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古到今,中國書畫收藏市場的發展脈絡

從古到今,中國書畫收藏市場的發展脈絡

自漢武帝創置秘閣以收集圖畫起,皇室就是藝術消費的一大主體。魏晉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就是雅好書畫的代表。他精於鑒賞,搜求歷代書畫名作不遺餘力。他還與臣僚陶弘景等人在書信中就書畫優劣的問題進行評鑒。陶弘景的《論書啟》便是最好的見證。當時不少江南士族甚至西南豪士也都「咸慕其風」,紛紛購求字畫。

隋滅陳後,得書畫800餘卷,隋文帝在東京(今洛陽)觀文殿建妙楷台、寶跡台分別收藏曆代法書、名畫。唐政局穩定伊始,唐太宗於貞觀十一年至十九年連年下詔購求散佚民間的歷代書畫;開元十年(722年)十二月玄宗命太子中允張悱充使搜訪書畫,天寶中又命徐浩任採訪圖畫使博訪圖畫;至德年間,肅宗命侍御史集賢直學士史維則「充使博訪書畫」;建中四年(783年),德宗又命徐浩、竇蒙、竇臮搜求書畫。

當時,畫家雲集長安,他們繪製的壁畫遍布古城,出自他們之手的捲軸畫也在街坊流傳。繪畫與音樂、舞蹈、雜技一樣,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種時代藝術氛圍中,從宮廷到民間,出現了眾多的名畫收藏愛好者,其中有帝王、官員、文士,也有平民百姓。因此,盛唐時期,書畫消費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

《大唐傳載》曾記載,元和年間,尚書省郎史數人在省中縱酒並談及各自的愛尚及憎怕時,眾人皆言平生好尚圖畫及博弈。如魏徵家「富有書畫」;王方慶家「聚書甚多,不減秘閣。至於圖畫,異多異本」;李范家「多聚書畫古迹,為時所稱」;韋述家「聚書兩萬卷,雖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圖,歷代知名人畫」;在德、順、憲、穆、敬各朝一直官居高位的王涯,不惜以金錢與官職為酬,收買法書名畫,以至「家藏書數萬卷,侔於秘府」。

一般達官貴人因精博好藝「購求至寶」,成為「蓄聚寶玩之家」的已不勝枚舉,僅在開元年間,名見史載的收藏家就有竇珊、席異、潘履慎、蔡希寂、竇紹等三四十人,而張彥遠一家五世更是「家聚書畫作秘府」,至於消費量較小難以載名的仕官人物則更多。其風之盛,僅長安文人士大夫「侈於書法圖畫」,就達到成為風俗的程度。

而當時的民間書畫市場,需求也很大。杜甫詩句「憶昔咸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所記述的就是這種盛況。宣宗大中末年,舒州出現了特大鳥巢和一種「人面綠毛,嘴爪悉紺」的怪鳥,「時人盡圖鬻於市肆焉」。當時,佛教壁畫盛極一時,信眾不惜斥巨資募請畫家或畫工繪製壁畫,也成為藝術消費的一部分。如閻立本至荊州,「群僧於是聚鏹數十萬,求立本作《醉道圖》,並傳於代」;寶曆時,越州觀察使皇甫政的妻子陸氏為「祈一男」,以錢百萬募畫工繪製神仙像。

宋朝皇室亦喜好書畫,曾多次派使臣到全國各地訪求和購買。宋徽宗時代,內府收藏日趨豐富,於是將宮中所收藏的歷代畫家的作品、目錄編撰成《宣和畫譜》,共載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件。南宋初建,高宗甚至於「干戈擾攘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還「於榷場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府所藏,不減宣政」。

在皇帝的影響下,宋代宮廷畫家們為了收藏到民間的精品供自己觀賞,也都不惜高價收購。如《畫繼·小景雜畫》云:「楊威,絳州人,工畫村田樂。每有販其畫者,威必問所往,若至都下,則告之曰:『汝往畫院前易也。如其言,院中人爭出取之,獲價必倍。』」從中可以看出宮廷畫師對於收購書畫作品的熱情之高。

北宋歐陽修在「跋學士院御詩」時曾寫下一段動情文字:「院中名畫,舊有董羽水、僧巨然山,在玉堂後壁。其後又有燕肅山水,今又有易元吉猿及狃,皆在屏風。其諸司官舍,皆莫之有,亦禁林之奇玩也。余自出翰苑,夢寐思之。今中書樞密院,惟內宴更衣,則借學士院解歇,每至,裴回畫下,不忍去也。」由此可見北宋文人對書畫的喜愛程度。這也導致北宋文人收藏令人嘆為觀止。《畫史》記載過這樣奢侈的賞玩方式:「凡收畫,必先收唐希雅、徐熙等雪圖,巨然或范寬山水圖,齊整相對者,裝堂遮壁,乃於其上旋旋掛名筆,絹素大小可相當成對者,又漸漸掛無對者。蓋古畫大小不齊,鋪掛不端正;若晉筆須第二重掛,唐筆為襯,乃可掛也。」在自家的廳堂中懸掛古畫,必須先用尺幅齊整相對的唐希雅、徐熙、巨然、范寬等人的作品裱褙裝飾,以作為懸掛更重要的「名筆」的背景;而假如是賞玩「晉筆」,則還需要比上述五代畫家更古遠的唐人作品作為背景襯托。這種豪奢的賞玩方式足以刺激當時的藝術消費市場。

