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興趣和偽興趣

真興趣和偽興趣

在職業生涯中,很多人都會討論到興趣的問題。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

有人說:「興趣永遠不能成為職業,興趣只能是業餘的。」

還有人說:「我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我喜歡歷史、心理、攝影……除了我的工作。」

……

那麼,什麼才是興趣呢?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要寫作》中有一段話:

「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麼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既危險,又沒什麼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裡。』我喜歡這個答案,因為裡面包含著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說是山在那裡使他心裡痒痒。」

這段話把「興趣」解釋得很透徹。

興趣就是明知道沒什麼實際的好處,還心痒痒的感覺。

用更理論的話說:

小芳喜歡做市場策劃,是因為干這個有不錯的收入,還是因為做這個事很光鮮,回家跟父母鄰里說起時有面子,抑或因為其恩師曾經說過:「你適合做市場策劃。」

這是純粹的外部結果導向,職業的目的是為了收入、為了面子、為了別人的讚美,只有有這些結果,才能感到快樂。而更關鍵的是,這些結果,並非做市場策劃本身帶來的內部結果,而是由於社會環境、文化、他人而構建出來的外部結果。一旦遇上新的環境、新的文化、新的社會價值,這些環境、文化和價值並不認為該職業能有高收入、有面子,那由之而來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

想像一下部分對收藏感興趣的人。假設,一個喜歡收藏各國錢幣的人,傾家蕩產搜集了大量錢幣,當他的那堆藏品因為市場的波動而暴跌,他是否還興緻盎然,樂此不疲?

這些人其實不是對收藏感興趣,是對財富的增值感興趣。

那麼真正的興趣,則是以享受內部過程為導向的。

同樣,上述那個喜歡做市場策劃的小芳,如果她真的完全喜歡市場策劃的過程,完全沉浸在策劃時對客戶群、產品的思考分析的過程中,並享受策划出來的方案被客戶認同並埋單的成就感。那麼這樣的興趣才是真正的興趣,才是不在乎「什麼實際的好處,但一想到就心痒痒的感覺」。

同樣還以收藏為例,如果一個收藏者,對自己的藏品價格並不關心,而只是很在乎藏品本身,比如每個藏品都有一段故事,或者從自己的角度看它們都很有感覺,這樣才是對收藏有真正的興趣。如果這麼看收藏,那幾乎一切需要標價的收藏都不能算作興趣,真正的收藏家並非《鑒寶》里的專家,而是小孩兒。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孩子們會收藏那些「破石頭子兒」「碎玻璃碴兒」「小塑料勺兒」之類被大人視為垃圾的東西,他們甚至十分享受這種「收藏」,經常拿出來這兒擺擺,那兒弄弄。孩子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所以,真正對某事或某行為有興趣,則是完全投入其中,享受這件事本身所帶來的刺激和事件本身所帶來的成果。這讓我想起王力宏的歌詞:

忘了時間忘了我。

興趣就是這感覺:忘了時間忘了我。

此時,想想那些你感興趣的事物,看都有什麼是能夠讓你完全享受內部過程,忘了時間忘了我的:

玩網遊、逛街、打麻將、鬥地主、看韓劇、偷菜、刷微博、吃飯睡覺打豆豆……

你的額頭是不是出現了七道黑線?

好吧,這裡我說點兒「鬼話」,提供一個定位興趣的簡單方法:

1. 我是更喜歡跟人打交道還是更喜歡跟事物打交道?

2. 我是更喜歡做具體案例型的工作還是更喜歡做抽象概念型的工作?

3. 這其中,可否找到一些「忘了時間忘了我」的事情?

如果對這3個問題有個相對清晰的定位,那麼就可以大概定位出感興趣的事情,乃至感興趣的職業。

比如,一個客戶找我諮詢,她其實特別喜歡跟人溝通,喜歡通過與人的協調來完成項目,喜歡一個個具體的工作。她感興趣的估計就是參加各種社區和組織的活動、市場拓展、銷售、項目管理這樣的事,結果她學了七年的計算機,研究生畢業,為了安穩找了一份專利審查的工作,每天必須面對黑壓壓的專利文字八小時,工作中幾乎沒有跟人交流溝通的機會,要多鬱悶有多鬱悶。經過溝通,她決定利用業餘時間更多參與社會上的社團活動,進而了解那些跟人打交道的行業和職業。至少在八小時之外享受自己的興趣。

再比如,另一個客戶來找我諮詢,他在通信營業廳負責接待陌生客人。可是他卻特別喜歡跟具體事物打交道,而且喜歡製作工具、完成軟體代碼這樣具體的工作。現在這份工作是父母為其穩定而找的,他很厭煩。當我跟他談到他要開發的軟體時,他的眼睛一下亮起來,說話速度也加快了,明顯就是搞研發的命。考慮到他剛工作不久,他的下一步規劃是:無論怎樣先做好本職工作,找到這其中有意思的地方,然後在業餘時間針對某類軟體做開發研究。

但是,這事還沒完。

很多有職業困惑的人都會跟我說:「我對我正乾的工作沒興趣,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括弧用於填各種行業和職業,如經濟、金融、心理、傳媒、人力資源、市場、開發、酒店試睡、手模特……)他們覺得他們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夢想無法實現,工作不快樂。

只是,當我再問他「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時,比如,我會問:「你對金融感興趣,能談談凱恩斯和亞當·斯密嗎?」「既然你對心理感興趣,斯金納箱是怎麼回事?」「既然喜歡傳播學,那了解麥克盧漢嗎?」「既然你喜歡編程序,最近用什麼代碼編過哪些程序?」「喜歡做市場,那銷售你的產品時,你會用什麼手段?」多數狀況是被提問者會無語,或者所答非所問。

