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倘若子建多飲茶」?——曹植的陶耳杯

「倘若子建多飲茶」?——曹植的陶耳杯

中國人對茶的認識,是從食用和藥用開始的。最早利用茶葉「系咀嚼鮮葉,生煮羹飲」,「啜其湯,食其滓」,猶如今人煮菜湯,故有茗菜的說法。《晏子春秋》有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系後人收集晏子遺事寫成的,是說晏嬰在齊國為相時,吃糙米飯,燒三種禽鳥、五種蛋以及茶菜為食。

這種原始的用茶方式,在我國某些地區仍有遺留。現今雲南西雙版納州基諾山當地的基諾族人仍有以茶為菜的習慣,他們外出打獵或勞動時,帶上幾節竹筒飯,餓時在野外生火,採集一些鮮茶葉,揉碎後並所帶乾糧和食鹽置於竹筒中,引山泉水煮之,即可食用。另外,在湖南省的桃源縣,當地農民有將茶汁和果仁、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碾碎後熬湯喝的習慣,名之「擂茶」,亦是以茶為羹的遺風。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食茶之初無定器。作為食器的釜、罐,作為酒器的碗、耳杯等都能被當做茶器來使用。

耳杯又稱杯、具杯、羽觴,基本形制是扁橢圓,弧形壁,淺腹平底,餅形足或高足,口緣兩側各有一個半月形耳或方形耳。這種器物始於春秋戰國,是由橢杯、舟等演變而來,盛行於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唐代以後便很少見到。

三國·魏 陶耳杯 山東東阿曹植墓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此件耳杯為灰色陶質,侈口,淺腹,雙耳,平底,1951年出土于山東東阿曹植墓。

曹植墓位於東阿縣城南19公里處的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始建於魏青龍元年(233年)三月。墓葬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後室三部分組成,墓葬朝向為坐東面西,墓葬全長11.40米,寬4.35米。

墓中所出土的132件文物,大都為比較粗糙的陶器,還有幾件石器和料器,沒有發現什麼貴重物品。這符合其父曹操一貫倡導的「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和其兄曹丕在遺令中規定「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當然,曹植生前的生活是比較困苦、潦倒的,「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死後亦難以厚葬。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但受到了其兄曹丕的防範、排斥和打擊,多次被貶,甚至險些喪命。黃初四年到太和三年(223-229年),曹植被封到河南雍丘(今杞縣)、浚儀(今開封縣)。期間,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曹植認為能夠改變自己狀況了,提出了不少治國之道,要求為國家做點貢獻,卻因曹睿猜忌之心過重而作罷。因此,曹植一直生活在鬱悶之中,對前途感到「悵然絕望」。

太和三年到六年(229-232年),曹植被封為東阿王。關於被封為東阿王的原因,曹植在其《轉封東阿王謝表》中寫道,「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濕少桑,欲轉東阿」。當時的東阿「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比較富裕,因此轉封東阿算是很大的照顧。太和四年(230年)六月,母親卞太后的去世,這對曹植精神刺激甚重。曹植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全賴卞太后的憐惜。在諸多不幸面前,曹植越發消沉。

經過多次遷徙之苦,在東阿期間的曹植已自感日薄西山,加之魚山風水極佳,因此「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可沒想到的是,太和六年(232)二月他又被遷封到河南陳縣,十一月病逝於陳,年僅四十一歲。曹植去世後,被賜謚號「思」,意為追悔前過,世稱陳思王。第二年,其子曹志遵父遺囑歸葬其於東阿魚山。

曹植是一個大才子,其才華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廣為人知。《曹植傳》稱他「年十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銅雀台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其三十一歲時寫就的《洛神賦》,以區區九百字,把一位詩人和洛水女神的愛恨怨愁描繪得如夢如幻、淋漓盡致,以至於千秋傳誦。

如此一個才子,何以在剛過不惑之年就鬱郁病逝?歷代文人無不為之扼腕嘆息,並把曹植之死歸咎為其兄曹丕的嫉才妒能上。其實,客觀評價曹植英年早逝的原因,其自身因素是決定性的。曹植有文才,但當時的時代迫切需要的是幹才,是能夠繼承曹操統一大業、穩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管理人才。而在曹操諸子之中,具備這樣能力的非曹丕莫屬。曹植即使有繼承王位的想法,也根本競爭不過曹丕。何況曹植要想從政,就必須遵守規矩,接受朝廷的約束,但他在這方面恰恰弱智。

曹植的悲哀,不僅在於其政治上的低能,還在於他始終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動不動干政議政,指東畫西,甚至「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如此一來,怎能不觸犯朝廷大忌。

曹植生前已經能夠認識到,自己一遷再遷,越遷離國都越遠,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但是他回歸國都、再進朝廷的理想卻始終沒有破滅。所以,在他決定依魚山為墓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墓向設計為坐東朝西,而不是一般人那樣坐北朝南。他把墓葬面向西方,就是要面向自己的國都,面向魂牽夢繞的洛神之洲。

曹植錯在他的任性而行,但其飲酒不節也實屬不該。早年,他曾以才華博得曹操的喜愛,曹操認為他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甚至有意廢長立幼,欲在政治大業上委以重任。曹植「生乎亂,長乎軍」,也有強烈的建功立業之心。他曾渴望「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更願「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然而這一切,卻因他的「飲酒不節」而付之東流。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植與楊修醉酒後乘車行駛道中,私開司馬門。曹操得知此事後大怒,將負責司馬門的公車令處死。不久後,楊修也被殺。為警告曹植,曹操下令禁止諸侯與外人交結往來。這件事,使得曹植漸趨失寵,政治前途變得渺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關於圍困在襄樊,曹操決定以曹植為南中郎將去營救曹仁。但是,曹植因為醉酒不能受命,讓曹操深感失望。曹操派遣曹植去襄樊營救曹仁本是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曹操希望以文采見稱的曹植獲得軍功,但曹植因為醉酒而辜負了曹操的期望。自此,曹植再也得不到重用。

公元220年,是曹植命運的分水嶺。這一年父親曹操逝世,兄長曹丕繼位。曹植失去了庇護,他由父王的寵兒變為時時處處受到監視的皇帝的政敵,由「不及世事,但美遨遊」的公子成為「頗有憂生之嘆」的罪臣。

在當時崇尚飲酒的世風影響下,曹植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件陶耳杯或許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寫照。他借酒廣交才俊人士,借酒傾訴離愁別恨。酒為他帶來了豪氣和才情,使其創作了許多「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作品。然而,酒也帶給了他諸多麻煩,葬送了他的政治生涯,更使他在後半生過著「名為王侯,實為囚徒」的生活。

酒讓人狂,茶使人靜。倘若子建少飲些酒,多飲些茶,或許會是另一種人生吧?

編輯 | 李秀娜

審核 | 孫麗梅

劉鈞

張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其實喝茶也是一種投資?我來幫你算算!
愛茶和懂茶是兩回事
茶雖同,味道卻不同
泡完茶,悶一下,茶更香!
淮北南山村特製的「端午茶」,你喝過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