此外,歷代的鑒賞家不僅鑒定作品的真偽,還是藝術消費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宋時期,鑒藏家人數眾多。鄧椿《畫繼》中記載兩宋之間的藏家有30多位,共計200多件作品目錄。他們收藏的作品數量之多,是前代無法比擬的。《畫繼·雜說論遠》指出:「榮輯子酷好圖畫,務廣藏蓄。每三伏中曝之,各以其類循次開展,遍滿其家。每一種日日更換,旬日始了,好事家鮮其比也。」到了元代,趙孟頫、倪瓚等人既擅長書畫,又精於鑒定,並將書畫收藏與繪畫創作有機結合起來,使士大夫收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明代中期以後,因為江南地區商業經濟的繁榮,富商巨賈躋身藝術品收藏行列,成為藝術消費的重要群體。「江南紙價幾翔踴,白金彩幣隨青銅。」明代詩人李東陽借「洛陽紙貴」的典故形容江南書畫市場的興旺。明代學者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述了當時社會上書畫古玩收藏之風的興起:「嘉靖末年,海內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明末清初大玩商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說:「憶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縣,而雅俗之分,在於古玩之有無,故不惜重值爭而收入。時四方貨玩者聞風奔至,行商於外者搜尋而歸,因此所得甚多。」是否擁有古玩、會不會鑒賞,成為衡量商人雅俗的標準,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商人們「不惜重值爭而收入」,而古玩商則「聞風奔至」,商賈收藏的情形可見一斑。

沈德符在《書畫記》中列出的名單,幾乎囊括了所有明代書畫收藏的犖犖大者。「吾郡項太學」指嘉興收藏家項元汴,他資力雄瞻,家財百萬,又不吝重金廣加收羅,故而「三吳珍秘,歸之如流」。「錫山安太學、華戶部」指無錫收藏家安國、華夏。安、華兩家是嘉萬時期無錫巨富,安國對古董書畫「隨在搜羅,不惜物力」,單是《石鼓十拓》就「搜羅廿載,耗費萬金。」華夏「尤喜古法書圖畫,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每並金懸購」,故而家蓄不乏「魏、晉、唐賢巨跡」。「分宜嚴相國父子、朱成公兄弟」指嚴嵩、嚴世蕃父子與朱希忠、朱希孝兄弟。嚴氏父子籍沒之物,載於《天水冰山錄》一書,計有墨刻法帖358軸(冊),古今名畫手卷冊頁3201軸(卷、冊)。朱氏兄弟也是「所蓄名書畫甚眾」。而「巨富鑒賞吳新字」,好風雅,平時「屏處齋中,掃地焚香,儲古法書名畫、琴劍彝鼎諸物,與名流雅士鑒賞為樂」。他收藏有王獻之《鴨頭丸帖》、閻立本《步輦圖》和顏真卿《祭侄文稿》等巨作,吳希元共有子五人,以鳳字排行,「故時人呼之為五鳳,皆好古玩,各有青綠子父鼎,可見其盛也」。

到了清代,經過深嗜漢文化的康、雍、乾、嘉四帝的倡導,演繹出延綿百餘年的收藏熱潮。官場、商界、學界名流俱以慕古收藏為能,家家戶戶都有畫家的書畫作品。這催生出一個巨大而繁榮的書畫市場。

寶貴的東西,記得跟朋友分享~

安徽書畫收藏網:

感謝一路有您!!!

感謝老師、藏友們的支持。安徽書畫收藏網以找藏品、找名家、字畫訂製及宣傳服務為己任,期待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努力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書畫收藏平台。了解更多安徽書畫收藏網信息請您關注本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徽書畫收藏網 的精彩文章:

TAG:安徽書畫收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從歷代收藏盛世看當今藝術文化與收藏市場
德國人收藏的中國宣傳畫
中國書畫收藏界的「老大」,居然是他們!
中國有本古書,很出名,我們今天能讀到,多虧一外國圖書館收藏
中國風水發展史(值得收藏)
德國人收藏的中國宣傳畫!太罕見了!
當今民間藝術收藏品引發的軒然大波
中國古代陶瓷器型大全,收藏!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抗日照片,每張都震撼人心,和平來之不易
收藏:存在外國的絕版中國老照片
中國富豪們的書畫收藏品都有哪些?
作品被烏克蘭總統收藏,高唐畫家帶著「新漢畫山水畫」走出國門
古董,古玩,正確收藏觀念,與未來發展趨勢。
古錢幣收藏的市場火爆,在市場也是名譽頗具,是收藏家與市場的傾心之選!
中國電影在非洲的手繪海報,被畫在麵粉袋上,部分收藏價上萬
中國書畫收藏家「老大」,居然是他!
畫家李哲明四尺國畫觀音佛像,宣紙未裱,喜歡的請收藏和轉發
超實用!各國插頭一覽,經常出國的收藏
中國畫顏料的使用技巧,畫友收藏!
古玩收藏:正確的觀念及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