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覽·游離糖消費與口腔疾病負擔真的有關係嗎?
口腔疾病全球負擔
游離糖消費需重視
德國的一項研究強調需進一步討論游離糖在口腔保健和營養政策中的作用。該研究表明,全球口腔疾病負擔總額的26.3%歸因於游離糖消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承擔的經濟負擔最大。研究還指出為避免疾病和支出負擔增加,新興經濟體應儘早在國家公共衛生政策中應對這一挑戰。該研究5月10日在線發表於《牙科研究雜誌》(J Dent Res)。
該研究使用健康計量經濟模型計算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和攝入游離糖[單糖和二糖(MDS)]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支出,使用了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OECD、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世界銀行的幾個資料庫。共對168個國家的相應疾病負擔和31個OECD國家的經濟負擔進行了量化。
結果為,2010年MDS消費與全球牙科疾病導致的410萬失能調整生命年(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一種方法;DALY)的負擔相關[95%不確定性間隔(UI):2.1~740萬DALY],包括MDS相關齲病的270萬DALY和牙周病的140萬DALY。在經濟支出方面,MDS相關牙科疾病與全球財政負擔的1720億美元(95%UI:91~2950億美元)相關,其中OECD國家占最大份額(1510億美元)。總體來說,全球口腔疾病負擔總額的26.3%(95%UI:13.3%~47.5%)歸因於MDS消費。(王兵 編譯)
涉及2和3個牙面的直接修復
後牙充填體存留時間如何?
芬蘭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在日常牙科診療中,涉及2個和3個牙面的後牙多面充填體可以達到近10年的中位存留時間。相較於切牙,磨牙充填挑戰更大。該研究5月18日在線發表於《牙科學雜誌》(J Dent)。
研究人員從芬蘭赫爾辛基市公共牙科服務系統(PDS)的電子病歷檔案中抽取研究數據。共間接隨訪了2002-2015年間的5542個涉及2和3個牙面的後牙複合樹脂和銀汞充填體。採用Kaplan-Meier曲線展示充填體的壽命。根據牙齒類型、大小和充填材料對不同充填體的年度失敗率(AFR)分別進行計算。採用秩和檢驗對存留時間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為,複合樹脂充填體占多數(93%)。上頜、前磨牙以及涉及2面的充填體中位存留時間最長,失敗率最小。所有充填體的中位存留時間為9.9年(95%CI:9.6,10.2),上頜充填體的再干預率(AFR 4.0%)比下頜(AFR 4.7%)更少。涉及2個牙面的複合樹脂充填體比3個牙面的充填體中位存留時間更長:前磨牙分別為12.3與9.6年(P<0.001),磨牙分別為9.2 與6.3年(P<0.001);對於磨牙銀汞合金充填,該差異(8.0與6.3年)並不顯著(P=0.38)。前磨牙中涉及2~3個牙面的修復體中位存留時間比磨牙更長(12.0 與8.7年;P<0.001)。(邵金龍 編譯)
纖維增強複合樹脂固定義齒修復
周圍牙周組織健康狀況如何?
