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當端午節來臨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

每當端午節來臨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

每當端午節來臨時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吃起來芳香濃郁,勁道可口,回味悠長。離家幾十年,再未嘗過也沒見過這個傳統佳味。不久前,報載市裡有賣「艾窩窩」的。心想「艾窩窩」很可能就是「艾餑餑」。於是得暇慕名而去,一睹究竟。可是到了一看就泄勁了,所謂的艾窩窩只是徒具「艾」名,和傳統的艾子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形狀、顏色、還是配料,均與家鄉的艾子餑餑風馬牛不相及。外形和口感倒有點類似於袖珍化了的家鄉「皮糖」。售貨員說艾窩窩屬清真食品,源自新疆。是乾隆時期一個叫艾買提的維吾爾人發明的,因此叫艾窩窩。但願此回答不會是牽強附會的招徠之術。

記憶中,艾子餑餑是用黃米面和著艾泥蒸成的。它和元宵、月餅一樣都屬特定的節日食品。每當端午節來臨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

艾子的學名叫艾草或艾蒿,家鄉人習慣稱為「艾子」,分火艾和水艾。前者棵較矮、葉色淺、香味濃;後者棵高壯、葉色深、味較淡。人們多鍾情於火艾。均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菊科。既可食用,也可入葯。外觀極似菊花,喜陽光不怕旱(火艾),葉較厚實,莖單棵直立。按生長條件的不同,可長到80—160公分左右。頗為皮實,房前屋後,村邊地頭,都可見到它的身姿。但屬海鋪上最多也最潔凈。因為村邊的艾子不僅分布稀少,而且雞刨狗尿地不乾凈。所以每年端午節臨近,村裡的姑娘媳婦們,都喜歡選個晴天,挎上籃子,戴上醬篷簍兒,還可領著孩子,三五成群,四六結伴地去海鋪上掐艾子。一路上說說笑笑,唧唧嘎嘎,穿過東沙坨,繞過二灣(wàn)子,不久就會到達劉家鋪,那裡就有不錯的火艾。海濱一帶大都是沙土地,當地人為了防風固沙,栽植了很多柳條行子,行間種花生、香瓜等作物。艾子就生長在柳行邊沿和一些撂荒地里。採集時只取其尖部(四、五個葉以上)的鮮嫩部分,以便於搗艾泥。因為遍地都是艾,采艾者不必爭先恐後。大家邊聊邊掐,揀揀挑挑,慢慢悠悠。很快就掐得筐滿籃平。手快的還去幫助落後的姊妹。直到大家都完成了任務,才掛著愜意的笑容,心滿意足地原路返回。那時農家都沒有食物保鮮設施,掐回來的艾子得趕快處置:先洗凈再水焯。撈出來控干後剁碎並搗成艾泥就可用了。有的嫌搗艾費勁,索性將焯好的艾子攤在碾子上壓上幾下,也不失為是個省力高效的好辦法。還有的從艾泥中擠出艾汁來用,那就更為「精製」了。接著將其搋入和好的黃米面之中。按一般製做粘面的方法做成餑餑坯子,然後再按傳統的例行程序用平屜蒸熟即可。出鍋後的餑餑呈褐中泛綠的顏色,頗為誘人。稍晾一會兒從平屜上取下來,挨個兒擀成薄餅型,再撒上豆面(熟)加點紅糖,捲成捲兒,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孩子們上了飯桌,艾餑餑一沾嘴就不想撂筷。大人們總是及時提醒:「少吃點兒,吃多了要撐壞肚子的」。不說還好,越說孩子們似乎吃得越香,越捨不得放下筷子。

這種食品,家鄉各地、各戶的做法不盡一致,但其主要程序和用料(黃米面、粘高粱面、艾泥、熟豆面、芝麻等)大同小異。唯有艾子絕對不可或缺。缺了就不成艾子餑餑了。每當端午節來臨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

有個成語叫「三年之艾」。意思近似於「未雨綢繆」。典故來自孟子的「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其本義是不能病久了才去尋艾灸治,應事先作準備。這裡說的「三年」之艾,指的是「金艾」。它是藥效最好的艾。因為作為藥用艾,既不能是最新鮮的、也不是放得越久越好,要求恰到好處,大體三年為宜。但還要根據不同的氣候文化條件略加調整。這說明我們祖先對艾草早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利用。所以諺語說:「家有三年艾,先(醫)生不用來」。

食品用艾最好的採摘期是農曆五月(北方)。文天祥詩「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中,就包含這個意思。食品用艾為什麼必需在五月采,早點行不行?不行。因為太早了艾尚未成熟,只有成熟的艾才能釋放出濃郁的芳香;但太晚了也不行,那樣會失去鮮嫩的時機。就像香椿一樣,只能春季採摘,過期就不中用了。

