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燕驚寒」說說我用過的相機鏡頭們

燕驚寒」說說我用過的相機鏡頭們

佳能篇補遺:

EOS-M 15-45:小巧便攜,畫質過得去,有防抖。

EOS-M 22 F2:佳能微單系統最值得推薦的鏡頭,色彩濃郁,近攝能力強,銳度佳,焦外也不錯,畸變控制非常好。

騰龍17-50 2.8vc:發色很騰龍,做工很一般,銳度還不錯。

騰龍35 1.8vc:銳度不錯,飽和度高但是發色略干,微距段的AF超級慢,建議MF。防抖效率一般。

書接上回:也來說說我用過的那些相機和鏡頭們(賓得、佳能篇)

狹隘的門戶之見,雞蟲之爭,早就是過眼雲煙。在狹隘的尼康用戶眼裡,我是佳能的五毛。在狹隘的佳能用戶眼裡,我是大法的五毛。在狹隘的大法用戶眼裡,我是徠卡的五毛。

反正六大品牌人人給了我五毛,一共三塊,讓我在這裡作死碼字。不勝榮幸!

——燕驚寒

三、尼康篇

前面賓得篇提到過,我買單反的動力就是借D3100未遂,所以一開始就註定和尼康解不開的緣分,即使是孽緣。

第一次從入門的賓得升級全幅,最先考慮的也是D600,參數各方面吊打6D,而且機身操控邏輯和賓得更接近,原本應該是升級的第一選擇。可是各種考慮選了6D。不過誰又知道D600後來的命運呢?

話說尼康雖然一直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相機品牌,但一路陪伴,好感也是不少。就事論事,尼康也有很多優秀的產品。然而我接觸尼康的幾年,恰恰是尼康亂象叢生的幾年,到如今頗有些不振的局面,也是自己不願意看到的。

兩年前我曾經戲言,說尼康萬一完蛋,必不是死於佳能之手,肯定是死在大法手上。可誰又願意尼康這麼倒下?也紛紛有人說大法可以取代尼康,而我認為,這樣說不但為時尚早,而且大法本身也並無法真正取代尼康,雖然尼康的命門目前被捏在大法手中。

在我心中,佳能幾乎是個完美的相機系統,但是由於廠家的老大思維和擠牙膏精神,我也會每每對機器的畫質性能有所不滿,每當這種不滿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是出佳為尼,比方說前面佳能篇提到過,5D3兩次被掃地出門都換成了D810。然而出佳為尼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嗎?也不然,只不過是把不滿的情緒轉向了別的方面,又會生出新的不滿。永不滿足的精神,才是折騰黨的原動力。說到這裡只想說,都是JS!一直懷疑是各種錯位競爭和故意的不完美,讓我們消費者好源源不斷為所謂新改進買單。

好吧,下面說說我和尼康的緣分。

1、D600

關注D600,是我在用賓得的時候,被升級全幅的極左思維所引導,最先關注的產品。到最終滅門賓得上全幅的時候,參數優勝的D600,價格已經從略高於6D變得更便宜了幾百,而且掉渣的傳聞已經開始能聽到。所以我真的沒有選擇D600。

接下來就是2014年的315,各種負面消息鋪天蓋地,D600的價格降到了歷史最低,二手市場上一片拋售。緊接著,國行D600可以免費更換一台D610的消息出來了,二手D600的價格居然逆勢而上,一躍達到了當時之前新機的價格。然而還是有人買,因為這個價格比全新D610還是便宜一千左右。

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了第一台尼康,收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去換一台新的D610。

原本說好等對方換好機再交易的,最後沒忍住,就先把D600拿回來了,自己玩了十天左右,就接到尼康售後的電話,說可以換機了。於是第一時間就去換了,生怕以後尼康賴賬。其實,有很多人是一直拖著,把D600用個半殘才去換的,真的是賺到了。

亮點:畫質不俗,甚至可能比D610隻好不差,體型輕便。把全幅單反的門檻拉倒最低的一款產品。

槽點:全世界都知道。掉渣屬於油性物質,通過常規手段無法清除。

關於圖片:機器在手上的時間不長,只搭配50 1.8G用過。這是動植物園的鴿子,畫質還是非常乾淨的。

2、D610

2014年5月,用D600去售後換了一套全新的D610。D600原來的包裝、電池附件都留下可以繼續用。話說這包裝盒現在還在家裡。

D610這機器畫質方面並無什麼明顯不同,細節上有細微改變,從那時候一直活到現在,是廉價全幅單反的首選,二手價格維持在5K+檔,真心是良心價格。

不過尼康關於色彩的理解,一直是被詬病最多的地方,包括我。當時我用的是廠家的NX2軟體,拍娃出來的醬油膚色讓我後期極其頭疼,最後在用了一個多月後就無法忍受,憤然出掉,「一步到位」換成了5D3和愛死小白兔,一澆心中塊壘。

