進行互動。卓拉不僅會上體操課,還會走動、說話、唱歌、跳舞。「卓拉點亮了我們老年人的生活,讓我們從過去那種單調沉悶的情境中走了出來,重新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老人凱琳娜·布內對本報記者說。
據悉,到目前為止,在比利時、法國和荷蘭三國,已有超過6000多位老人與卓拉這樣的護理機器人有了互動。
不過,也有批評者指出,護理機器人儘管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很多幫助,但這種幫助畢竟是出自一雙「冰冷的手」,而非親人那雙「溫暖的手」,老年人更需要親情的慰藉,這是機器人所不能給予的。對此,卡道爾認為,照顧老年人的最佳人選固然是其親屬,但在需要緊急護理的時候,親屬往往不在身邊。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能說會動的護理機器人可以及時提供幫助,對於老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機器人無法完全替代親人來照顧老人,但機器人可以在親人不便的時候來幫助照顧老人。」
「養老不僅僅是延年益壽,更要讓老年人生活得有尊嚴。」卡道爾表示,很多老年人由於行動不便難以獨自如廁,但如廁是一件非常隱私的事情,即便是自己的子女幫助老人如廁,老人大多也會感到很難為情,所以很多老人便會盡量減少如廁,長時間這樣做非常不利於健康。「護理機器人可以解決這一尷尬難題,讓老人更輕鬆自在。」
為了提高智慧養老水平,歐盟近年來積極致力於研發老年人全職護理機器人。截至目前,所開發的機器人已具備以下主要功能:通過穿戴式檢測裝置進行簡單的醫護操作,如測量血壓和體溫;提供簡單的家庭服務勞動,如端水送飯、傳遞用品和開關電視等;參與老年人「偏愛」的互動遊戲;通過視頻保持同醫護人員與救援機構的互動等。有分析認為,這種機器人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寂寞孤獨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絲綢之路豐富藝術史書寫
※「心」一不正「貧」 變「貪」
※用民族文化的內在光亮燭照當代生活
※與機器人共存的美麗新世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