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恐龍到底有多大?——字幕詳解版來了!

恐龍到底有多大?——字幕詳解版來了!

動畫來自YouTube知名博主Dane Pavitt。恐龍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

附錄:

Shuvuuia 鳥面龍,又名蘇娃蒙古古鳥,是一屬很像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鳥面龍屬於阿瓦拉慈龍科,這是一群小型的虛骨龍類,特徵是其強壯而專門用來挖掘的前臂。模式種是沙漠鳥面龍,屬名在蒙古語意為「鳥」。

Sinosauropteryx 中華龍鳥,意為「中國的有翼蜥蜴」,是目前所發現擁有化石化羽毛痕迹的恐龍中,年代最早而且最原始的,也是遼寧省熱河群第一個發現的恐龍化石。中華龍鳥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它們可能是美頜龍的近親。目前已知最大的標本身長約1米,其中大部分為它們的極長尾巴。

Microraptor 小盜龍 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種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 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在2003年,徐星推測小盜龍可以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

Compsognathus 美頜龍,又稱細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它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早期的歐洲,約1億5000萬年前。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保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

Caudipteryx 尾羽龍又名尾羽鳥,是一屬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約有孔雀大小,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它的學名的意思是「尾巴羽毛」。它們的身上覆蓋著羽毛,整體外觀很像鳥類。 尾羽龍有兩個物種已被命名,分別是模式種的鄒氏尾羽龍及董氏尾羽龍,前者發表於1998年,後者是於2000年發表的。

Microceratus 微角龍,又名小角龍,是種小型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微角龍以二足方式行走,身長可能約0.6米。微角龍與蒙古的鸚鵡嘴龍是最早的角龍類恐龍之一。 模式種為戈壁微角龍,是由Birger Bohlin在1953年所敘述、命名。

Hypsilophodon 棱齒龍意為「高冠狀的牙齒」,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歐洲。棱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也有可能是雜食性。有大量的棱齒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棱齒龍身長約2米。

Ornitholestes 嗜鳥龍意為「搶劫鳥類者」,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勞亞大陸西部,約為現在的北美洲。對於嗜鳥龍的了解幾乎都來自單一個化石,該化石在1900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並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在1903年所敘述、命名。後來發現一個手部化石,被歸類於嗜鳥龍,目前被歸類於長臂獵龍。

Masiakasaurus 惡龍是一屬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馬達加斯加,在2001年被敘述、命名。惡龍的前端牙齒是向前傾,不像其他的獸腳亞目的前端牙齒是垂直角度。這種獨特的齒列顯示惡龍的食性相當特化,可能包括魚及其他小型的獵物。骨骼的其他骨頭顯示惡龍是雙足恐龍,前肢較後肢短很多。恐龍成年個體估計約有2米長。

Psittacosaurus 鸚鵡嘴龍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其中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Velociraptor 伶盜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第二個種為奧氏伶盜龍,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個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頭骨。

Laeallynasaura 雷利諾龍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身長60到90公分,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阿爾比階,化石發現於澳洲恐龍灣。 目前已發現數個雷利諾龍的化石,包含兩個完整的骨骸,兩個破碎的頭顱骨碎片。在1989年,這些化石首次被研究、敘述。

Stegoceras 劍角龍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米。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02年所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 因為劍角龍的化石相當完整,常被當成參考模型來完成厚頭龍類的重建。當劍角龍首次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傷齒龍的近親。

Troodon 傷齒龍又名鋸齒龍,是種相當小、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傷齒龍的化石是在1855年發現,是北美洲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 傷齒龍的屬名Troodon在希臘文意為「具傷害性的牙齒」,指的是它們的鋸齒狀牙齒;其牙齒邊緣的鋸齒非常尖。

Oviraptor 偷蛋龍又名竊蛋龍,是種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米。化石發現於蒙古國與中國大陸,最初是由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所發現,並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在1924年所敘述。

