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別再嘲笑黃軒的小圓手小肥腳了,膚淺!

別再嘲笑黃軒的小圓手小肥腳了,膚淺!


提到黃軒,除了小俊臉外,你會想到什麼?



是不是第一反應就是肉嘟嘟的小胖蕉手。








接著就是,打死都願不相信的41碼小圓腳。








如果只有這些,那小她就要批評你們太膚淺咯,你們肯定難以想像,這雙小胖手和小胖腳,是有多少才高八鬥風流倜儻。








小她第一次被黃軒撩起少女心,不是他一聲一聲的「月兒好看,月兒是好看」,而是下面這張圖。







揮毫潑墨,滿腹經綸,「

謙謙公子溫潤如玉

」用來

形容黃軒的氣質再恰當不過了。




很多年輕人的夜生活都是燈紅酒綠,而我軒(嘻嘻嘻)則伴著古案青燈,用他的小胖手練習書法。







在這個一切都靠電腦和手機,除了信用卡簽字基本都不會動筆的時代,我軒還擁有這種愛擺弄筆墨紙硯、捨得花精力練習書法的情操,簡直就是珍稀動物。







黃軒曾經說過:

「大概六七年前吧,我每天在家裡發獃。最後我覺得與其發獃不如做點什麼。正好有天路過一個文具店,它在處理筆墨紙硯,20塊一套。我就買一套回去『嘩啦嘩啦』,就坐在家裡每天拿著筆開始抖著寫。」




後來,

黃軒

漸漸發現,寫字能讓自己安靜下來,於是,他越寫越上癮,字越來越好看,練字成了他的一種休息和放鬆,有時連去劇組都要帶上文房四寶呢。




寫到這裡,小她好氣,為什麼小她在家裡發獃的時候永遠只能想到吃東西!




小她之前看過一個視頻,

節目曝光了黃軒的書房。







氣息好古樸的角落啊。



牆上掛著復古氣息的《花樣年華》海報,

年代久遠的木箱上面堆滿了書,

後面的書架是黃軒從二手市場淘回來的一隻小木船,劈成兩半就成了書架, 旁邊依偎著吉他和音響,地上鋪著榻榻米,兩個小矮桌上擺滿了古香古色的煮茶品茶用品。







黃軒的這些傢具都不是仿古的,就是古代的,是他一件一件從古傢具時常淘來的,他說自己內心其實住著一位古人,就是喜歡喝茶、看書,打打太極,寫寫書法這類「古風」的事兒。




而且哦,他還

練過六年的舞蹈,主修古典舞和民間舞。







在喧囂的世界裡,黃軒偏守一方寧靜,

他說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痕迹,是精神的延續,是比物質更能震撼人心的脈搏,所以我懂得他的堅守。




在黃軒身上,我也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做「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娛樂圈中,還有一位小姑娘,也在和黃軒做著一樣的事情,而且很驕傲地把中國傳統文化分享給了外國友人,

她就是徐嬌。







沒錯,人家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現在還在美國上學。





之前參加《偶像來了》的時候,她穿了一件驚艷眾人的「墨鯉抄」古風洛麗塔小洋裝。







小她才發現,她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熱愛者。





她的微博上又各式各樣穿漢服的照片。









不管是日常還是上節目,也都曾穿過。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就是所謂的「華夏」。





漢服作為民族的傳統服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加入到宣言漢服文化的行動當中,而作為公眾矚目的明星,徐嬌對於漢服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更可謂是不竭餘力。




穿著漢服游日本神社。







在美國畢業項目展示會上,穿漢服為外國校友介紹漢服。








小姑娘很厲害,會彈古琴,還在演講課上介紹給同學們認識。







其實很多姑娘都有一個漢服夢,幻想著可以身穿端莊大方、美麗且充滿文化韻味的漢服出現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成人禮、畢業典禮、婚禮…甚至是日常的生活中。





但很多人沒有徐嬌那麼勇敢,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害怕別人從身邊走過覺得自己是個神經病的眼神。




徐嬌卻說:「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意義在於傳承,且需要更多的推廣,能夠穿著漢服旅行我感到自豪。不只漢服,還有好多傳統等待被保護,被傳承」。







勇於接受和嘗試外來文化,也積極的把傳統文化介紹給大眾,這姑娘,真的很棒!





