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蘆葦:你以為我很藝術 其實我極商業
「互聯網+」早已深入各行各業,在影視這個文化前沿行業也不會例外。曾經在大銀幕電影史留下過輝煌光績電影人,如何在這個小銀幕網路視頻時代站穩立足,重塑經典?剛剛過去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合拍」、「網大」、「IP」這等關鍵熱詞再次熱議。但如何在新的商業主流時代,回歸到電影的本體—故事創作,成為了北京電影學院影視金融班五月課程的新主題。我們榮幸邀請到了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編劇蘆葦先生,以「個人創作理念分享」為主題,與大家交流。
蘆葦-業內無人不曉的電影劇作家
蘆葦先生,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編劇、導演之一,現任西部電影集團編劇,中國影協理事,國家一級編劇。其擔任編劇的傳世佳作有《霸王別姬》,《活著》,《圖雅的婚事》,《紅櫻桃》,《西夏路迢迢》等。知名作品《霸王別姬》《活著》及《圖雅的婚事》,三者分別拿下了一個戛納「金棕櫚大獎」,一個戛納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還有一座柏林金熊。蘆葦先生保持著平均一年一部電影劇本的產量,他一方面與最主流的導演合作,另一方面又似乎與那個圈子保持著距離,被稱為特立獨行的編劇。
導演幫
重視商業類型片
在中國電影界專業領域裡,我可能是最早提出重視類型片的。那時候是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自己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幾部成功的類型片的劇本創作,如《瘋狂的代價》,《最後的瘋狂》這都是當年的票房冠亞軍。在我剛入行的階段,就已經對電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持著一個非常在乎的態度。這不僅是當時的任務,也是個人觀點上的認同,電影如果要堅持做下去,如果沒有商業回報的利潤,是做不下去的。無論是在電影業的哪個崗位,哪個階段,都要掌握商業類型的基本功。
當時在西影廠,吳天明是廠長。廠長說「你們掙錢去,藝術我來搞」,所以當時我們是有任務的,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拍商業類型片。當時的電影市場,並非用票房來衡量,當時的衡量標準單位是賣出的拷貝數。在那個年代,如果你賣出的拷貝數達到100個,那就意味著開始賺錢了。達到200個,意味著很賺錢。達到300,就是名副其實的大賺。《最後的瘋狂》賣到了330個拷貝,《瘋狂的代價》賣了接近300個。我寫過20部劇本,投拍的有12部,11部是掙錢的。至少我覺得自己是個對老闆有交代有良心的編劇,掙多掙少先不說,至少不讓人賠。
導演幫
《霸王別姬》其實非常好萊塢
《霸王別姬》是一部商業與藝術結合的非常好的影片。既獲得了戛納,又獲得了4500萬的票房。當時電影票一張4塊錢,如果換成當今,《霸王別姬》的票房應該是12-15億。但《霸王別姬》在敘事方式上是非常好萊塢的,它只不過在故事內容上是中國化的,帶有中國強烈的個性。但劇作技巧和敘事方法是徹底好萊塢的。當時,陳凱歌找我說劇本的時候,我就問他投資是多少錢,他說光一個尊龍就是200萬美金。我說既然投資這麼大,那就必須得拍情節片。你之前拍的四部都不是情節片,情有可原,因為是小投資。如果你現在拿了這麼多投資,還繼續拍你很任性的導演電影,如果失敗就雙方都不好看。不管情節片也罷,非情節片也好,各有各的規定性與範圍。《霸王別姬》到目前為止,依然是中國電影里情節密度最大的電影之一。情節密度與投資成正比,當你投資大的時候,情節密度最好也大。情節密度是戲劇性內容的構成,跟場次無關。《霸王別姬》寫了87場,拍完剪輯後是85場。有的電影場次很多,高密度的情節片有的時候場次會達到1000多,這完全根據電影內容與類型所決定的。
導演幫
品質才是核心根本
