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媽,我不要穿尿不濕了

媽媽,我不要穿尿不濕了

五一放假的第一天晚上,睡覺前,晨晨忽然說:「媽媽,我不想穿尿不濕了。」

一番試探後,發現小傢伙態度很堅決,我和阿潘只好從她,讓她穿了小內褲睡覺。

同時,我們把尿不濕、床單、小毛巾、另一套睡衣和一個打好了水的小盆放在床邊,防止夜裡她尿床了我們太慌亂。

然而,一夜過去了,什麼也沒發生,天亮了。

天亮了的小晨晨依然不要穿尿不濕,和爸爸面面相覷中,我突然意識到,老天把一個極好的機會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珍惜,我們會後悔一萬年的:

四月底五月初,多好的時間點啊:我們有一直到九月,四個月適合如廁練習的時間(不像春秋冬孩子尿濕了會感冒,每尿濕一次都要換幾條褲子,褲子洗了也不好乾);

對我們家來說,就更合適了,晨晨如廁訓練需要我們都多花一些精力,在七月初二寶出生前能有個良好的開端是最理想不過的了。

和爸爸一番商量之後,我們決定抓住這個天賜良機,開始晨晨的如廁練習。

匆忙之中的準備:

完全沒有準備的我們迅速在網上給晨晨買了

一些厚的內褲,這樣可以吸一部分尿,晨晨的鞋子不至於會濕。

一些隔尿墊,防止出現晨晨再要求睡覺時不要穿尿不濕,我們可能要把整個床都換了的情況。

雖然我們很想晨晨在二寶出生前可以完成如廁練習,但我們還是決定,以保持整個練習過程的愉悅,為最重要的目標。即使這樣會導致今年如廁練習不成功,晨晨還要再穿一年尿不濕。

我們希望,晨晨能認為自己上廁所是一件驕傲並愉快的事。

帶著這些極不充分的準備,我們和晨晨一起踏上了如廁練習的道路。

第一個白天,情況不怎麼樣:一夜沒尿的晨晨白天我感覺她尿了X(x> 10)次,沙發上,地板上,哪都是濕的。我們跟在後面擦、洗、換,一家都是她換下的裝備。

在安慰晨晨沒事,學習任何一樣新本領都需要時間的同時,我感覺有點累,有點沮喪:通過一天的實踐,我沒有發現晨晨如廁的任何規律,這樣下去能成功嗎?

第二天爸爸出差去了,外婆來換班。外婆聽說晨晨主動不要穿尿不濕了很高興。

關於前一天晨晨每次都尿濕褲子,沒有一次是尿在小馬桶里的,外婆告訴我,孩子還沒有養成習慣,不給她壓力是對的,但是要及時提醒。

這樣孩子有了成功的經驗,會更有動力自己去小馬桶。對於這個「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論,我覺得很贊。

可是,在執行了外婆的提醒政策之後,除了開始兩次晨晨願意配合,其他時間,外婆一問她要不要去衛生間,她都或小聲或大聲地回答著:「我沒有尿」,然後不到兩分鐘尿濕了褲子。。。

最誇張的一次,晨晨二十分鐘尿濕了4次,我簡直不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我和外婆基本束手無策了,外婆因為疲於跟晨晨後面「打掃戰場」,來了三天就發燒了。

五一節後,早上把晨晨送到幼兒園,小書包里給塞了她了五套換洗的衣服。

沒想到,放學時,晨晨穿的還是早上穿去的紅褲子,老師說在幼兒園尿尿情況非常好,課間和小朋友一起去廁所很開心,所以褲子一次也沒尿濕。

第二天在幼兒園沒尿褲子。

第三天在幼兒園沒尿褲子。

與此同時,在家裡基本每次尿尿都濕褲子。

我真是醉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中,我突發奇想:「晨晨,你的小馬桶是會唱歌的,我把這個功能關了好久了。我現在把它打開,你能在裡面尿個尿,幫我試試看,小馬桶還能不能唱歌嗎?」「好啊」晨晨迅速坐到小馬桶上,不到一秒鐘嘩嘩嘩尿了,小馬桶歡快地唱起了我們都熟悉的旋律。

我和晨晨都開心地笑了。開心之餘我忽然意識到,這個小傢伙是可以想尿隨時尿的!(處於孕後期在馬桶上坐半天也尿不出來的我是真心羨慕啊)。那到底為什麼,之前要她去小馬桶她都不願意呢?

接下來又有一件讓我覺得很吃驚的事:

當時阿姨在外面用吸塵器洗地,聲音很大,所以我們兩個躲在卧室。晨晨喝了一杯酸奶之後忽然說, 「喝完酸奶要拉粑粑了",「那我趕緊去給你拿小馬桶,進來拉」。小傢伙拉住我說「不用,我可以忍一下的」。然後她果然忍到阿姨拖完地,很淡定地坐到小馬桶上,「送給了媽媽一個大驚喜"。

這,她想尿就尿,想拉還能忍一段時間,那如廁練習到底還要練什麼呢?如果什麼都不要練的話,為什麼回到家,她總是拒絕去小馬桶,然後尿在褲子上呢?