在民族文化傳承的努力中,不僅有黃軒、徐嬌這樣的明星身體力行,其實更多的是一位位樸實的人民,他們用言傳身教的方法,讓民族的燦爛文化一代代生生不息。


小她最近很愛看一檔叫《最美中國,大有可觀》的節目,

「江山如此多嬌,引小她為祖國美景競折腰」,恨不得到節目中的每一個美景去實地遊玩一番。





你們先看一段精彩視頻過過眼癮。






這一期是

全新途觀L

攜手《最美中國》來到了雲南紅河梯田,帶觀眾走進了一個「大有可觀」的最美雲南。




看視頻,小她覺得雲南的紅河梯田超酷有沒有。








在這片梯田上,世世代代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名族——哈尼族,當年哈尼族的祖祖輩輩就是在這片梯田上一邊耕耘,一邊唱山歌,那些歌聲啊,就成了現在的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有一位哈尼族漢子,名字有點特別,叫陳習娘。





小時候,當太陽升起時,祖父就帶她上山放牛,教他唱山歌,太陽落下回家吃晚飯,兄妹幾個就會圍著祖父,坐在火塘邊聽祖父唱酒歌,講故事。




祖父的歌聲,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音樂的種子。





14歲那年,陳習娘開始學習演唱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當時,父親完全不理解他為什麼要學習哈尼音樂,但是,執拗的陳習娘堅持著,一邊干農活一邊學習。




17歲那年,陳習娘到元陽縣拜哈尼族摩批張處呼為師,學習哈尼「摩批」文化,一學就是7年。





作為哈尼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習娘原本有機會走出大山,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家鄉。




我不能因為哪的生活好就去哪,因為我是傳承人,我會一直生活在這裡,還要收更多的徒弟




對保護和傳承哈尼族文化,陳習娘一直牢記著師父的遺訓。




他說:「我是哈尼族的摩批,從小師父就教我要好好地把摩批文化傳下去,不能失傳,所以我就好好地做。只要人家來請,夜半三更敲門都要去,犁田耙地來叫,丟下犁耙要去,天陰下雨來叫,戴上笠帽披上蓑衣也要去。





因為年輕一代哈尼人的相繼離開,讓陳習娘擔心的是,這個誕生在自己家鄉,傳承了上千年的民族藝術,正處於失傳的邊緣,於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人家不學,你還是要回來學這個,要不然我們哈尼族的傳統文化就消失了」





音樂不會老,沉澱一千多年的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現在聽來依然還是那麼悠揚、動聽,像是古老的老人在講述著今天的故事。




讓我們向陳習娘,以及和他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文化傳承者致敬,

在這個無數人向著名與利狂奔的時代里,

是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記錄了歷史,也一直在守護著最原始的美。



文化的傳承綿延不絕,發現美的腳步也在繼續前行,

全新途觀L

擁有強健動感的造型設計、寬闊舒適的空間、全面周全的智能科技、卓越動力與全路況出行能力,能夠陪同車主一起去探尋從未經歷過的未知,

用純凈的眼睛去發現,用虔誠的心靈去感恩,因為,最美中國,大有可觀。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領略最美的雲南紅河梯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她讀 的精彩文章:

他曾是著名央視主持人,不輸周濤撒貝南,如今成為600萬家庭熱捧的孩子王
我喜歡你,比情人還死心塌地
胡歌的奶奶灰,讓我又有染髮的衝動了
楊紫的邱瑩瑩被罵慘,演員演技太好也是錯么?
這些對女孩真正重要的事,卻沒人敢說

TAG: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