電影劇本的創作方法是有一個基本規律的。各種各樣的理論家,把電影劇作分為三段式,有的人分為四段式。但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劇作結構與交響樂一樣,交響樂的構成基本上也是三幕式。交響樂在18-19世紀才成為一個成熟的音樂類別。無論三段還是四段,這些結構都不是最主要的。結構就好像一個生產零件的車工,這些只是製作的程序。最重要的是品質。雖說結構這是大家常用的工作方法,但不能保證品質好。操作製作程序沒有錯誤,但質量不行的情況也大有所在。就像大部分的電影都是程序無錯,但就是不好看,因為品質不行,缺乏感人的力量。但這也是最難的,因為一切技法都可以教,唯獨感人的力量教不了。
導演幫
一切技法皆可教,
唯獨感人的力量教不了
可以交流的是劇本的寫作方法,唯獨價值觀的取向和打動心靈的力量是不可說。這不可說,是來自天賦點,天生自帶有就有,沒有的話,後天雖說也能培養,但需要長時間打磨和切磋。魯迅說「從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從河流里流出來的都是水」。史詩的技巧,敘事結構,敘事方法,或許可以交流研究探討,史詩的視角沒有辦法交流的。這是個人看問題看事物的價值觀與經驗決定的。《霸王別姬》在我創作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寫個史詩,我只是想非常忠實的把中國戲曲藝人的真實生活寫出來,這是我的出發點。寫《霸王別姬》時,心中暗定的目標是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我要達到它這個水準。有方向,有目標,至少在你下筆行走的時候不會迷失。
中國電影的硬體很厲害,但軟體很成問題。中國電影的質量差,編劇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職業編劇個人素質的好壞,與院校是沒直接關係的,好編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具有獨立精神的。我自己是沒念過書的,初二就下鄉了。工作的時候,提筆就要寫戲。直接面對的就是生產,直接面對的就是畫面。按照教育體系來排,我是做不了編劇的。但現在做的還可以的原因,也是得益於自己在攝製組一直從事第一線的生產,有實戰經驗。雖說我是個編劇,但我的習慣是在現場盯。
導演幫
沒有人是能上天的全能型選手,
要對自己和他人有認知
電影的類型實在是太多了,法國有個戲劇理論家分析總結了戲劇的類型是128種。電影的類型比戲劇是只多不少,因為電影空間更大,可能性更多。全世界第一流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是少之又少,因為題材素材,文字與影像的特點不一樣。《教父》在電影史上是第一流經典,但在文學範疇里,它是二流小說。電影的神奇也就在這裡,可以把一流變二三流,反之亦然。
任何一個編劇,導演,都沒有全知全能型,都是有個人局限的,也都是有個人自己擅長的。有人跑百米是冠軍,但跑馬拉松就是倒數第一。比如我對科幻一無所知,但對正劇,悲劇,傳奇是有所感悟的。於是把自己嚴格的規定在這三個範圍之內,這是我可以動筆的內容類型。各位投資人是要抓項目,抓創作,抓題材,抓生產,用人的時候就要用其長處。導演有個天生錯覺,就總覺得自己是全能型選手,什麼都能幹。這是他們的潛意識裡的人生理想,但不是他們的能力。尤其是中國導演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認識,總想要到更多的投資,錢是多多益善。拍過影史名片《廣島之戀》的法國導演阿倫.雷乃曾說過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他說「我的電影投資最好不要超過75萬美金,因為我的觀眾只有這麼多。我的片子是極其小眾的,如果超過75萬美金,我不能保證我能夠回收資本,會讓老闆遭受損失,這件事情是我不能做的」。但阿倫.雷乃不是個只自己玩小圈子藝術的人,他的作品在世界電影史留名,他創造了新的電影語言,同樣他還保證了資本回收。
電影的寫作方式,有一個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服務於故事本身。不管用什麼辦法創作,只要故事精彩。換句話說,你生產一個商品會有各種方式,但你的目的只有一個,作為投資者來講,你必須要把成本降低,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必須要保本,這是商業里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因為資本是必須要回報的。