德國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表明,纖維增強複合樹脂固定義齒(FRC FDP)的存留率證實了現有數據,觀察期間沒有觀察到對牙周健康的負面影響。通過記錄磨損等老化現象,發現由於纖維增強複合樹脂固定義齒由纖維支架和貼面複合樹脂組成,所以存在分解的風險。該研究5月12日在線發表於《口腔修復學雜誌》(J Prosthet Dent)。
研究共納入26例患者(16例男性,10例女性),接受預先浸漬的單向纖維增強複合樹脂固定義齒修復。其中18例FRC FDP位於上頜骨,8例位於下頜骨。記錄基線期以及修復完成後12個月、36個月和48個月時的隨訪資料,修復體被歸類為「成功」、「存留」或「失敗」。評估各項牙周參數(探診深度、臨床附著水平、菌斑指數和牙齦出血指數),並根據修訂版美國公共衛生局(USPHS)/ Ryge或世界牙科聯盟(FDI)的標準對質量進行臨床評估。
結果為,4年的功能存留率為73.5%[95%可信區間(CI)為52.9~87.3],17個FRC FDPs仍起作用。其中12例被歸類為「成功」,5例為「存留」。總存留率為53.0%(95%CI:30.4~74.4)。6例FRC FPD完全失敗。在觀察期間,牙周參數沒有變化。回歸分析顯示,探診深度和臨床附著水平不影響FRC FDPs的存留。根據USPHS / Ryge / FDI標準,在4年內只有「磨損」和「表面光澤」顯著增加。(邵金龍 編譯)
即刻種植後軟組織改變
厚齦生物型美學風險或較低
美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項系統綜述及薈萃分析發現,與薄齦生物型即刻種植、延遲修復相比,厚齦生物型即刻種植和即刻臨時修復的面中凹陷程度更輕,齦乳頭高度保存更好。但由於目前已有研究的高異質性以及合格的研究數量有限,對結果的解釋需持謹慎態度。該研究5月18日在線發表於《牙周病學雜誌》(J Periodontol)。
研究人員檢索了考柯蘭和Medline電子資料庫的文獻,並手工檢索截至2016年1月發表的符合要求的相關研究。由4名審閱者獨立評估數據質量及方法學。
結果為,共106篇文章符合納入標準,12項研究適合進行三項薈萃分析。常規種植組面中凹陷程度略小於即刻種植組,但差異不顯著[平均差(MD):-0.064 mm(P= 0.687)]。常規種植體組齦乳頭高度保存優於即刻種植組,但僅遠中齦乳頭有顯著差異[累積齦乳頭高度: MD為-0.396(P=0.010)]; 遠中齦乳頭高度:MD為-0.765(P<0.001); 近中齦乳頭高度:MD為-0.285(P=0.256)]。即刻種植組中,厚齦生物型比薄齦型面中凹陷程度更輕,但差異不顯著[MD:-0.373(P=0.243)]。合并數據顯示厚齦生物型即刻種植後的面中凹陷程度較輕,齦乳頭高度保存更好,差異顯著[面中凹陷:MD為-0.478(P<0.001); 累積齦乳頭高度:MD為-0.287(P<0.001),近中齦乳頭高度: MD為-0.288(P<0.001);遠中齦乳頭高度:MD為-0.310(P<0.001)]。在即刻種植組中,即刻臨時修復的面中凹陷程度[MD:0.253(P=0.384)]比常規修復[MD:-0.519(P= 0.028)]更低,差異不顯著;齦乳頭高度維持則明顯更好。(張翼飛 編譯)
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後鎮痛
聯用可待因效果或有限
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對乙醯氨基酚1000 mg、布洛芬400 mg的用藥方案中加入60 mg可待因,並沒有提升第三磨牙拔除術後的鎮痛效果。該研究5月15日在線發表於《口腔頜面外科學雜誌》(J Oral Maxillofac Surg)。
該研究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受試者為接受了智齒拔除術的患者,且至少有一顆下頜阻生智齒需去骨。受試者被隨機分配至對照組(對乙醯氨基酚1000 mg、布洛芬400 mg)或干預組(對乙醯氨基酚1000 mg、布洛芬400 mg、可待因60 mg)。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靜脈鎮靜,並使用相同的手術條件和技術。使用視覺模擬量表評估術後疼痛情況,術後最初48h每3h記錄一次。在術後3天通過調查問卷評估整體疼痛情況。
結果為,共131名受試者(男性佔36%),對照組67名,干預組64名,兩組基線特徵相似。使用改良的意向性治療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並運用線性混合模型。模型顯示基線期視覺模擬量表評分與隨後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相關,且每隔3 h,視覺模擬評分平均上升0.08。處理效果無顯著統計學差異,表明下頜智齒拔除術後最初48 h內,兩組記錄的疼痛水平無差異。同樣,兩組術後整體疼痛評估也無顯著差異。(張翼飛 編譯)
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第161期02版
轉載請獲本公眾平台許可
「發現口腔人的精彩,滿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