Protoceratops 原角龍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冠飾角龍類。不像晚期的冠飾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身長1.5到2米,體型接近綿羊。

Dromaeosaurus 馳龍又名奔龍,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Stygimoloch 冥河龍,其學名意為「來自於冥河的惡魔」,是種厚頭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末,約6500萬年前。冥河龍發現於西部內陸海道旁的海爾河組與蘭斯組,它們與暴龍、三角龍共同生存在同一地區。 模式種是多刺冥河龍,是在1983年由英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彼得?加爾東與德國古動物學家漢斯?戴爾特?蘇伊士所敘述、命名。

Coelophysis 腔骨龍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Dracorex 龍王龍是厚頭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模式種是霍格沃茨龍王龍,學名意思是「霍格沃茨的龍王」。正模標本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及4節頸椎,即第一節、第三節、第九節及第八節頸椎。這些化石都是從南達科他州的海爾河組發現的,由三個來自美國艾奧瓦州蘇城的業餘古生物學家所發現。

Dryosaurus 橡樹龍又名磔齒龍、槲龍及樹龍,其拉丁語學名意為「橡樹蜥蜴」,因其頰齒形狀類似橡樹而得名。橡樹龍是種生活在晚侏羅紀的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橡樹龍原先屬於鳥腳下目的棱齒龍類,現在被歸類於禽龍類。 化石首次發現於19世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化石。

Deinonychus 恐爪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米,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1億800萬年前。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及「ονυξ/ονυχο?」,因為它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

Scelidosaurus 腿龍又稱肢龍、棱背龍,在希臘文意為「腿蜥蜴」。腿龍是種四足、有較少骨板、草食性的恐龍,身長約4米。它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約1億9960萬年前到1億9,400萬年前。腿龍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美國亞利桑那州。腿龍被稱為最早的完整恐龍。腿龍與其近親已在三個大陸上發現。

Herrerasaurus 艾雷拉龍,又稱黑瑞拉龍、埃雷拉龍、黑瑞龍或赫勒拉龍,是最早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所有已知的標本都是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西北部的三疊紀中期地層,屬於拉丁尼階晚期,約2億3140萬年前。模式種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是在1963年由奧斯瓦爾多?雷格敘述、命名,且是此屬的唯一種。

Ornithomimus 似鳥龍意為「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急速似鳥龍是根據一個腳掌與部份手掌來命名,這些化石發現於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丹佛組;但在加拿大發現了更好的化石,包括發現於埃德蒙頓地區的埃德蒙頓似鳥龍,在省立恐龍公園則發現了一個保存極好的天然狀態標本。

Kentrosaurus 釘狀龍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生存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屬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米,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布者尖刺,而非板甲。

Gigantspinosaurus 巨刺龍意為「有巨大棘刺的蜥蜴」,是種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劍龍類恐龍。 在1985年,歐陽輝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發現一個部份完整的身體骨骼,缺少頭顱骨、後肢、以及尾巴。在1986年,高瑞祺等人將這些化石編入於沱江龍。在1992年,歐陽輝在一個演講的摘要里,將這些標本列為新屬,模式種是四川巨刺龍。

Pachycephalosaurus 厚頭龍又名腫頭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於厚頭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北美洲。化石已在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厚頭龍是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厚頭龍只有一個種,懷俄明厚頭龍。

Dilophosaurus 雙脊龍,又名雙棘龍、雙嵴龍或雙冠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早侏羅紀的錫內穆階,約1億9300萬年前。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冠蜥蜴」,因它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後才被命名為雙脊龍。雙脊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羅紀恐龍之一,但是相關研究相當少。

Gastonia 加斯頓龍是多刺甲龍亞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1億2500萬年前下白堊紀的北美洲。加斯頓龍有著薦骨裝甲及巨大的肩膀尖刺,與它的近親多刺甲龍相似。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展出加斯頓龍與怪嘴龍的骨架模型。

