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琴「以曲代功」是否可取?

古琴「以曲代功」是否可取?

常有初學琴者疑惑,為何古琴沒有大量的指法練習曲?古代琴譜沒有,即便是現代的琴學教材僅有簡單數曲,且多為大麴中的一些片段,而少有像鋼琴或小提琴那樣系統且成套的練習曲,如鋼琴的拜厄、哈農、車爾尼等名家的練習曲,古琴則少有,為何?這便涉及到古琴練習中一個「以曲代功」的問題,本文簡述一二。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弄清古琴與這些樂器之間的一些區別。西方的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經過上百年的演變,從初創時自娛自樂的一件玩具,發現至今,已經演變為一種高度完善的樂器,無論是「娛已」還是「娛人」,都較為適宜,其演奏技法也由初創時的簡易,發展為現在的極具難度,學習方法也早以規範,因此大量、科學的練習曲才成為必要,如無大量的練習曲,某些曲子便無法完成,所以只能是「以功代曲」,即通過訓練基本功來完成某些技巧,這樣才能演奏一些高難度的曲子。好比雜技演員,要想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必須通過一定數量的訓練,使其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這樣才能達對演出的要求。

古琴的歷史雖遠比上述樂器的歷史悠久,但其自身的性質及其作用,千百年來,並未發生太多的變化,一直是文人雅士閑瑕時修身養性的一件雅器,而不單是藝人手中的一件樂器,即強調樂器的自娛性,這也就是琴人常常爭議的「娛已不娛人」。古琴的這一傳統便決定了古琴「重意不重技」,強調琴人通過彈琴來抒發自身的情趣,而忽略古琴的技巧性,這也文人音樂的一種特性,如《平沙落雁》的題解:「蓋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嗚,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如同古代的文人畫一樣,多以大寫意為主,即強調「重意不重形」,甚至可以「得意忘形」 如倪贊曾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加之古代琴人又多崇尚「中、正、平、和」之風,所以創作曲子也多為「清、微、淡、遠」之類,少有專為炫技而創作的曲子。《瀟湘水雲》、《廣陵散》等大麴只是少數,古稱之為「武曲」,而歷代留傳下來的古琴曲多為「文曲」, 即「清、微、淡、遠」之類,如《平沙落雁》、《良宵引》之類,甚至一些琴家視一些快曲為「異端」,如嚴天池的《松弦館琴譜》中均為清心淡雅之品,像《瀟湘水雲》、《烏夜啼》等曲均未收入。其實,即使像《瀟湘水雲》、《廣陵散》等大麴,技法上也並非太難,學二三年古琴能操此曲者大有人在。所以古琴對技法的要求並不難,上千年來其演奏技法也並未由多大的發展,因此古琴不需通過大量的練習曲就能完成琴曲的演奏,又何必自找煩惱呢?

孩提時非常喜歡戲曲,每逢村子裡有戲班唱戲,除了下午、晚上看他們的固定的演出之外,上午我也常去看他們的內部排練。發現每次練功的多是在台上演戲的演員:武生在翻跟頭,旦角在吊嗓,而後台的演奏員們則要舒服的多,充其量只是幫練唱的演員們吊吊嗓子,或幾件文場樂器在一起拉一些曲牌,很少有單獨練什麼枯燥的基本功的,即使是初學者,也是在吹拉一些動聽的曲子,當時我便很羨慕後台的演奏員們。其它的戲曲我不太了解,像晉劇、上黨戲的主奏樂器板胡常常只需演奏一個把位的音,不要求換把,所有音全在一個八度內,沒有低、中高之分,所以其技法並不太難,真正難的是如何與演員們去配合,找到共同的「氣口」。其實這也說明一個道理,戲曲伴奏因為簡單,所以僅僅通過演奏曲牌便能掌握其演奏技巧了,這便是戲曲的「以曲代功」。

當然,這些曾經為戲曲伴奏的附屬樂器,現在多以「翻身作了主人」,成了可以獨奏的一件樂器了,像二胡、板胡、京胡等胡類樂器,甚至已成為民樂中的佼佼者。隨著地位的提曲,創作曲也多了起來,技法也豐富不少,演奏的力度、速度、技巧和樂曲表現內容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傳統的「以曲代功」便難以適應了,而「以功代曲」便呼之欲出,大量的練習曲應運而生。但古琴的性質至尚未發生質的變化,現在充其量是花開兩支,一派注重古琴的「藝」,以創新為主,創作新曲,開發技法;一派注重古琴的「道」,以守成為業,挖掘經典,重在繼承,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所以古琴的「以曲代功」並不過時,也並未落後。

其實古琴「以曲代功」並非不練功,而是通過演奏曲子來練習基本功,藉以此來提高自己駕御古琴的能力。細細品來,其實每首古琴曲都包含著一定的技巧練習。如初學者常以《仙翁操》開指,那麼通過此曲初學者便能掌握散音、按音及音準等左右手的一些簡單技法,如左手的綽、注,右手的抹、挑等技法;稍有進步後,便可學習《秋風詞》了,一些新的指法又能得到練習;《良宵引》一曲中又可以體會到古曲的起、承、轉、合;《歸去來辭》可以練習泛音;《關山月》又可以練習過弦及輪指;《普庵咒》可以練習各種撮及撞,如果把每首古琴曲的名子給改為「練習曲某某某號」,其實每一首琴曲都是一首完美的練習曲。

剛開始我和恩師李慶中先生學習古琴時,只簡單地了解了一些左右手的指法後,便以《良宵引》開指,通過這一曲子的學習,我學會了基本的古琴指法。當時還很懷疑自己的能力,剛學古琴就直接彈曲子,自己能彈下來嗎?恩師說:「這曲子並不大吧?我學琴時是以《醉漁唱晚》開指」!幾年來自己也一貫直接通過曲子來練琴,也未彈過什麼練習曲,後也陸續彈過一些大麴,也並未因為沒會彈過練習曲而受到影響彈不下去的。

「以曲代功」是否落後,我想檢驗的標準唯有我們自己及我們手中的樂器,當這一方法還能適應這件樂器時,那麼它便有存在的理由。能用簡單而又快樂的方法便能學會古琴,又何必非去彈那些枯燥的練習曲呢?所以,朋友,請別忘了你學琴的目的:是想通過學琴從中得到快樂,而非讓古琴成為你的負擔!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太古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鬲溪梅令】尺八吹奏
從管平湖先生的菖蒲說起
古人生活樂趣:雅集
一大波宋畫屏保送給你
藝術有害於藝術家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曾不被看好的《猛蟲過江》如今火了,只因三首插曲代入感太強!
小拇指長、短、彎曲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