我一直覺得,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學到很多終生受益的技能。比如,怎麼合作。在和孩子意見不一致,發生矛盾時,在家長確認了孩子有能力執行自己的想法後,剩下的就是爭取孩子的合作了。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權力優勢,強制孩子執行我們的意圖,只不過會有以下可能後遺症:

有些事情,孩子不合作你沒辦法強迫,比如尿尿

有些事情你可以強迫孩子,比如吃飯,上學,刷牙,洗澡。也有可能,每一件被強迫去做的事,都有可能變成一場親子間長達數年的戰爭。以至於每次做這件事之前,父母都要深吸一口氣,絞盡各種腦汁。當爸媽的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

最後,即使我們用我們的權力優勢很費勁的贏得了每次的戰爭,等著我們的可能是,讓我們招架不住的青春期大爆發。

所以,即使看起來爭取孩子合作,我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其實反而可能是更省心的選擇。而要要激發合作動機,對象是孩子或是成人,在我看來區別並不大。

通過小晨晨想尿隨時尿,想拉隨時拉的事實,我可以確定,她是有控制自己大小便能力的。剩下的,就是我這個當媽的,怎麼能激發她的合作動力了。

我想,我應該解決以下問題:

晨晨為什麼不想跟我合作呢?

我怎樣才能爭取晨晨的合作呢?

在晨晨願意合作後,我還能做些什麼,使整個過程更順暢呢?

晨晨為什麼不想跟我合作呢?

找不到答案的我,只好把問題反過來問:為什麼晨晨要跟我合作呢?

畢竟,現在她穿著尿不濕,根本不用擔心把自己身上弄髒,她有什麼動力要費時費力,去練習一項新的技能呢?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有:

自己去小馬桶對晨晨有直接的好處,比如成功尿一次尿有一個棒棒糖吃。《魔鬼經濟學》作者就採取了這個方法,然後聲稱自己兩小時內幫孩子完成了如廁訓練(這傢伙是開玩笑的,但他們的一些驚世駭俗的理念我實在太喜歡了,有時間的話我會來當一個搬運工,讓大家同樂一下)。

捧腹大笑之餘,我很感慨,當大人生氣的質問孩子「不是告訴你不能這樣嗎?」時,真的應該好好想想,為什麼你告訴孩子,孩子就必須配合你呢?這多不科學呀。你哪怕給孩子一絲的動力,比如一隻小小的棒棒糖,孩子馬上會給你看到不一樣的行動。

合作行為會讓晨晨感覺自己很厲害,變成大寶寶了,就是正面管教講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一切行為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無論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孩子在撒潑放賴或是一個成年人在奮力拚搏。

讓爸爸媽媽開心。

其實,任何兩方意見不完全一致時,要想合作,就意味著妥協。而人,為什麼要放棄自己本來的意願來配合對方的想法呢?

有的妥協的原因很顯而易見:領導要求下屬合作的基礎是下屬想要漲薪,升職,學習或經歷更多;而孩子願意妥協,配合家長最重要的原因並不那麼明顯,以至於我們成年人會以為,孩子是被我們的威脅嚇住了,或是被我們的小恩小惠收買了。

陪晨晨一路成長到兩歲半,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願意配合家長最本質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愛我們,希望我們開心。有好幾次,我都被小人兒感動得差點落淚。

我怎樣才能爭取晨晨的合作呢?

要爭取晨晨的合作,我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外在獎勵,內在價值感,和父母的情感鏈接三方面入手。

略想了一下,我決定從後兩項開始,先不用外在獎勵這一項。雖然這項最容易:從晨晨最愛吃的麵包,餅乾,開心果,山楂和酸奶中,隨便挑出一樣,作為如廁練習成功的獎勵,效果肯定會特別好。

但我想,平常這些東西既然給她限量了,現在忽然放開,有點違背原則。

而且,這些見效快的招數,我想留到那些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刻,做殺手鐧使用,我可不想鬥地主時上來就出炮。

與此同時,我決定放棄一些自己的閱讀時間,晨晨放學回來後,無論她是想一個人玩還是再跟別的小朋友玩,我都不做任何其他事,全心關注她,讓她更充分地感覺到媽媽對她的愛。

給她更多的理由堅信,雖然媽媽有時提醒她尿尿,會讓她有點煩,但真的是從她的角度出發,為她好,而不是為了媽媽自己的方便。她的媽媽值得她付出精力,做一些改變。

另外,全心全意陪伴孩子,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可以找到跟孩子相同的如廁節奏:

跟她一起喝水,在自己想去廁所的時候,把孩子叫上一起,這樣不會有一搭沒一搭把孩子問煩了。

另外,為了讓晨晨更能感覺自己像個大人了,我決定放棄她的小馬桶,改在家裡的大馬桶上加了個兒童座,又在馬桶前墊了一個小凳子。這樣晨晨就可以完成全部如廁動作了:爬凳子,脫褲子,尿尿,擦屁股,拎褲子,下凳子。

有幾次,家裡來客人,發現晨晨自己完成了全套動作,有時甚至我不用去衛生間,都很驚嘆,我也在晨晨的臉上發現了自豪的表情,我想,她的價值感很可能在那一刻爆表了吧。

在她有合作的意願後,我還能做什麼,使整個過程更順暢呢?