第二次入D610,是在安安靜靜用了將近一年佳能系統後,2015年3月靜極思動,出掉了當時的長焦副機70D,入了D610和1424,彌補佳能系統風光拍攝上的不足。從此,雙修這扇門開啟,折騰之路越走越遠。不過這台機器也只將將用了一個月,當時因為領略了尼康的好,主機已經從5D3換成了D810,覺得D610有點雞肋,就乾脆出掉了。

亮點:輕便,便宜,畫質不俗,風光攝影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槽點:39點對焦系統只有中心9個十字,-1EV弱光下焦能力不足。機器做工一般,新機用了一個月,按鍵的字就開始脫落。也有掉渣,1000+快門的時候就出現了,只不過和D600那種無法清除的東西並不一樣,售後終生免費清洗。

關於圖片:當時第一台D610剛入手,搭配騰龍A005在家裡陽台上把玩,恰逢暴雨發大水,就在陽台上拍下了這張。發表到蜂鳥人文紀實版塊,居然破天荒第一次被送上蜂鳥首頁。從此開啟了十幾次的首頁之旅。這張圖當時由於相機試玩,機身參數設置錯誤,只保留下來最小尺寸低畫質格式的jpg,用光影魔術手簡單處理就出了圖。然而照片被認可,說明內容相比畫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當時就有前輩告訴我,如果我能下樓去水裡面拍,片子會更震撼。

2014年6月,想盡辦法讓媳婦也對攝影感上興趣,為了一人一台相機,於是入了第二台機器,就是D7100,從此開始玩雙機之旅。

不過作為副機,在一個月後主機D610被掃地出門的情況下,也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主機已經換成了5D3,副機的地位很快就被6D所取代了。

再見還是會再見,瘋狂的2015年10月,又入手過一次D7100,只不過三天就出掉了,僅僅搭配適馬156拍過兩張直升飛機。

順口說說那個月的瘋狂之舉:一個月之內,入過D4s,D810,D750,D7100,出過5D3、RX1R,以及D4s、D750、D7100。

亮點:價格實惠,對焦追焦能力強,畫質不錯;

槽點:高感很一般。

關於圖片:D7100搭配騰龍A005,畫質出色,性價比爆棚。拍點昆蟲花鳥什麼的非常好用。

5、D810

終於說到它了。我一直認為,尼康這命途多舛的幾年裡面,如果不是D810這款中流砥柱在苦苦支撐的的話,今日之局面將會難看許多。想必大法也曾深深後悔把這塊3600w像素的底賣給了尼康,讓尼康出了這麼一台經典的機器,以至於今年發話,不再對外出售旗艦款cmos。天知道A7R2那塊cmos如果賣給尼康或賓得,會不會被玩出新奇蹟來。

D810,尼康幾年來的最誠意之作,直到今時今日,135相機低感畫質之王的王座仍未旁落。不要和我提莫名其妙的DXO排名,即使強如A7R2,在低感方面仍然不是D810的對手,誰用誰知道。

話說我兩次佳能滅門都換成了D810,換句話說,D810最大的優點,就是5D3最大的缺點,這兩部機器雖然特色迥異,卻是被相提並論次數最多的機器,因為它們可能各自代表了CN兩家的相機理念,一個要做最均衡全面的機器,一個要做最好的畫質。

話說第一次入D810,買的是全新行貨,那時候D810剛上市不久,我佳能系統靜極思動,副機換成D610後起了連鎖反應,竟然把主機5D3也給換掉了,買了D810。那段時間天氣也是真的不錯,拍了不少漂亮的照片,後期強拉寬容度的快感是以前從來都沒有的。

