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創作里的「和為貴」

藝術創作里的「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這是國學處理不同文化、不同主張爭端的一個基本思想,5000年一以貫之。這是因為,國學以人文為法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同的文化、主張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而不同」地並行不悖;而西學以自然為法則,主張「弱肉強食」,用自己的文化、主張去顛覆別人的文化、主張,「爭而趨同」地強加於人。「和而不同」,強者、弱者共生互利,是「中庸」的普世原則;「爭而趨同」,適者生 存,不適者滅絕,是極端的普世原則。國學和西學文化的這一根本不同,尤其形象地反映在藝術創作包括繪畫創作中。

我們先來看西方的繪畫史,戰爭、愛情、死亡被公認為文學藝術的三大永恆主題,而戰爭是更為核心的主題。死亡多由戰爭引發且不論,即使愛情,如特洛伊戰爭,也多與戰爭相關聯。具體名作如《安加利之戰》(達芬奇)、《啟示錄四騎士》(丟勒)、《阿馬松之戰》(魯本斯)、《五月三日的槍殺》(戈雅)、《荷拉斯之誓》、《薩賓的婦女》(大衛)、《自由領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沙爾丹納帕勒之死》(德拉克羅瓦)等等,其血腥的殘酷使觀者如對「動物世界」中獅子、花豹、狼群的掠食場面。

然而,在中國繪畫史上,卻罕有描繪戰爭題材的。在神州大地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戰爭。這是人性的貪慾、惰性、自以為是、文過飾非的爭執矛盾發展到無法解決的最後解決手段。但是,一方面,儒學反對戰爭,主張一切爭議應採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兵者乃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所以,當面對外來的侵略戰爭,常用犧牲美女、土地、錢帛的辦法向入侵的「外夷」求和。《昭君出塞》作為古代人物畫史上的一個母題,便是反映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厭戰爭愛和平思想。

另一方面,即使發生了戰爭,也不以殘酷的戰爭場面為描繪題材。《歷代帝王圖》包括《凌煙閣功臣圖》、《中興四將圖》作為古代人物畫史上的又一母題,儘管這些帝王、功臣、將帥都是在殘酷血腥的戰爭中來建立或毀滅他們的功業的,但出現在畫面上的,只是他們或成功、或失敗的肖像,而不是千軍萬馬的廝殺拚鬥。毫無疑問,戰鬥殺戮的場面,從視覺的觀賞性上,遠比肖像更能吸引觀賞者的眼球,那麼,畫家們為什麼棄此而取彼呢?這不僅是畫家個人的選擇,更是國學文化思想的選擇。只有通過這樣的描繪,才能教化社會大眾厭戰好和的思想,而不是刺激他們棄和好鬥的思想。傳為李公麟的《免胄圖》,是中國畫史上唯一一件以戰爭場面為題材的創作,然而,畫家所選擇的卻不是廝殺的場面,而是兩軍將領握手言和的場面!

一定要說中國繪畫史上也有兩軍廝殺、血肉紛飛的描繪,那便是清朝的《平定準噶爾》之類的銅版畫。而這些作品,並不是中國畫家所畫,而是由來華的西方傳教士郎世寧等人所畫。

在國學思想的教化下,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厭惡戰爭,5000年的文明史,雖然內部的戰爭不斷,但從無主動侵略「外國」的戰爭,即使有與「外國」的戰爭,也是因求和不成而不得已奮起抵抗侵略的戰爭。這正體現了「為人」的人格對於「為己」的人性的剋制,由個人而及於整個民族。反之,西學的思想,不僅教化了以強凌弱的好戰,更造就了戰爭成為文學藝術的永恆核心主題。這正體現了「為己」的人性的意志,由個人而及於整個民族,將貪慾、惰性、自以為是、文過飾非推到淋漓盡致。但事實上,以戰爭的手段,用自己所認可的一極秩序來消滅別人所認可的多極秩序,是永遠做不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陳海波:「2017,陶瓷極地行或再啟航」
泰康空間將開幕"畫破狗」群展
張江街頭現數十隻熊貓雕塑 萌態可鞠深得市民喜愛
英盟藝術沙龍攜手重慶兩江酒店呈現「山水的恩賜」
書法缺失則畫無骨骼、無厚度、無節奏、無意蘊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獨特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用人的頭髮創作畫作
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學習的平衡點在哪裡?
從畢加索的藝術創作風格,談談「拼貼藝術創作」
「真正的藝術不是藝術」——畫家孫緒和談繪畫藝術創作
作為「藝術」的精神外延
商業化前藝術創作的獨立性
美國藝術家的創作:金屬和昆蟲的結合
黑瓷的歷史和藝術魅力
「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藝術界的領先者,創作了無數佳作!趙忠祥與藝術品的糾結之事
玩美藝術:美術和藝術的再次創作差別到底在哪裡
根雕的藝術
藝術家、藝術的主體性與新架上藝術
狗的藝術史
掌握愛的技巧的藝術
創造性的蘑菇雲藝術
藝術通過了藝術創作圖靈測試?
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創作充滿想像的畫作
旅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