可是話分兩頭,嫩有嫩的優勢;老有老的用處。據現代研究,成熟的艾草含有桉油精、側柏酮、松油醇、芳樟醇等多種香精和藥用成份。我國古代雖不能進行深入的理化研究,但通過無數次反覆的實踐,逐漸掌握了這種香味芬芳的艾草有著祛瘟、鎮痛、驅蚊等諸多功能,於是加以利用。所以鄉親們在五月節過後的歇伏期,就開始割艾子,搓艾繩,備作熏蚊。此時艾子已逐漸進入了後成熟期,艾棵較端午節前也長高了許多。人們揮鐮將整棵(留高茬)割下來搓艾繩。割艾這活兒本來男女皆可,但此時各種植物已進入棵高葉茂期。女人們忌諱荒野,不便積极參与。男人們將艾子割下來背(挑)回家,找個乾淨敞亮的地方,攤開來曬到穰干(半干)後就開始著手搓艾繩。搓好、晒乾、盤成捆兒,貯存起來隨用隨取。艾繩的驅蚊效果很好,不亞於後來市場上出現的盤式蚊香和當今的電蚊香。其濃香的煙氣有驅蚊、祛瘟、消毒之功效。每當端午節來臨總會想起家鄉的艾子餑餑

暑期傍晚,人們喜歡離開悶熱的房間到室外來歇(納)涼。一家人各自搬個草墩子或提個小板凳,圍坐在一起,上風頭點上一根艾繩,防止蚊蟲襲擾。老奶奶搖動著大蒲扇開始給孫兒們說「瞎(xiá)話」(講故事)或者遙望蒼天,指指點點,引導著「找星星」。就便也講講「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其樂融融。待到夜深人靜,溫度逐漸降下來時,孩子們也困了,於是依次向屋內轉移,順便把艾繩也帶回屋。頓時屋內艾煙繚繞,幽香撲鼻,一家人就此開始度過一個自在的夜晚。聞著艾香,進入夢鄉。

傳說艾草還能避邪。古人云:「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家鄉父老五月端午也喜歡將艾枝插在門上,驅除邪氣。老太太們還不忘掐一枝小艾插在頭上,意在祛瘟祈福。這也是有來歷的,陸遊的「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從抗日戰爭開始,連年兵荒馬亂,人心惶惶,百姓們就沒有心氣關注這些事了。他們也逐漸明白起來,門上插的艾枝再多,也避不開、驅不走敵人「清鄉」、「掃蕩」之「邪」——何苦費那個勁呢!

「端午」——「艾俗」——「粽子」都是從歷史中來,而歷史也是遠去的故事。天地悠悠,往事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浩瀚的故事,有的消失了,有的湮滅了,有的則永遠留在記憶里。「故鄉」就是一個永恆的題目,長盛不衰,與時俱進,永世珍藏在一代代人們的心目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客江湖 的精彩文章:

千秋劍氣今何在?無非柳蒿與艾蒿
寧靜的夏天
她那麼完美,那麼有分寸,那麼得體,只是因為不愛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鍋儒家不背
媽媽,這個母親節吃點好的

TAG:刀客江湖 |

您可能感興趣

端午節,總是想起家的味道!
每當月圓時,總會想起你
每當我想起我們看的是同一個月亮,都會感到莫大的安慰
每當大風降溫,總會想起書聖這個手帖
端午,想起母親,想起母親的粽子
多雨的季節,想起你給我撐傘的日子
後來,我總會想起這隻烤鴨
內涵段子:今天怎麼想起來請我吃飯了?
當他漸漸談出我們的視線,我們是否會想起他,想起那些蠍子擺尾
想起我們小時候的冬天,才覺今天孩子的孤單
閨蜜生孩子 婆婆規定一天吃8頓,想起我當初坐月子,心酸!
周冬雨看張一山的眼神?每年刮春風都會想起你
每當大風降溫,就總想起王羲之這個手帖……
每當想起故鄉,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暖流
每年春節電影檔,總會想起那隻喜羊羊
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想起在北川的那些日子
故事:母親臨終迴光返照,讓兒子快去小樹林,三日後兒子才想起來
郭晶晶並不常把金牌拿出來看,因為看到了會想起之前訓練的日子,就還想去跳水
早晨就想起老家的早餐,你老家早餐都吃什麼,來晒晒吧
只給哥嫂帶孩子,養老了想起我們一家子了,找你大兒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