Concavenator 昆卡獵龍又譯駝背龍,是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約1億3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昆卡獵龍是種相當特殊的獸腳類恐龍,臀部前段的兩節特別高,生前可能形成臀部的隆肉,可能具有視覺展示物或調節體溫的功能。昆卡獵龍的前肢尺骨帶有類似羽莖瘤的結構,這代表羽毛可能演化自更原始的獸腳類恐龍。

Utahraptor 猶他盜龍又名猶他龍,意為「猶他州的盜賊」,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生存年代是早白堊紀的晚巴列姆階,約1億2600萬年前。目前只有為一種,奧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

Euoplocephalus 包頭龍又名優頭甲龍,是最大型的甲龍科恐龍之一,體型接近於小型的象。在甲龍下目中,包頭龍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它的尖刺鱗甲、低矮的身體及巨大的尾槌。包頭龍的異名有:Scolosaurus、Anodontosaurus、倍甲龍 。 包頭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裝甲完備的頭部」。

Sauropelta 蜥結龍又名楯甲龍、蜥肋螈,屬名意為「蜥蜴甲盾」,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有一個已命名種,愛氏蜥結龍,但可能有其他種存在。就生理結構上而言,蜥結龍是研究最深入的結節龍科之一;大部分化石發現於Cloverly組地層,約1億15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

Miragaia 米拉加亞龍是種劍龍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米拉加亞龍以它們的長頸部而聞名,頸部具有至少17節頸椎。

Chasmosaurus 開角龍,又名加斯莫龍、隙龍、裂頭龍或裂角龍,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它的學名意思是「空隙蜥蜴」,意指其頭盾的大型洞恐。它們最初被稱為原牛角龍,但之前已由其他動物擁有這個學名。在角龍科中,開角龍是屬於中等體型的恐龍,深長約有5-6米長,體重約3.6公噸重。

Magyarosaurus 馬扎爾龍是種小型蜥腳下目恐龍,出現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早期,約為7200萬到6500萬年前。馬扎爾龍的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該恐龍的成年個體只有六米,為現今已知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之一。模式種是達契亞馬扎爾龍。

Einiosaurus 野牛龍是角龍科下的中型恐龍,屬於角龍亞科,其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約為7,500萬年前。屬名是阿爾岡昆語「野牛」與古希臘文「蜥蜴」的意思,而種小名則是拉丁文及古希臘文「向前彎的角」的意思。』

Camptosaurus 彎龍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屬草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的北美洲與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它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Diabloceratops 惡魔角龍是角龍下目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頭盾上端具有兩根向外彎曲的角,外形類似惡魔的羊角。惡魔角龍是最早期的尖角龍亞科之一,有助於古生物學家了解早期角龍科的演化關係。

Styracosaurus 戟龍,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四或六個長角,兩頰各有一個較小的角,以及一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公分長、15公分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

Cryolophosaurus 冰脊龍又名冰棘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在其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由於它的頭冠像1950年代埃爾維斯?皮禮士利的高聳髮型,所以亦有非正式的昵稱「Elvisaurus」。 在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

Tuojiangosaurus 沱江龍意為「沱江的蜥蜴」,是種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劍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大山鋪鎮的上沙溪廟岩層。沱江龍在生理上類似北美洲的劍龍屬,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國劍龍類。沱江龍身長約7米,臀高2米,體重約4噸,體型比劍龍小。

Ceratosaurus 角鼻龍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尚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被發現。它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它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它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

Edmontonia 埃德蒙頓甲龍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結節龍科,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它是以發現化石的埃德蒙頓組來命名的。它的化石並不是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

Plateosaurus 板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植食性恐龍的一屬。板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與長頭板龍,過去曾經還有其他的種,但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Ankylosaurus 甲龍意為「僵硬的蜥蜴」,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約6650萬到6550萬年前。 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