因為平常和晨晨的情感鏈接建立得不錯,又沒騙過晨晨,從以上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後,晨晨總體是願意合作的。但是,在我感覺到尿意,想帶晨晨去衛生間時,有些時候還是會比較困難,以下是我採取的一些小「伎倆」:

吊胃口:給她講繪本。我們家有些英文繪本晨晨沒聽過,(其實也不是特別愛聽,)基本上我讀英語時她在別的地方玩,聽見讀中文了會迅速跑過來。但因為故事情節還不錯,而且插圖中她隱約能猜到意思,很想知道猜得對不對。

所以我先讀一遍英文,讀完了讀一句中文,等到她來看了圖,欲罷不能時,說,咱們先一起尿個尿,尿完再講。(平常我為人很單純簡單的,耍這個點小手段純屬黔驢技窮了啊)

不要提問直接行動:自己感覺差不多了,就直接把孩子帶到衛生間,不要詢問(就像上次在音樂馬桶上一樣)。我並不需要完美主義地,去尋找晨晨尿意的在峰值點,在有尿區間就可以啦。而這些外在的幫助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晨晨積累成功的經驗,找到自己何時該去衛生間的感覺。(這是來自一位寶媽的經驗,她孩子兩個月完成如廁練習)。

幫孩子減壓:如廁練習階段,孩子容易因為尿褲子產生挫敗感和愧疚感。我們可以玩一些小遊戲,幫孩子排解這些壓力。

比如我在馬桶上時,會請晨晨來幫我「噓」,讓她感覺到,這件事對每個人都沒那麼容易。

或者遊戲中扮演弱勢群體,比如晨晨是醫生,我是病人,她幫我打針,幫助尋找力量感和掌控感。

我還把一些如廁練習的繪本混到其他繪本中,讓她不經意間發現自己正在經歷的,原來其他小朋友也在經歷。

照顧孩子自尊心:無論孩子在我們心中多麼小,感情多麼單純,我們都要提醒自己,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在如廁訓練期間。我們要注意孩子隱私,尊重孩子,有別人在的時候盡量不提醒孩子尿尿,真有需要,我們可以在耳邊悄悄地詢問。

至此,我們家進行了三個星期的如廁練習並沒有結束:

大概一半的時間晨晨還是需要媽媽的提醒,晚上還是穿著尿不濕睡覺。

但是,看到小人兒在另一半的時間自己跑去衛生間,滿臉笑意,一臉溫柔地跟她的邦尼兔玩坐小馬桶的遊戲,我相信,這次如廁練習是輕鬆愉快的,對我們雙方而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碎碎念

已經寫了這麼長,我還是忍不住要再嘮叨一句,關於如廁能力的判斷:

大家都在說,孩子必須要到兩或三歲才有能力控制相關肌肉,之前訓練都是瞎折騰。我一直不確定科學真理還是尿不濕廠家的軟廣。

但觀察身邊的孩子,倒的確是從一歲開始訓練的孩子,基本都要花一年多才能完成如廁訓練,而且孩子的性情好像都有了一些負面變化。而兩歲以後開始的,速度都很快。除了育兒專家張思萊奶奶提到的,她的小外孫九個月就可以自己尿尿了。

竊以為,科學真相其實有時候也沒那麼重要,咱們當媽的,注意觀察好自己孩子的時間點就足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帶娃修行 的精彩文章:

TAG:帶娃修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請不要再打我了!
爸爸媽媽,是不是我考不好,你們就不再愛我了
媽媽離婚時說:我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孩子
對不起,我做不了那樣的媽媽
媽媽哭著對我說:不治了,不能毀了我
媽媽,我撒謊了,但我不是壞孩子
不給孩子吃堅果的媽媽,不是好媽媽
孩子,能不能給我五分鐘不做你的媽媽?
爸爸媽媽不要慌,寶寶這些情況不是腹瀉
「媽媽,我不是不乖,我只是害怕!」
孩子未來牙齒好不好,就看孕媽媽吃的這些夠不夠
能寫字的水瓶!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找不到自己的水了!
寶貝,對不起,媽媽必須要去上班,真的不能再陪你了!
媽媽,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控住不住
媽媽跟我們講鞋子不要一樣穿一隻,但已經火到不對稱鞋子了
「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世界上不需要全能媽媽,只需要做自己的媽媽
爸爸給我做了這幾道菜,我吃得非常撐,媽媽卻不答應了!
「媽媽,我不愛你了。」
媽媽,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