你有多少錢,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寫戲要根據投資資金來寫。根據資金的盤子,來做一個片子。知道分寸,什麼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寫了不能拍,等於白寫。從寫劇本的階段,就控制住成本的實現。一個片子的場面有多大,其實在劇本階段就已經完成了。電影作為產業來說,是有投資規模的,打算做什麼樣的投資計劃。有多少錢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在這麼多錢的範圍內,找適合於自己的項目。第三個問題是找人,有沒有擔當這個項目能力的創作者。作為投資者要明白,與你合作的這個人的長處與短處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可以發揮出他的長處,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會暴露出他的短處。這個行業是嚴重依靠於編導的才華與專長的。
導演幫
好劇本判斷標準
首先是價值觀,三觀正確。美國所有商業片的價值觀沒有出過問題,你可以說大片也有各種爛,但挑不出它的價值觀的毛病,這個價值觀是符合他們的民族性與國家的。如果這個項目三觀混亂,對社會沒有責任,就算票房的成功,也會覺得說話沒底氣,臉上無光,腰桿不硬。當價值觀混亂的時候,會導致產品的低俗化,當低俗化形成市場化後,會成為病態的延續。這樣其實對社會是沒有責任心的。這是雙生雙向的,看電影的大部分還是年輕人,三觀建立的還不算完全,低俗化的電影只會讓他們更加三觀混亂。這樣的電影是賺錢了,但對社會是不負責任的,更慘的是既賠了錢,也還對社會不負責。
其次是專業技巧。必須要有內行來做,具備專業水準。日本的導演有非常好的專業技巧訓練傳統,如果要當導演,你必須寫好劇本。這個傳統培養了一批戰後的日本知名導演,像黑澤明,橋本忍。這代導演的敘事結構沒有犯過錯誤,而我們有很多導演的戲的敘事都不忍直視,專業與電影製作的每一環節脫了節。
——————————————
文章轉自北京電影學院金融班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金融班開創於2010年,以促進「影視」與「金融」聯姻為目標。以提升圈子、深入實戰、實質投資為價值。培養精通影視通曉資本市場的、影視項目企業的實操能力的高端複合型人才。
聚集國內外頂尖影視及金融精英授課,師資陣容強大。學員已產出多部電影、電視劇及多支專業的影視產業基金。
推動影視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資源組合,並搭建優秀的影視文化與金融資本平台對接,促進影視文化產業營銷平台的深化。開啟中國影視投資第一圈!影視·金融·科技·藝術·市場完美結合!
辦公室:010-82283243
劉老師(微信):15901463769
網址戳閱讀原文
點擊展開全文


※「細節控」導演陳嘉上歷時兩年拍攝中國版「超級英雄」?
※電影的基本構圖
※編劇一學你就會的懸念設置手法
※《白鹿原》導演劉進:我們曾經或現在都是這片塬上的人
※輕鬆破解電影里的N種敘事結構
TAG:導演幫 |
※《霸王別姬》編劇蘆葦:那時我們愛電影,根本不考慮退路
※端午節包粽子,不用竹葉,也不用蘆葦葉,用「它」包更健康
※蘆葦,大家都熟悉,但蘆根是藥材,你知道嗎?
※他們一直生活在島嶼上被稱「世外桃源」就連交通工具都是蘆葦編製的!
※北方最大的原始濕地,一望無際的蘆葦盪,讓你無法忘懷
※蘆葦題材國畫欣賞
※蘆葦車站偶遇鹿晗 一身休閑嚴實出鏡要開始工作了
※當網紅出演《火力少年王》,蘆葦成為科學家,真香男孩是最大贏家
※蘆葦,裝置藝術界公認的女神 | 草木如詩
※蘆葦就是一首詩
※夢中的蘆葦盪,我是那在水一方的娉婷女子
※蜜汁自信!蘆葦認為快船才是洛杉磯最好的球隊!
※蘆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愛了就不變心的星座
※深秋蘆葦壁紙·你得酷一點,誰都喜歡酷一點的人,他也一樣
※網紅蘆葦盪、粉紅花海接連被糟蹋,拍照的人:景很美但你卻很醜!
※網友上海偶遇鹿晗,認出了卻沒有尖叫?蘆葦姐姐素質很高的!
※人是一顆有思想的蘆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毒性太大自己親爹都看不下去了,快船真成里氏父子得了?心疼蘆葦
※考眼力!你能找到蘆葦叢中的偽裝大師小黃鷺嗎?
※陸壓道人是綠鴨,趙公明生在蘆葦叢,這個小鎮的傳說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