Baryonyx 重爪龍又名堅爪龍,意為「沉重的爪」,是棘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爾金南部的一個黏土坑、西班牙北部。在英格蘭發現的是一個幼年個體的大部分骨骼,而在西班牙發現的只有部分頭顱骨及一些足跡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鱷龍,也可能與重爪龍是同種動物。

Wuerhosaurus 烏爾禾龍是種存活於早白堊紀中國的劍龍科恐龍,是少數存活到白堊紀早期的劍龍類恐龍。烏爾禾龍身長約6米。與其他劍龍科相比,烏爾禾龍的背部骨板較圓、較平坦。

Gallimimus 似雞龍意為「雞模仿者」,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於蒙古耐梅蓋特地層中被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似雞龍最長可達4-6米及體重440公斤,是最大的似鳥龍科恐龍。似雞龍的化石有很多個體,包括有臀部0.5米高的幼體至2米高的成體。

Neovenator 新獵龍意為「新獵人」,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巴列姆階,約1億2500萬年前。自從化石發現於英國威特島之後,它們成為最著名的歐洲肉食性恐龍之一。新獵龍起初被認為是斑龍的一個新種,目前屬於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科。 新獵龍身長接近7.5米,並擁有修長的體型。

Pachyrhinosaurus 厚鼻龍意為「有厚鼻的蜥蜴」,是鳥臀目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第一個標本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在1950年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並在1950年命名。目前已在亞伯達省與阿拉斯加州發現超過20個部分頭顱骨。這群大量的化石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究,引起大眾對於厚鼻龍的興趣增加。

Carnotaurus 食肉牛龍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屬名在拉丁語的意思是「食肉的牛」,因為它們眼睛上方有一對類似牛的角。

Ichthyovenator 魚獵龍是棘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白堊紀早期的寮國。該屬的唯一種為模式種寮國魚獵龍,ichthys在古希臘文意為「魚」,而venator在拉丁文意為「獵人」。 其正模標本包括:後段背椎、5節薦椎、前2節尾椎、骨盆的坐骨與腸骨、以及肋骨。

Maiasaura 慈母龍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大拿州,約7400萬年前。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Iguanodon 禽龍,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它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

Dacentrurus 銳龍意為「非常銳利的尾巴」,是種大型劍龍科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

Gigantoraptor 巨盜龍是偷蛋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8500萬年前的上白堊紀。它是於2005年在中國內蒙古二連浩特的二連諾爾地層發現。徐星等人發現它與屬於同一科的偷蛋龍有著同一的祖先,但對比之下,巨盜龍更為大型,約有它的近親尾羽龍的35倍。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是已知最大型偷蛋龍下目:葬火龍的3倍身長。

Gorgosaurus 蛇發女怪龍,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發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它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

Melanorosaurus 黑丘龍又名梅蘭龍、美蘭龍,黑丘龍身長12米,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下目黑丘龍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南非。它們擁有巨大身體與健壯的四肢,顯示它們以四足方式移動。四肢骨頭巨大而沉重,類似蜥腳類的四肢骨頭。如同大部分蜥腳類的脊椎骨,黑丘龍的脊椎中空,以減輕重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頭顱骨化石。

Majungasaurus 瑪君龍又譯瑪宗格龍,意為「馬任加蜥蜴」,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瑪君龍一度被認為是種厚頭龍下目恐龍,名為瑪君顱龍/瑪宗格厚頭龍,瑪君顱龍現被視為瑪君龍的次異名。

Ouranosaurus 豪勇龍,又名無畏龍,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0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米,重達2.5噸。在1966年與197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在尼日阿加德茲Gadoufaouna沉積層發現了兩個完整化石,屬於艾爾雷茲組,並在1976年正式敘述、命名。

Stegosaurus 劍龍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個屬。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στ?γο?-與σα?ρο?。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