不過三個月後,5D3之外的另一名宿敵出現了,就是來勢洶洶的A7R2,在等待A7R2上市的日子裡,出掉了第一台D810。

三個多月後,就是瘋狂的十月,再次入手D810,一個半月後的十二月,再次出掉換成佳能1DX。

2016年3月,三進宮,一個月後為了迎接信仰中的K1,提前出掉了D810。

2016年9月,四度入手,搭配1DX,然而馬上就迎來了時隔一年的第二個瘋狂十月。

在16年10月這個瘋狂的月份里,入過徠卡Q、5D4、1DX2、EOS M10,出過D810、1DX、5D4、GR。

亮點:原生ISO64,極強的動態範圍,強大的暗部和高光找回細節的能力,低感畫質乾淨細膩,細節表現良好,對焦追焦能力也不錯;

槽點:高感一般,色彩比上一代有進步但還是不夠滿意,自動白平衡有時候會飄忽。

關於圖片:1424是D810的絕配,大光比風光更是D810的強項。這張逆光的觀音像,背後和天空亮處的細節,幾乎全部靠後期強行拉回。

6、D750

這台機器我認為就是應對D610的不足而來的。D610的面世是被動的,倉促的,所以在D610上市後不到一年,就又推出了D750。然而誰知道D750又是另一款小問題不斷的機器,搞得尼康很是狼狽。

當然,這些和我無關,在我短暫的兩次使用中,並沒遇到過任何「門」。

2015年5月,主機已經換成了D810,副機的D610覺得有點雞肋所以出了。接下來的使用中,覺得D810拍娃晚上對焦有點慢,高感畫質也一般,聽說新出的D750是-3EV對焦,高感逆天,所以就下手買了一台。不過實際使用發現,D750的-3ev並不比D810在晚上對焦能好多少,或者說幾乎察覺不到分別,而且對焦點覆蓋區域還縮小了。高感參數上好不少,實際出片也並沒比D810強多少。其它方面由於定位的差距,比D810還弱一些。本意是買來和D810互補的,誰想還不如D810,所以短暫用了一個月就出掉了。

再次入手就是在瘋狂的十月,三天就出掉了,以至於我現在都記不起來,究竟是為什麼而入,為什麼而出。

亮點:機身很輕,尼康全幅首次加入翻轉屏,性能比較均衡;

槽點:對焦點覆蓋區域小,方向鍵盤太小了,比D7100還小,大拇指操控手感極差,"i"菜單改成滾動式很不直觀。

關於圖片:搭配騰龍150-600vc,走過動植物園的兔子籠後面,遠遠注意到一隻大老鼠偷偷跑出來,聽說「鼠目寸光」,於是我悄悄轉到600端拍下了它亮晶晶的眼睛和探索的姿勢,想必它並沒有發現我。

7、D4s

尼康這幾年最良心的機器,除了D810,就是D4s了。各方面素質非常均衡,並沒有明顯的短板,除了1600萬像素略低。但是新的奧運年,不更新是不可能的,所以產生了D5。然而D5雖然升級了像素、色彩演算法和對焦系統,但是尼康一直引以為傲的動態範圍卻出現了大幅倒退,尤其在是對手1DX2的動態範圍大幅進步的前提下,D5這種左腳向前右腳向後的表現,恐怕會扯到蛋。

2015瘋狂的十月,原本索尼+佳能的搭配,出掉了佳能之後,入手了這個傳說中的機器。各方面覺得挺均衡的,但不知道是不是1DX先入為主的原因,總覺得D4s某些細節比較彆扭,而且動態範圍覺得也一般,所以用了十天就出掉了。話說這尼康旗艦出起來就沒1DX好出,煞是費了一番功夫,險些被JS狠狠擺一道。

亮點:重量比1DX輕,發色濃郁厚重,遠勝用過的其它尼康機器色彩。對焦和高感都不俗。續航極其強悍。

槽點:像素偏低,動態範圍比其它尼康機器來說只能算一般。ISO按鍵放在背面下方很反人類,雖然錄像按鈕可以自定義為ISO,但那又何必。D5將ISO移到快門按鈕附近是絕對正確的。豎拍的時候,多方向鍵盤離大拇指太遠了,況且它本來也實在是偏小了一點。

關於圖片:搭配適馬150-600c所拍,清晨的高爾夫球場毗鄰一片湖泊,日出之後升起朝霧,在陽光下夢幻迷離。

8、DF

這台機器尤其是銀色版,顏值很高。我每次路過相機店都想過去看看,但是第一次摸過之後,發現我的眼睛和我的手產生了判斷誤差。看起來很復古很金屬感的一台機器,摸起來卻滿滿的塑料味。所以便因此暌違多年。直到2017年3月,一邊玩著徠卡M-P,一邊想另外弄台好玩的機器,正好有朋友在出,就入了這台黑色的DF。玩了一個星期後出掉,總體上還算滿意,但不是我長期的菜。

