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老股民悟出股市中屢戰不敗的箴言:股市賺錢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在A股市場中本來就是一個莊家和散戶博弈的戰場,那麼為什麼虧的都是散戶呢?原因無非在於三點,選股、買點、賣點,每個股民心中都有一個夢,就是炒股的時 候能多抓一些漲停板,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成功穩抓漲停板呢?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呢?要想在巧取豪奪、弱肉強食的股市中生存, 沒有一套嬴利方法技巧和自我保護的紀律是不行的,請跟上我的步伐,學習技巧,了解市場,看清市場操作軌跡。一起步入財富之途!
筆者通過運用中線主力控盤戰法,精準捕捉漲停大牛股,跟筆者學習的股民朋友都輕鬆的掌握了選漲停牛股秘訣,並且都不再一買就跌一賣就漲,每日盤前都會在圈子中分享三支熱點個股,一周把握下來,收穫三、四十點完全不是問題的,如果你也想把握這樣的強勢股的話,歡迎加本人實戰技巧QQ群:5484三5047,重點是不收取任何費用!
散戶選擇短線操作,本質是為了規避長期持股的風險,從而獲得短線利潤。勿忘初心,方得始終。而成功路上既要修心,同時也要掌握好短線操作的技巧,學習高手總結的這兩招短線炒股絕招,輕鬆跟庄操作。
散戶短線操作的原則
(1)一次只做1-2隻股票:不要搞投資組合,雜燴式地東買一點西買一點,只會讓你無法專註找到必然上漲、且漲的既多又快的個股。只介入最有信心的那兩隻股票,吃不準就暫時一個也別買,保持專註度才能提高勝率。
(2)只追不補全倉運作:小資金要求大收益,就一定要全倉運作。可試探性建倉,一旦判斷正確就全倉追進,千萬別寄希望於留著資金在看走眼時補倉,那時就該清倉離場了。全倉運作不是時時滿倉,而是看準了就要想著集中兵力奪取盈利,不要瞻前顧後,看不準時最好保持空倉。但試探性建倉能避免就避免,一不小心,試探就變成了粘手膠,再猶豫就成了壓倉底的私房貨。
(3)買賣果斷不小:買務必買進,賣務必賣出。除非跑道不暢或者沒時間看盤,決不掛單排隊。對準賣盤買,對準買盤賣,別計較1分錢的小利,否則所謂的「精明算計」會使你常常懊悔不已。學會漲停價下1分錢處賣出,期待漲停再賣出則有可能股價回頭空悲切。猶猶豫豫中買入,猶猶豫豫中持有,猶猶豫豫中掛單,猶猶豫豫中被套牢。
短線實戰技巧
【平台打拐】
平台打拐有時也稱「平台立柱」,是指股價在一個平台上運行,即第一速度為水平速度,某天突然放量突破平台,進入第二速度加速上行。
如上圖該股,5月初在一個平台運行,A、B、C三個高點的連線幾乎水平,即第一上升速度為水平。5月8日放量拉升,成交量有前期三倍之多。此時均線向上發散,K線向上突破第一上升速度的壓力,進入第二上升速度。隨後幾天成交量持續放大,說明股價上升得到了成交量的支持,後勁很足。
從圖中可以看到,從第一速度打拐到第二速度後,短短一個月時間,股價漲幅接近50%。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能獲利50%,單我們的贏利目標只有40%。因為我們的操作理念是穩健的,不求買在最低,也不求賣在最高。
平台打拐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每一個戰法都不可能百分百成功,所以我們不能只盯住成功的案例,也應關註失敗的案例。
相對而言,斜坡打拐比平台打拐成功率更高些。如下圖該股的走勢圖中形成的平台打拐的走勢近乎完美。
1、第一速度為水平,某天放量突破壓力線;
2、放量突破當天,收中大陽線;
3、均線向上發散。
平台打拐之後股價並沒有直線拉升,而是盤整回落。我們認為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沒有成交量的跟進。打拐之後成交量急劇縮小,所以股價很難持續上漲。
放量打拐屬於短線暴漲的形態,其拉升時強勢的,止損和止盈點的設置可以依據5日均線。如果股價跌破5日均線,就賣出股票。
短線買入法
1.突破左側多個頭部買入法
長期箱體震蕩,前期頭部附近總是沖高回落,但是進過數次衝擊之後,主力資金已經收集一定籌碼和做多動能,那麼只要在數次之後又一次漲停突破上軌,可以大膽買進!
2.一陽穿兩線買入法
形態特徵:股價經過長期縮量下跌5日均線和13日均線走平或上翹,某天股價從5日線下方一舉穿越5日線和13日線形成一陽穿兩線。
選股要求:5日均線和13日均線走平或上翹,兩條均線之間的距離要小,出現買點的當天股價離均線要近否則有回調要求,最好5日均線在13日均線的上方。具體要結合股價的位置「量價線形」換手率綜合分析。
買入時機:出現買點的當天「量價線形」都標準半倉買入不標準的輕倉試探盡量找標準的買入,第二天低開高走高開高走重倉出擊,股價當天收陰線輕倉試探等待形成雙覆蓋陽客陰時重倉出擊。
股市中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投資者們在投資時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必要的時候學點技巧是沒有任何壞處的,相信大家能夠在以後的股市中嶄露頭角。


※雄安新區概念迎來多重利好 雄安新區新龍頭概念股一覽
※2638點買入3000點套牢 小散買入金亞科技已虧損70%
※弱市股災中的牛B交易口訣 有用!炒股真的不虧錢!
※十大買賣精髓,高手永遠都是買在最低點,買在最高點
※逢低關注通信藍籌個股 3隻個股有機會
TAG:楓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