Olorotitan 扇冠大天鵝龍是鴨嘴龍類賴氏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Kundur地區附近的察尕沿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中或晚期。化石為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是由帕斯卡?迦得弗利茲等人在2003年所敘述。屬名意指「巨大的天鵝」,而種名來自於化石發現地Arhara郡。

Triceratops 三角龍亦稱三觭龍,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一屬,是種食植性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10米,臀部高度為2.5到3米,重達6到12噸。

Deinocheirus 恐手龍是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南部,約7000萬年前,可能屬於似鳥龍下目。最早發現的恐手龍化石是一對巨大的前肢,長達2.4米,有著25厘米長的指爪、一些肋骨及脊椎。於2006年與2009年,在戈壁沙漠發現了近乎完整的化石。

Corythosaurus 盔龍,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700萬到7650萬年前。屬名意為「頭盔蜥蜴」,κορυθω?/korythos在古希臘文意為「頭盔」,而σαυρο?/sauros 意為「蜥蜴」,因為冠龍的頭冠形狀,類似希臘戰士頭盔。

Amargasaurus 阿馬加龍又譯阿瑪加龍,是叉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長及扁的頭顱骨及長頸,與其近親叉龍相似。但是,在它的頸部與背部有一對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為高,這可能是用作支撐皮質帆狀物。

Allosaurus 異特龍又稱異龍或躍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米,最長可達12到13米。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

Parasaurolophus 副櫛龍又名副龍櫛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櫛龍最先被認為與櫛龍是近親。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小號手副櫛龍、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

Therizinosaurus 鐮刀龍意為「鐮刀蜥蜴」,therizo在希臘文意為「切割」或「砍斷」,sauros意為「蜥蜴」。鐮刀龍是種非常大型的鐮刀龍超科恐龍。它們可生長至9.6米長,重量可達3到6噸。到目前為止,鐮刀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鐮刀龍。

Albertosaurus 艾伯塔龍,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

Suchomimus 似鱷龍是種大型棘龍科恐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白堊紀阿普第階晚期的非洲,約為1億21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

Edmontosaurus 埃德蒙頓龍,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特里赫特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體重13.6噸,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它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Saurophaganax 食蜥王龍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專家」,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該地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食蜥王龍是異特龍的一個種,巨異特龍。

Acrocanthosaurus 高棘龍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意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它們的化石主要發現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德州與懷俄明州,在馬里蘭州則發現了可能屬於高棘龍的牙齒。

Lambeosaurus 賴氏龍屬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

Tyrannosaurus 暴龍,是暴龍屬中目前唯一的有效物種,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臀部高度約4米,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只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

Carcharodontosaurus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噬齒龍、噬人鯊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白堊紀的阿爾比階晚期到森諾曼階早期,約1億到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大。

Giganotosaurus 南方巨獸龍又名南巨龍、巨獸龍、巨型南美龍,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9千3百萬至8千9百萬年前上白堊紀土侖階。它是最巨大的陸地肉食性恐龍之一,。較棘龍小型。它的化石是在阿根廷發現的。它的學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γιγα?」、「νοτο?」及「σαυρο?」組合而來。

Shantungosaurus 山東龍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沒有冠飾的鴨嘴龍科恐龍,歸類於櫛龍亞科。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

Spinosaurus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

Cetiosaurus 鯨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至晚期的歐洲英國及非洲摩洛哥,距今約1億8100萬-1億6900萬年前。它們的身長估計約16米長,體重約24.8公噸。它的學名的意思是由古希臘文的「κητο?」與「σαυρο?」而來,是因其發現者理察?奧雲原先認為它是海中的巨大鱷魚。

Diplodocus 梁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所發現。它的屬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於1877年所命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διπλ?ο?」及「δοκ??」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這是因它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

Camarasaurus 圓頂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四足的草食性恐龍。它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類恐龍,但成年體型只有約18米長及體重18公噸。它們生活於晚侏羅紀時期,距今約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一個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的圓頂龍骨盆,曾發現異特龍的齒痕。