亮點:發色和D4s很接近,畫質比較乾淨,自動白平衡很准,高感優秀。

槽點:操控見仁見智,反正我不是很喜歡。出片反差還是大了些,尤其是在和徠卡同時持有的時候,對比尤其明顯。

關於圖片:搭配康泰時D25 2.8mmj拍攝,很好地體現了DF純凈的畫質和舒服的色彩。

下面說說用過的尼康系統鏡頭:

1、原廠鏡頭

50 1.8G:普通版和銀圈版都用過,一樣,對焦略慢,焦外一般,全開銳度還不錯,發色清淡。

50 1.8D:人精,發色比G版濃,解析度稍弱一點。

85 1.4G:各家85 1.4/1.2最小巧輕便者,最近對焦距離比85L近10cm,對焦速度也快很多,銳度焦外都算不錯,紅綠色散後期很難完美消除。

300 F4 PF VR:價格不低,體積小巧。銳度還可以,焦外一般。最奇怪就是搭配D810,在1/125s-1/160s左右會無故虛影,更低快門或更高則不會。

16-35 f4VR:防抖給力,中心銳度可以,邊緣銳度不行,畸變比較大,造型有點丑,略笨重。

14-24 2.8G:尼康最值得購買的鏡頭,沒有之一,色彩濃郁,解析度高,畸變控制良好。不足之處有兩點:呼吸效應,彩虹眩光。

70-200 2.8G VR2:大竹炮各方面尚算不錯,但最近對焦距離偏遠,近攝時視野過大,等同焦段縮水。綜合來說不及佳能小白兔,全新基本等價的情況下,二手一直比佳能便宜至少一千。比騰龍A009也無明顯優勢。

200 F2 VR2:全開銳,焦外柔和,色彩和氛圍都不錯。體積非常巨大,比佳能220L重大概一斤,腳架環不但短小而且位置靠前,方向還是反向的,不是很舒服。

24-120 F4 VR:曾經七八千,後來價格腰斬之後,成為尼康最具性價比鏡頭之一。各方面素質比較均衡,雖都不算出彩,但也無明顯弱項。焦段也是非常實用。

24-85G VR:光圈非恆定,無金圈加持,無納米鍍膜。其餘方面,並不遜色於24120。全焦段銳度都不錯,而且非常輕便,關鍵是價格非常便宜。

18-105G VR:APSC曾經的標變,焦段實用,畫質對得起身價。美中不足是塑料屁股。

18-140G VR:焦段更長,卡口改成金屬。各方面素質比18105都有穩步提升。

80-400G VR:雖然光圈小,但是對焦快,銳度高,非常好用。容易進灰是通病。

2、副廠、轉接/改口鏡頭

適馬35 1.4art:具體情況佳能版說過了,尼康版我也進出了很多次,在D810上比較能全力發揮。

適馬50 1.4art:同上。

適馬150 2.8 os Marco:也許我用的那只有問題,防抖組件動靜過於巨大。唯一一隻用過的尼康微距頭,尼康口微距隨著對焦距離縮近,光圈值不斷變小這件事還是在這支頭上見識的,一開始還以為出了故障。

適馬17-50 2.8os:同款在賓得用過,尼康上面用也挺不錯,可惜用的時間不長。搭配D7100還算和諧。

適馬150-600c:參考佳能篇評價。結合D810的高像素和豐富細節,後期裁剪極其給力。配合3D追焦,追蹤動體也很迅速。

騰龍150-600vc:我買的那隻尼康口,長焦端和廣角端不同程度跑焦,調了一頭顧不了另一頭,極其蛋疼。

騰龍70-300vc:萬金油鏡頭,在D810上面表現優異,遠超自己的身價。話說這個是尼康730VR的孿生兄弟,光學結構基本一樣。

騰龍70-200 2.8vc:A009銳度焦外都不遜於大竹炮,不足之處是反差過大,發色略干。

騰龍24-70 2.8vc:買過兩隻,24端不錯,70端都肉得沒法用,要縮到F8才堪用。變焦環非常緊,做工一般。

騰龍15-30 2.8vc:解析力沒的說,比大燈泡只強不弱。但是畸變要更大,弱光下色彩不錯,強光下色彩過渡很平,發乾,不及1424。VC防抖效果一般,實際最多1-2級防抖效用。