須知,我問的問題,如果涉及專業知識,都是我臨時谷歌、百度出來的,應該是最典型、淺顯的入門知識。而如果涉及相關技能,也都是最基本的專業技能。但是,即便如此,依舊讓我很不好意思,以為問題過於艱深。於是,我只好再問一句話:「那你現有的工作,做得怎麼樣?」對方通常會這麼回答:「因為沒興趣,所以自然干不好。」

這些人,似乎找到了興趣,但是卻對他們認為「感興趣」的內容不太了解,這讓人覺得很怪異。

1. 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了解它,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

2. 說 「對工作沒興趣」往往是逃避我們沒能做好自己工作的借口。

你是否發現其中的一個因果悖論,到底是因為沒興趣而做不好工作,還是因為工作做不好而沒興趣?

不光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甚至娛樂都會有這樣的狀況。三缺一的時候,那些牌技差的人都說不喜歡玩兒牌;打球湊不夠人的時候,那些球技差的人都說不喜歡打球;體力不好的人,都說不喜歡背包游。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如果你的牌技好、球技好、體力好,是不是還會說不喜歡玩兒牌、打球、旅遊呢?

這是我聽到的一件真事:小華的撞球水平很差,全無基本的姿勢和桿法。因此,從上中學到工作,別人打撞球,他很少參與,然後會說:「我不喜歡玩兒這個。」後來,一次心血來潮,他被一個同樣很一般的人打了一個零比八。一怒之下,他找了一個撞球廳的教練,給他幾百塊錢專門練了一個月,就是單調的擺姿勢、出桿。基本姿勢成型,就可算作入門了。之後再跟一些人打撞球,至少有些模樣,而且他開始贏局,甚至偶爾還會一桿收。於是,當別人問他有啥愛好時,他會說:「還挺喜歡撞球。」

因此,除了對興趣定位的三個問題,可否再想想自己的興趣。再問自己最後一個問題:「我為我的興趣投入了多少時間和多高的專註度?」

如果真的對這個事情、這個活動感興趣,會很難遏制自己去了解它的衝動。開始投入時間,就自然會發現其中的好玩兒之處。也可能,很多興趣會止於此。因為最初幾十個小時的好玩兒之後,接下來的將是一系列的挫折和枯燥。

不喜歡,沒興趣,往往並非源於興趣本身,而是因為開始產生的挫敗,或其中出現枯燥的地方,導致之後不願意做,但為了給自我行為的合理化而找借口。

回到職業上來,任何一種職業,任何一個夢想,都會帶來挫敗,都會有枯燥的地方。因為挫敗和枯燥而不願繼續投入時間和精力,選擇放棄,轉而想做另外的事情,美其名曰:「我對那些事才感興趣。」然後繼續上述循環,最後發現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於是擺出一副滄桑的面孔:「神馬都是浮雲!」

所以,無論是否真的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興趣,我們至少要超越最初的挫敗,拿到初步的成果。否則,沒有人知道我們到底對什麼感興趣。

同時,對於興趣,我分為四大級別:

1. 入門級(NOVICE)

所謂「入門」,指至少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基礎知識。如果是學科類興趣,如歷史、語言、經濟,那怎麼也得了解入門知識;如果是技能類的興趣,如樂器、球類、編程、機械、寫作,那怎麼也得會最基礎的技能操作,能夠完成最初級的作品。比如,乒乓球會拉弧圈,可稱為入門;獨立開發一個小的應用程序,可稱為入門;開淘寶店有上百單生意,可稱為入門。

2. 業餘級(AMATEUR)

業餘,顧名思義,就是把工作之餘的時間投入到興趣中。如果能達到業餘級別,怎麼也要花幾百小時了。除了掌握事物的基礎知識,在該領域還能有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成熟的作品。比如,對某段歷史深入研究,寫了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能根據樂譜彈奏一般難度的樂曲;完成近萬行的程序代碼,實現某個應用功能;自己做了一把餐椅;完成兩個小時的演講……

3. 票友級(SEMI-PRO)

票友和業餘的最大差別就是:票友能夠粉墨登場,甚至達到專業級別。最典型的票友莫過於《霸王別姬》里的袁四爺,這部戲有個橋段,他跟段小樓爭論霸王出場到底是該五步,還是七步。足見這位爺的專業度。換句話說,票友級已經將興趣修鍊到了專業水平,只是這些人依舊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在京劇中,有不少名家就是票友下海而有所成的。因此,如果興趣能達到票友級水平,則差不多可以將興趣轉化為自己的職業了。

4. 職業級(PROFESSIONAL)

職業級最易理解,就是真正把自己的興趣變成能力,能通過自己的興趣來賺錢了。這樣的人,一般都要花個三五年時間培養,從入門到業餘再到票友,除了能力有成,還要熟識相關的人際圈。

5. 世界盃級(WORLD CUP)

雖然我分了四個級別,但仍舊禁不住要談談興趣的最高級--世界盃級。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提到過一萬小時定律,即如想成為某個領域少數的卓越者,必須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如果按每周二十小時計算,則需要十年。其實古人早就有此預料,賈島有詩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因此,如果真的想成為箇中高手,華山論劍,一萬小時可以搞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頭老楊 的精彩文章:

拿到offer了,如何評估這個工作機會,接受還是拒絕?
在一個公司呆多久跳槽最合適?
作為老闆,我最喜歡具備何種能力的下屬?

TAG:獵頭老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