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害怕看病就醫?德國人想出了令人佩服的辦法!

孩子害怕看病就醫?德國人想出了令人佩服的辦法!

相信很多人都會對去醫院看病有恐懼——一走進醫院那撲鼻而來的濃濃藥水味,醫生的白大褂,扎進皮膚的針頭,有時甚至還伴隨著哀嚎聲,那種氣氛讓心情頓時暗淡了下來。孩子見到這種場面也難免會產生害怕,我來醫院幹什麼?為什麼要做檢查?為什麼要打針吃藥?未知是最大的恐懼來源。

「泰迪熊醫院」

為了解決孩子對看病就醫的恐懼,德國科隆大學附屬醫院想出了一個令我驚嘆的辦法——他們成立了泰迪熊醫院。每年花兩天時間在醫院的室外草坪上搭建臨時帳篷,對孩子們開放,邀請孩子們帶著自己生病的玩偶娃娃去泰迪熊醫院看病。孩子不僅可以體驗看病全過程,還可以給醫生打下手,親自參與「治療」過程,從第三者的視角更好理解看病的意義。

「泰迪熊醫院」的志願者醫生多半是醫學院學生,在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就醫過程的同時,也讓學醫的學生早早體驗如何與孩子這一特殊群體打交道。畢竟大家看過病的都有體會,很多時候考察一個醫生的水平,並不單看TA的醫術,更重要的是心術。醫生一個理解的笑容、一個體貼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都能極大地撫慰病人的焦慮情緒。對於孩子來說,遇到一個懂兒童心理的醫生,更能讓看病過程變得簡單愉快許多,能遇上就是幸運。

這麼好的體驗機會,悠悠媽當然不能錯過啦!去之前,我就在家和悠悠說好了,她的小熊生病了,這周三我們會一起帶它去醫院看病。醫院由四個部門組成,每一個帳篷都是一個「醫院部門」,分別是挂號處、門診、放射科和外科。

剛一走近,就有兩名年輕的「護士」對著我們打招呼,告訴我們先去她們那挂號。悠悠抱著她體積龐大的泰迪熊忐忑不安地在兩位護士面前坐下。

護士開始有模有樣地詢問起悠悠,就和平時就醫時的程序一樣認真嚴謹:

「你叫什麼名字啊?」

「你的小熊叫什麼名字啊?」

「小熊幾歲啦?」

「今天為什麼來看病,它有哪裡不舒服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家沒準備,悠悠支支吾吾最後擠出了個答案:「肚子疼。」

科隆泰迪熊醫院病歷卡

一邊問還一邊在病歷上記錄病人信息。

每完成一項,就會得到一個章子

然後,醫生又給泰迪稱了體重,量了身高,觀察了一下毛皮顏色,一切記錄在了病歷卡上。最後,在進行下一步之前,還不忘特意問悠悠一句:「你的小熊有過敏記錄嗎?」還真是假戲真做啊!德國人的嚴謹就是體現在這種細節上,雖說是演給孩子看的,孩子不一定明白,但也要盡量貼合實際,符合科學原則。

接下來,護士帶領著我們來到了門診處,醫生早已在那裡等著我們。和醫生打過招呼後,她開始對泰迪熊進行常規檢查,就和兒醫檢查的程序一模一樣,先用聽診器聽一聽胸前。

聽完了還讓悠悠也聽一下。

醫生說,小熊肚子里聽起來有點不對勁啊,我們先給它做個CT檢查吧。

然後小熊被帶到了檢驗科——一個CT儀器映入眼帘。

悠悠把小熊放進CT里,醫生在另一頭緩緩拉著小熊穿過CT儀器。

X光片子拍好啦,我們來看一看小熊肚子里是怎麼回事吧?

醫生拿著片子左看看右看看,仔細琢磨一番,最後指著電腦屏幕上的X光片解釋說:「小熊肚子里有異物啊,看到沒,有個亮亮的圓片,我們得做手術把它取出來。」

然後,我們又被帶到了外科手術室,和外科醫生見面,馬上要動刀子開膛破肚啦!!!

外科醫生給悠悠講了一下做手術的情況,首先給她帶上無菌帽,以防她頭髮上的細菌進入手術室。然後告訴她手術前,先給小熊帶上氧氣罩,打麻藥,小熊就不會感到疼痛了。安安穩穩睡一覺,醒來手術就已結束。

悠悠還被請求在手術期間,幫醫生按壓氧氣泵。

一切準備就緒,醫生為小熊肚子蓋上無菌紙,開始開刀取異物了。

一邊做手術一邊講解:「我在小熊肚子里看到了一枚硬幣,現在要用鑷子把它取出來。」

然後醫生不知從哪裡變出了一枚硬幣,我還沒來得及拍照,就從小熊肚子里取出來啦...看得悠悠好不驚訝!

接下來縫針、貼紗布,手術完成!

最後一步是去藥房憑病歷卡取葯,名義上是葯,實則是小熊軟糖,獎勵孩子帶玩偶來看病就醫的勇氣。臨走前,醫生忠告悠悠,「以後千萬不能再讓小熊吞硬幣啦,不能吃的東西都不能放進嘴巴里哦!」 悠悠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如今,泰迪熊醫院已成為科隆大學附屬醫院的一項傳統,每年都會舉行。它的目標是向孩子解釋清楚醫生到底是幹什麼的,我們為什麼要看醫生,以及醫生能如何幫助生病的玩偶。消除孩子的未知感,有助於緩解對就醫的恐懼情緒。

在家也能玩醫生遊戲

雖然咱們沒有「泰迪熊醫院」,可是這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個遊戲我們明明在家就可以玩啊!

在德國,醫療箱是每個孩子人手一個的必備角色扮演道具,扮演醫生是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遊戲階段。當然,悠悠媽並不認為一定要花大價錢買一個一應俱全的醫療箱送給孩子。相反,孩子本身的想像力就能對家中現有的東西信手拈來。遊戲道具不需要太逼真,抽象道具反而留給想像力更多的發揮餘地。在這點上我絕對是受到了悠悠的啟發。

從兩歲9個月開始,悠悠對醫生遊戲發生了興趣,突然有一天她拿起爸爸的耳機來給我聽診,一會兒又拿著圓珠筆給我打針,我假裝做出疼的表情,她反過來安慰我:「媽媽別怕,馬上就好了。」 打完之後,還有模有樣地給我貼上創口貼,要求我按住,過一會又說可以放開了。

角色扮演是孩子消化自身經歷的一種學習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細心的你不難發現,孩子經常會在家中反覆扮演曾經發生過的場景。這是因為在遊戲中,對真實經歷的反覆重演和咀嚼,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的運轉,並且在練習中提高實踐能力。

在醫生遊戲中,還能通過這種病人與醫生的角色對調,讓孩子更好地理解醫生的角色,在真正面對醫生時也多了一份從容。

醫生遊戲不僅可以與娃娃玩,還可以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幫我、我幫你檢查身體,不知不覺就熟悉了看病的過程,對看醫生不再那麼恐懼。

如果你的孩子怕去醫院看病,那不妨在家中玩一玩「泰迪熊醫院」,把就醫的過程和孩子演一遍,再讓孩子當一回醫生,掌握主導權,看看TA會對怕醫生的小熊怎麼說呢?

孩子的一句「別怕,很快就好了」,既是在安慰小熊,也是在給自己打氣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育兒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德國育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