蔡司21 2.8zf.2:比佳能口鏡身細很多,在D810上表現非常優異,沒什麼槽點。

蔡司135 f2zf.2 APO:非常出色,全開銳度比220還要犀利一點,比佳能135L更強不少,色彩過渡好,焦外優秀,順光逆光通吃,基本各場景沒發現過色散,APO不是白給的。極力推薦。

康泰時D25 2.8mmj:原本的Y/C口改口成nik口,搭配DF用,發色正,而且非常濃郁,像要滴出油來。在尼康上反差略大,後期要處理一下。mmj版本有螺絲的才能無損改尼康口,AEG或其它沒螺絲的版本,不能無損改。改尼康口好處多,除了尼康自己用,還可以轉接給佳能EOS、徠卡M、徠卡SL、索尼FE卡口用。

四、索尼篇

索尼大法好什麼的口號咱們不喊,那是無聊之舉。不得不說,索尼這幾年確實勇猛精進,比起鞋廠的老態龍鍾,真心是讓人覺得後生可畏,也是真正讓牙膏廠產生了危機感的對手,能夠在擠牙膏的節奏上加快腳步。

索尼的感光元件佔據了相機市場的半壁江山,而且讓更多的廠家依賴度越來越高,布局方面非常有優勢。這兩年的宣傳,尤其是在咱們國家,那也是鋪天蓋地,大有一種改朝換代一統天下的氣勢。然而,狂熱過後冷靜來看,還是有幾個現實問題擺在面前:

首先,據說在島國國內,無反相機銷量仍然是奧巴第一,並不是我們看上去無敵的大法。

其次,「微單」這個譯名,一方面有日系無反最初的初心在裡面,4/3系統一直在堅持這條道路,而另一方面也是有國內宣傳劍走偏鋒偷換概念之嫌。

Mirrorless Camera,是沒有反光板的相機,並不是「更小的單反相機」。無反最大的變革,是取消了反光板五稜鏡這種當初為膠片而生的系統,從科技進步上講,我個人認為是數碼影像應該有的發展方向。

如果繼續堅持「微、小」的概念,那麼無反相機如今越來越大的cmos,越來越大的機身體積和越來越笨重的鏡頭,已經讓不少人質疑微單的叫法了。但如果摒棄以上的誤解和偏見,忘記「微單」這個詞,僅僅把它們當做另一種不需要反光系統的相機來看,似乎心態會平和許多。

雖然是代表更先進的生產力,但是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無反相機先天的缺陷,比如cmos內置測光對焦系統帶來的畫質損失,小體積帶來的散熱弊端,短法蘭距大入射角導致的邊緣成像問題,光學進步趕不上電子進步導致鏡頭機身體積失衡問題,專業領域缺乏高速響應的機身和惡劣環境能高強度使用的機器等等(編者註:寫文時,索尼A9尚未發布),還有待進一步解決,也昭示著無反相機取代單反相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總而言之,松下奧巴開啟先河,索尼發揚光大,徠卡、哈蘇、富士的強勢跟進,讓無反相機逐漸打破單反一統天下的局面,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對咱們玩家而言,是大大的好事,沒有理由不支持。

上面是我對無反相機的看法,這是索尼篇,還是言歸正傳。索尼雖然不能等同於無反,但已經是無反相機最有代表性的品牌。下面說說我和索尼的故事。

1、A6000

這是我購買的第一台索尼機器,2015年7月,當時主機是1DX,用來拍娃,聽說大法的4D追焦非常強悍,很適合拍娃,又便攜,就買了一部。到手之後,果然名不虛傳。雖然畫質一般,色彩一般,做工一般,操控也一般。但是就這一個亮點,已經是搔到了我的癢處,讓我對索尼(無反)整體有了信心,以至於我直接放棄了笨重的單反,把1DX給出掉了,只為迎接無反新王者A7R2的來臨。直到一個月後A7R2入手,就出掉了這個過渡產品。

2016年9月和2017年1月分別入過一次A6000,一個用了一周,一個用了兩周,都是因為價格不錯,收來玩玩就出掉了。

亮點:4D追焦真的很強悍,寬大手柄的持握感在小型無反裡面算比較好的,動態範圍也不錯;

