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醫藥史看葯太少的痛苦

從醫藥史看葯太少的痛苦

4000年前

古埃及人認為

黃金不生鏽,代表永恆

遂將金粉製作各種飲料

以求永葆青春,長生不老

2000年前

古希臘醫學先知希波克拉底認為

紅色的血液對應空氣

黑色的膽汁對應土地

白色的痰液對應水

黃色的膽汁對應火

當這些體液失衡並淤積,人便生病

例如,發燒人的皮膚會發紅、心跳加快

則為紅色的血液增加治療的方法為「放血療法」

中世紀

疾病仍被認為是毒素聚集在體內

對抗療法是當時的主流

例如,土根鹼催吐、氯化汞導瀉

那時,外科醫師是,切割靜脈放血的理髮師

內科醫師則為,配置對抗療法藥物的藥師

19世紀末

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阿司匹林誕生

開創了人類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藥物的先河

梅毒被哥倫布的水兵們帶回歐洲大陸

在世界上廣泛傳播

梅毒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紳士及婦女開始戴手套,避免人與人接觸

甚至一些王朝因梅毒而敗落

當時人們以熱水浴、汞的內用及外用治療梅毒

但或療效欠佳,或毒性極大

20世紀

進入20世紀,Paul Ehrlich教授以砷為思路

在實驗室不斷合成含砷化合物

並對梅毒動物模型治療

在篩選到第606個化合物時

動物體內的梅毒螺旋體被消滅

新的抗梅毒藥物606橫空出世!

20世紀40年代,藥物發展迎來了黃金期

戰爭加速了青黴素的研發

並將Fleming教授的一個不經意發現實現了產業化

改變了戰爭時局

德國為了保障其部隊在瘧疾肆虐的北非作戰

改良了奎寧,發明了氯喹

世界上出現了諸多跨國醫藥巨頭和聯合科研機構

不斷努力研製新葯

面對嚴格的葯審制度和日益上升的研發費用

跨國公司常以市場回報為導向

開發大病種藥物,以期高額回報

但對許多少見病的研究卻缺乏商業動力

WHO統計,目前已知的6000餘種人類疾病

絕大多數無葯可治

21世紀

葯太少的痛苦仍在延續

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仍飽受葯太少痛苦的煎熬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嘗試

應用抗腫瘤藥物環磷醯胺治療狼瘡

並逐漸形成了靜脈CTX的NIH方案

因沒有商業利益

無藥廠研發NIH方案中的CTX

雖然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

在世界率先批准了愛若華(來氟米特片)

用於治療狼瘡性腎炎的適應症

但醫生仍迫切需要更多的治療狼瘡的手段

究其原因,缺乏商業利益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醫藥企業認為狼瘡是一個少見病種

日後的市場無法合理地回報研發投入

同時,由於狼瘡的臨床表現

複雜、試驗設計及實施困難等原因

也讓醫藥企業卻步

智慧的腎臟病醫生無奈地冒著風險

將治療腫瘤、移植排異反應及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

應用到腎臟病的治療

如何面對葯太少的危機

無中生有地開發全新藥物是極其耗時耗資的,而且失敗的幾率極高。我們應該更正創新的概念,老葯新用(開發新適應症)也是創新。來氟米特片的研究及開發,嘗試了老葯新用的探索,體驗了成功開發新適應症的喜悅。

當愛若華於1999年獲得CFDA批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適應症後,即向CFDA提交了「愛若華治療狼瘡性腎炎臨床試驗申請」,並於2002年獲批開展了臨床試驗,在北京大學腎臟病研究所的組織下,全國九家腎臟病中心於2007年完成了臨床試驗。

CFDA於2009年正式批准了愛若華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新適應症,為狼瘡性腎炎的治療提供了合法的手段,中國醫生成為世界第一!

隨著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大量疾病相近的發病機理被揭示,許多慢性疾病存在著共同通道。因此,藥物新適應症的開發有極高的臨床價值,是省時省資金的選擇,成功率較高。

醫藥企業應與臨床醫生攜起手來,在葯監部門的支持下,重視老葯新用的開拓,造福人類,結束持續了4000年的「葯太少」的痛苦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新知 的精彩文章:

從西方醫藥史看葯太少的痛苦
暴增!止痛藥買賣越做越大
好葯?壞葯?藥物研發還需模擬人體環境
同一種葯,局部給葯還是全身給葯,效果大不同!
健身:簡單粗暴,方便有效的訓練神器來了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