Apatosaurus 迷惑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它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米,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它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騙人的蜥蜴」,因為他的尾椎早期一直被誤認為屬於滄龍類。 迷惑龍有著長頸、及鞭狀尾巴。與身體相比,頭部相當小。

Giraffatitan 長頸巨龍意為「長頸鹿泰坦」,是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東非。長頸巨龍最初被視為腕龍屬的一個種,而被稱為布氏腕龍。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關於腕龍的科學研究,其實是來自於長頸巨龍,包含身長與體重的估計值、頭顱骨的特徵。

Alamosaurus 阿拉摩龍又譯阿拉莫龍,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科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它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達45米以上,體重超過105公噸。近年研究根據脊椎骨、四肢骨頭,推測阿拉摩龍的體型甚至超過阿根廷龍、普爾塔龍,是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Dreadnoughtus 無畏巨龍為白堊紀晚期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克魯斯省。模式種是施氏無畏巨龍。

Brachiosaurus 腕龍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及「σαυρο?」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

Sauroposeidon 波塞東龍又名蜥海神龍,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波塞東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白堊紀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已出現數量衰退、體型縮小的跡象,而波塞東龍是北美洲最晚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

Mamenchisaurus 馬門溪龍為蜥臀目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馬門溪龍科。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馬門溪龍的體長可達22到26米,而脖子佔一半長度,馬門溪龍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

Puertasaurus 普爾塔龍為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模式種是瑞氏普爾塔龍是在2005年由古生物學家奧尼拉斯?諾瓦斯所敘述、命名,屬名與種名是分別以發現化石的普爾塔與瑞宜為名,他們在2001年1月共同發現普爾塔龍的化石。普爾塔龍的化石只有數節脊椎。

Argentinosaurus 阿根廷龍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體型最巨大的陸地動物。它們在勞亞古陸侏羅紀的近親滅絕後,才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即距今約1億年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科普 的精彩文章:

勒索病毒(因為門沒關好,讓老王有機可乘)
拿小崔當教材,來看看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討論問題?
在背負了兩條人命後,「拉筋拍打大師」終於被捕了!
五分鐘了解量子計算機

TAG:漫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字經》完整註解版,孩子一看就能懂!語文成績蹭蹭地上去!
新賽季上鑽石很難?不了解版本罷了,若拿到圖四,上王者都不是夢
在steam愉快購買一個挺貴的遊戲後,才發現早已有破解版是什麼體驗?
還好衝去電影院看《小黃人》前有看完這個破解版的「香蕉語言」
PDD時隔一年重登CF,打開倉庫看呆了!粉絲:你玩的破解版?
獨特的鉤針花樣大全,以後鉤毛衣再也不用到處找花樣了(全圖解版)
發條英雄手游破解版有嗎 提供破解版下載地址
設計圈大事件!Adobe以後再也沒有破解版
三級套98K就很肥?看完這些人的物資,網友:破解版哪下載的
五大破解版手游:植物大戰殭屍橫掃千軍 榜首獲得雙倍快樂!
戀愛話術庫APP:破解版免費用!一個妹子願意單獨與你出來,什麼都不重要了
你們的魔域口袋版免費破解版在哪裡玩的?無限裝備隨意用簡直了!
戀愛話術庫破解版:面對多人組合,如何搭訕心儀女生?以怎樣的方式聊天才能得到女生的好感
韓國辮子盤發扎法,簡約有氣質,詳細圖解版
頭上有個養生丹,睡前十分鐘,調節全身氣血,大小病都趕跑~(視頻講解版)
冰雨戀愛話術破解版:再也不想做妹子眼中的挫男,我該如何改變?
元氣騎士:新版本四大天賦解析!攻速突破上限不是破解版專利
破解版的寵物店管理系統,在哪裡可以下載?
更新 iOS 系統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了解版本更新內容?
部落衝突破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