槽點:做工比較普通,操控一般。色彩尤其是拍人不怎麼樣,顯臟,要深度後期。

關於圖片:這張是用A6000+套頭1650拍的,好天氣下,這個組合拍出來的片子還是挺不錯的。

2、A7:

這台機器雖然是最早的全幅微單,我卻是最後才接觸的。2016年7月,因為入了645z+7個鏡頭,把其它的東西出了個精光,只剩了個R50 2,當然錢也沒剩多少,所以就去買了個二手A7套機,一來備著不方便攜帶645z的時候用,二來可以轉接R50 2,不至於閑置。一個月後由於645z全套送走,設備重新搭配,A7也就出掉了。話說還有個原因,是因為短線投資理財啊,你懂的。

亮點:畫質真的好,不要說12bit raw,反正我的直觀感覺就是比A72畫質要好一些。另外就是便宜,二手比D610還便宜千把塊。

槽點:第一代A7系列的操控和手感比第二代確實差一些,LED和取景器顯示也比較原始,有混合對焦但是比第二代也是原始很多。

關於圖片:這張是A7轉接R50 2拍攝的,一個扎染用的顏料缸。

3、A72:

2015年7月,主機1DX,副機D810,再加新買的A6000。對索尼好感提升,就等A7R2鋪貨+價格穩定。所以出掉了D810,然後按捺不住對索尼全幅的期待,打算先買個A72用著,再等A7R2慢慢降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買了一台水貨機器。

機器側面螺絲釘拿回來就有些銹痕。原本想想忍耐著繼續用,然而A72上手之後,卻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值,各方面只能說中規中矩,畫質也沒有太多驚喜,所以在最後關頭,使用了終極大招「七天無理由退貨」,把機器退掉了,決定一步到位上A7R2。

亮點:機身五軸防抖實打實的,新一代混合對焦比較迅速,AFC+廣域對焦追焦不錯。

槽點:畫質沒有太大驚喜,色彩一般。

關於圖片:拍的實在不多,A72+55 1.8,晚上十點多在室內拍攝一盞檯燈,對著燈泡測光,後面大部分場景都是黑的,然後通過後期拉回來一些細節。

4、A7R2:

這台機器不僅僅是大法家的招牌,也是無反相機界的標杆,放到整個相機史上,也應當是個裡程碑式的傑作。我一直認為,無反相機雖然早露崢嶸,然而在A7R2出現之前,還是始終處於一個比較邊緣的地位,直到A7R2的出現,無反相機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和單反相機在更多的場合相提並論,進而分庭抗禮。

說A7R2默秒全,那顯然是極度狂熱分子的誇大之詞。最起碼,佳能1系和尼康個位數機身這種專業速度全幅機型,除了徠卡SL某些方面稍微接近之外,無反至今尚拿不出可以抗衡的機器。只能說在常用範圍,愛好者範圍內,無反相機終有一席之地,可以大聲說話了。不卑不亢,不黑不吹。

2015年8月,A7R2的價格剛剛第一次調整就沒忍住下了手,行貨帶票,價格不菲,也是夠狂熱夠捨得。入手之後,總體上還是很滿意的,在手上一共呆了超過十個月,幾乎和第一台5D3一樣,排在我所有機器持有時間的前兩位。期間變著花樣玩,原廠鏡頭,副廠鏡頭,轉接過福倫達M頭,佳能EF頭,尼康G頭,賓得DA頭,徠卡R頭,蔡司zf.2頭等等,對於折騰愛好者來說,真的是一台很好玩的機器。

後來到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6月,再次中毒645z,心中長草。當時手上是賓得K1系統和索尼A7R2系統,只能出掉其中一套系統才能買得起645z。原本出掉K1系統,留下A7R2系統和645z搭配才更互補,然而一是由於K1系統剛入手才兩個月,頗有不舍,二是賓得系統真的沒索尼系統好出,再加上索尼逆勢漲價,當時二手A7R2的行情比兩個月前還漲了差不多一千塊,於是還是出掉了索尼的系統。

2017年2月份,出掉了手上大部分機器,打算入富士中畫幅,已經預定,卻又後悔,放棄了訂單。在無機可用的情況下,胡亂折騰,不但入了徠卡M-P,還又弄了一台A7R2。其中一個想法,也是想試試M頭在原廠機身和大法上面究竟有何不同,A7R2是否能取代M機。測試的結果表明,M頭在M機身的表現要遠好過轉接A7R2,所以M機身不能動,為了進一步購買第二隻M頭,那就只能動A7R2了,遂出。

