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的災官與福官
災官與福官
張鳴
民國自袁世凱翹了,中央政府各個衙門,就開始鬧窮。因為各個省都不往北京交錢,大小軍頭,開始割據。割據可是割據,誰也不說把中央政府廢了,割據的名頭,從督軍到鎮守使,還都得中央任命。如果中央的一紙任命不下來,那麼軍頭就會嚷嚷跟中央脫離關係,嚷嚷完了,心裡還是有點惴惴的。所以,脫離也脫離不太久,經人說和一下,關係緩和了,依舊討個任命,但還是不給中央交錢。
那個時候,中央政府的各個衙門,只有財政部、交通部和外交部稍好一點,人稱紅衙門。財政部不消說,可以發行公債,每年扣除的庚子賠款的餘額,關余和鹽餘,要從哪兒過。有錢從手上過,就窮不了。交通部管著幾條鐵路,京漢線、津浦線、京張線和京奉線。晚清到民國,鐵路都掙錢,有鐵路管,交通部也就有錢花。外交部比不了財政和交通,但也有各國退還的庚款過手,所以,也還湊合。其他的部門,可就沒轍了,只有少數的部門的下屬機構,由於能在北京管點有油水的事兒,日子好過一點,比如內政部下屬的廟壇管理處,下屬北海、頤和園幾處公園,可以有票款進賬,於是成了內政部最肥的部門。
相對而言,段祺瑞的皖系把持中央政府的時候,情況還相對好點。因為段政府能借到外債,但是借來的外債,都用來打內戰了,所以,也就是陸軍部最肥,海軍部就差,艦隊經常連煤都買不起,至於總參謀部,更是經常欠薪。到了曹錕上台,直系當家的時候,由於吳佩孚不讓借外債,所以,中央政府窮的一塌糊塗,連一向還不錯的外交部,也揭不開鍋了,各個駐外使節,紛紛下旗回國。
欠薪是北洋政府的常態,沒錢的黑衙門,經常十幾、二十幾個月的欠薪。當年魯迅是教育部的僉事,他自己統計,欠薪欠得成年累月,賬面上,他已經成了大富翁了。所以,那時候的公務員,經常會開展討薪運動,一般都是集合起來,一起到財政部或者總理府和總統府靜坐示威,警察也不管。當然,討薪過於聲勢浩大了,各部門的首長,也會出來想辦法,弄點錢,打發一下。這就需要各顯神通了,比如總參謀部,藏有各地的軍事地圖,哪個軍頭要買,拿錢來,錢出的越多,給的地圖越細。軍頭們仗打得越多,他們的生意也就越好。當然,仗打多了,交通部就有麻煩了,各地軍頭,拆鐵路,搶車皮,把原本不錯的鐵路生意,弄得一天不如一天,所以,連交通部的鐵路局,也開始欠薪。一急眼,京漢路局把月台上的鐵棚子都抵押了,弄到錢,應付一陣兒是一陣兒。
總是遭遇欠薪的官兒,是災官兒。像魯迅,就乾脆跑到大學兼職,掙講師、教授的薪水。但沒有這個本事的,就只好忍著,經常性地參加討薪運動,每年討出來一成兩成的薪水,湊合著過。好在那個時候,北京的物價水平極低,有點錢,就
能過日子。最痛苦的是,北京政府的主子,經常換人,你當一陣家,我當一陣家。只要大頭換了,各個衙門的頭兒都跟著換,頭兒一換,下面的官員也得跟著換。要緊的部門,肯定換上自己人,其他的人,自己看著辦,如果馬屁和意思跟不上,職位就得丟了。北洋時代,文官制度還沒有建立,所以,各部門的文官,穩定性有點差。
有災官就有福官兒。但凡好一點的部門,每個部門都超編,一個股,可以塞進去百十人,大部分都是吃乾薪的。但凡下面有比較好的部門的單位首長,一上任,手裡就有一大把的條子,各方面有勢力的大佬,都把自己的親屬、學生、乾親人等往你這裡塞。來頭小的,可以不理,來頭大的,根本惹不起,只能照辦。所以,凡是能發薪的部門,吃乾薪的,都非常多。吃著吃著,這些部門也完蛋了,然後再吃下一個。
只是,在那個時代,無論災官兒還是福官兒,棄官不做的,還不多見。包括一些黑衙門的官兒,無論怎樣欠薪,人都不辭職。魯迅先生因為女師大的學潮,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了職,他還跟總長在平政院打官司,打贏了,才走人。畢竟,清朝過去時間不長,在人們的習慣里,做官還是讀書人一個最好的去處。


TAG:張鳴001 |
※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四集團軍近兩萬名救災官兵留在災區的記憶
※「小小減災官」全國科普大賽 北京賽區活動報名啦!
※「2019年小小減災官全國公益科普活動」體驗式科普專場走進邢台消防
※救災官兵持續奮戰金沙江堰塞湖搶險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