亮點:高像素+去低通帶來強悍的解析力,得益於背照式感光元件,低感畫質不俗,高感也同樣很驚喜。對焦點覆蓋廣,有諸多適合追焦的功能,尤其是拍娃的時候,單手低機位盲拍的成功概率遠勝單反相機。五軸防抖強悍,轉接萬能插。

槽點:緩存瓶頸是硬傷,開機尤其是每天第一次開機很慢,手動選擇對焦點比較繁瑣,色彩仍然一般般,廣域追焦雖然強悍,但起始對焦點是機器自動判斷而不是人為指定的,很可能一開始就咬著衣領或劉海不放,讓你無可奈何,因為人臉識別遇到側面或低頭是幫不上忙的。極限大光比寬容度表現還是不及D810的,尤其是高光細節,例如天空層次,更容易斷層。

最後附加說明一點:轉接,永遠是第二選擇的玩法,不能作為主力玩法。轉接佳能雖然可以自動,但各種轉接環用下來,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舒適度始終無法和各自原廠搭配媲美,至於畫質和色彩,無論自動手動頭,都和原廠搭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原廠頭機身鏡頭之間畢竟匹配度高,或者有某種演算法優化。轉接副廠鏡頭比如蔡司、適馬,則沒有這種優化的劣勢,反而色彩方面沒什麼損失。轉接旁軸鏡頭,只能說是能用,但效果打折較多。

關於圖片:這是A7R2轉接蔡司21 2.8 zf.2拍攝,逆光下,較好地展示了A7R2的高畫質。當然,網路小圖看起來打了折扣。

5、RX1R: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心中最佳的相機組合是:5D3+小白兔負責長焦,D810+1424負責廣角,再加個RX1R,堪稱完美。然而自始至終也沒有完成過這樣的搭配,因為一直不太願意花太貴的價錢買一台不能更換鏡頭的相機,更何況,不能容忍全系統最大光圈只有F2。所以不斷有人給我放全幅黑卡的毒,我也沒有為這個衝動買單。

直到後來,這機器的價格比發售之初有了腰斬,有朋友剛好要出一台極品成色的,我就一拍腦袋去收了下來,好歹體驗一回。

到手之後發現,真的和黑卡的「卡」字不沾邊,體積還是挺巨大的。這個時候手上已經有A7R2+55了,RX1R覺得並不比微單那一套小多少。畫質方面,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比A7R2頗有不如,充其量A72水準,至於那顆被渲染過的35 f2鏡頭,也覺得不過如此,再加上操控的體驗比A7R2差很多,對焦還是A7水準,所以在去收機器回家的車上,一邊把玩,一邊已經決定了它接下來的命運。三天後,打包賣掉。後來更新的RX1R2,採用了A7R2那塊底和對焦系統,但我心中已經沒有再起一絲波瀾,因為它的機身布局設計操控並無變化,鏡頭也沒變,加上高昂的價格,想不出購買的理由。

亮點:機身鏡頭做工尚算可以,比A7系列好一些,鏡頭蓋尤其紮實。作為全幅DC的開創者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槽點:對焦比較原始,操控很差,按鍵功能以及自定義方案比較反人類,續航也很弱。

關於圖片:收機器回家的公交車上,盲拍了一張坐在對面的人。

下面說說索尼系統用過的鏡頭:

1、原生卡口鏡頭:

FE55 1.8:E卡口最值得推薦的鏡頭,體積、素質、色彩做到了非常好的均衡,焦外算不上很好但挺有特色,是索尼無反鏡頭第一選擇。

FE28 F2:價格便宜,銳度高,色彩平淡,畸變比較大。

FE16-35 F4:廣角端素質不錯,長焦端弱很多,體積尚可,外變焦略不爽。

FE70-200 F4:色彩表現很舒服,素質上佳,防抖也可以,顏值也不錯。最近對焦距離不是固定的,200端比70端遠一截,所以70端近攝再拉長焦距會發現經常要後退不然無法對焦。

FE35 1.4:銳度和色彩不錯,焦外很舒服,氛圍感好,色散略微重一點,體積略大了一些。

FE28-70:套頭的銳度不錯,鏡頭用料很塑料很輕,色彩一般。

E16-50:畸變略大,色彩一般,體積控制好,銳度不錯,電動變焦比較適合視頻,拍照片的話對焦略慢一點,每次開機會默認回到廣角端。

蔡司Batis25 f2:色彩濃郁,暖色變現尤其突出,對焦迅速,焦外很好,氛圍好,美中不足全開綠色色散略重。

蔡司Batis85 1.8:銳度強悍,對焦比較迅速,色彩不錯,美中不足是F1.8,買的人會惦記沒貴很多的F1.4。

2、轉接別家鏡頭:

蔡司21 2.8zf.2:轉接A7R2之後表現比在D810更優異,解析和色彩都很贊。

蔡司135 F2zf.2 APO:同上,而且有機身防抖後更實用。

徠卡R50 2 E55:色彩濃郁,焦內焦外都很棒,過渡舒服,性價比爆棚,最近對焦距離略遠,搭配Kipon可調節近攝接環後實用性大大增加,強力推薦。

徠卡R180 3.4APO:七種武器之「長生劍」,色彩厚重,解析力強,50米外才是無窮遠,尤其擅長遠攝,最近對焦距離2.5米略遠,加近攝環後還有1.5米,對焦環位置過於靠後,重心不是很協調。

徠卡M50 1.4A:轉接之後比在M機色彩偏青黃,邊緣畫質下降較多,中心解析和氛圍感損失不大。

佳能2470 2.8L二代:轉接後色彩畫質幾乎沒損失,為EF頭轉接大法表現最好者,搭配唯卓二代AF速度不遜於原廠,搭配適馬MC-11效果一般。

佳能70200 2.8Lis二代:轉接後色彩表現平淡,AF表現打折扣較多,防抖有衝突要關掉,總體而言不推薦轉接。

佳能1635 f4Lis:轉接表現類似小白兔,AF總會拉伸一下,邊緣畫質也有一定損失。

佳能85 1.2L二代:用MC-11轉接,畫質表現良好,色彩平淡,AF速度一般。

佳能50 1.8stm:轉接後中規中矩,可用,但轉接環厚度都快接近鏡頭的厚度。

適馬35 1.4art佳能口:不同轉接環表現差異較大,唯卓二代不識別,天工三代時好時壞,適馬MC-11尚可。

適馬50 1.4art佳能口:轉接環識別度比35要好一點。

適馬150-600c佳能口:MC-11轉接,AF比較吃力,基本不具備太大實用價值。

適馬150-600c尼康口:只能手動對焦,拍過一次月亮,畫質銳度沒得說。

尼康14-24 2.8G:類似佳能1635的表現,不建議轉接。

賓得DA*200 2.8:當時K1還沒上市,我用來證明了一下這是一顆地道的全幅頭。轉接畫質表現良好,色彩很慘淡。

賓得DA40 2.8xs:同上,全幅頭,全開輕微暗角,表現尚可。

未完待續:富士、理光、徠卡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機入魔 的精彩文章:

TAG:相機入魔 |

您可能感興趣

當相機對準孩子,我們看到了鏡頭裡的童話時光
透過他們的鏡頭,帶你看見不一樣的香港
最讓人尷尬的穿幫鏡頭,沈夢辰露了啥,網友們都說好心機呀
當我的照相機對準鏡頭下的「她」
《亮劍》我們都看過,可你們知道裡面那有趣的穿幫鏡頭么?好尷尬
我的鏡頭會說話
林心如說說笑笑一遇鏡頭秒黑臉,楊冪的應對可比她老道多了
誰說鳴人不會撩妹,看看這些鏡頭你就明白了
是文藝電影鏡頭下的他們,讓我們著迷啊
透過鏡頭,我們能看到什麼
手動對焦,真的適合你么?先看看你相機和鏡頭,這些忽略了么?
最牛掰的穿幫鏡頭,楊冪說了啥,實力演繹睜著眼睛說瞎話
這麼好用的手機專用鏡頭我只告訴你
讓人吐槽的穿幫鏡頭,導演你出來說說
都說許晴是凍齡女神,看了外媒鏡頭下無PS的照片再說吧!
最不言而喻的穿幫鏡頭,霍建華說了啥,古裝劇里還有安全帶一說
說說我最喜歡的三隻佳能鏡頭
焦波:我是如何用鏡頭講故事的?
小時候父母不讓看這部瓊瑤劇,看到這些撕衣的鏡頭,現在能理解他們的用心了
最讓人尷尬的穿幫鏡頭,劉詩詩露啥了,說好得不接舌吻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