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南渡十將:韓世忠第五嶽飛第二,第一位威震西夏金將無人敢戰
南渡十將,指的是南宋初期十大名將,典出南宋禮部尚書章穎(1141—1218)所著《南渡十將傳》,此典被收入《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編者對章穎的「南渡十將」排名持否定態度。《四庫全書總目· <南渡十將傳>十卷》:「核以《宋史》本傳,此所採摭,未為詳核,且抑世忠於勝、顯忠後,似亦未安。子蓋、宗顏,戰功寥寥,允文亦僥倖不敗。乃與諸人並數,皆未免不倫也。」雖清人對「南渡十將」排名存異,但《南渡十將傳》畢竟是南宋當局者所著,我們尊重原著,將南渡十將排名如下:
第十位:張宗顏(1096—1139),南宋將領。字希賢,延安人。其父張吉為涇原路將領,在解宣威城之圍中戰死後,張宗顏以父蔭補官,為三班借職,累升為涇原路副將。御營軍統制張俊選其為部將。建炎二年(1128),他跟隨張俊平定秀州(治今浙江嘉興)軍校徐明的叛亂,因功升遷御前中軍統制。此後奉命堅守明州,曾擊敗金兵的進犯。紹興元年(1131),張宗顏又從張俊討伐叛將李成,擊潰李成部將馬進,遂被授予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神武右軍統制。偽齊和金聯軍進犯宋軍陣地,他率軍暗渡長江,在敵後出擊,兵敗,但被張俊所掩飾。紹興六年,偽齊進犯淮安(治今江蘇揚州),張宗顏與武將楊沂中合兵在藕塘大破偽齊兵,因功升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紹興八年,張宗顏改知廬州,總帥事。次年死去,終年43歲。
第九位:張子蓋(1112—1162),南宋將領,字德高,張俊從子,鳳翔府成紀人。初從韓世忠討苗傅,累功遷武功郎。紹興六年,從張俊擊猊於藕塘,紹興十一年二月,金兀朮入廬州,攻含山縣,漸攻歷陽。張子蓋從王德馳入和州,會劉錡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大戰於柘皋,敗之。兀朮復攻濠州,子蓋又敗之於周梁橋,除興寧軍承宣使。紹興三十二年春,金人攻海州急,張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之,敵十倍於我,張子蓋不懼,至石湫堰,金人陳萬騎於河東,張子蓋率精銳數千騎擊之,並對部下說:「彼眾我寡,利在速戰。」部將張玘中流矢,張子蓋奮臂大呼,馳入陣,諸將繼之殊死戰,金人大敗,擁溺石湫河死者半,圍遂解。金人復整軍來戰,張子蓋再敗之,獲其車馬、鎧仗萬計。張子從張俊征討藕塘、柘皋,雖多奏功,但未能出諸將右,只有海州一捷可稱雲。
第八位:吳玠(1093—1139),字晉卿, 興國州永興人,南宋名將。史上未列南宋中興四將「仙班」,但後人皆認為吳玠當入。國家高級教師袁騰飛在《百家講壇》上曾說:「中興四將中應該有吳玠,吳玠的武功要高於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當與岳飛屬伯仲之間。」張俊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排名第二,實在是不夠格,因他人品實在不好,讒害岳飛,致岳飛被冤殺,奸臣一個,怎能和忠臣良將的岳飛併入「仙班」?應由吳玠取而代之。而吳玠代之也絕對有資格,他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如此功績,足以成為南宋中興四將。
第七位:虞允文(1110—1174),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完顏亮正擬渡江,遂毅然督戰,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
第六位:張俊(1086-1154),南宋抗金將領,也是宋金議和之臣,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開始主持抗金,後來轉為主和,並成為謀殺岳飛的主犯之一。張俊比岳飛大17歲,比岳飛的資格也老,待遇也比岳飛高,岳飛到最後才是兩鎮節度使,而張俊是三鎮節度使。1141年,張俊也派部將王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飛。次年,他迎合朝廷對金議和的意向,自請解除兵權,授樞密使。而後和秦檜一手製造岳飛父子冤案,成為陷害岳飛的一大敗類,至今還跪在岳飛墓前。張俊好迎合聖意,頗得趙構器重。晚年富可敵國,土地比新加坡多,家裡金銀成垛,為了不讓小偷偷走,銀子都鑄成一千兩一錠,叫「沒奈何」。張俊死後,宋高宗還為其送葬,讓人無語。
第五位: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被譽為「挽強馳射勇冠三軍的萬人敵」,為南宋第一猛將。18歲從軍,挽300斤強弓飛馬射箭,時而舞鐵槊急馳峭壁之間,勇冠三軍。鎮壓方臘起義,偏將王淵贊他:「真萬人敵也。」劉延慶出兵燕山收復被金所掠失地,宋軍被金兵一擊即潰,唯世忠率五十餘騎抵滹沱河,出敵不意,擊敗金兵。1126年,金兵數萬來犯。韓世忠手下僅千人,他單人獨騎突入敵營,斬其酋長,金兵大潰。1127年,韓世忠以8000兵大戰10萬金兵,大敗金兀朮,名標史冊。此後,金軍棄盟約南犯,韓世忠大敗金兵於淮陽,晉級太保,封英國公,駐楚州十餘年,兵僅三萬,金人不敢犯。
第四位:魏勝(1120—1164)。在《皇宋中興四將傳》中位列第四,字彥威,宿遷(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擅使大刀,人稱「大刀魏勝」。曾多次參與抗擊金軍,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出兵南侵的時候,他率軍三百,收復海州。隆興元年(1163年),他一度被賈和仲誣陷,後來魏勝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國大將徒單克寧入侵時,魏勝力戰而死。宋朝追贈其保寧軍節度使,謚「忠壯」。
第三位:李顯忠(1108—1177),在《皇宋中興四將傳》中位列第二,南宋抗金名將,本名世輔,南歸宋廷後賜名顯忠。綏德軍青澗(今陝西清澗)人。李顯忠膽略過人,擅使雙刀,武藝超群。金兵殺害他全家老幼後,李顯忠帶26人奔走西夏,生擒久為西夏之患的金將「青面夜叉」而歸,夏主派出20萬騎兵,以文臣王樞、武將嘭訛為陝西招撫使,李顯忠為延安招撫使,出兵攻金。後因李顯忠心向宋朝,夏主派鐵鷂子軍進攻李顯忠軍。李顯忠率所部拒之,手舞雙刀馳入敵陣,英勇奮戰,夏兵大潰,被李顯忠部殺死、踐踏的夏兵約有一萬餘人。李顯忠獲夏人戰馬約400匹,而後出榜招兵,十幾日內招募萬餘人,然後投奔四川宋軍,沿途發展到四萬人馬。宋四川宣撫使吳玠給以獎賞,封指揮使、承宣使。李顯忠至臨安,受到高宗趙構接見,趙構賜名顯忠,並賜田鎮江,以崔皋等人充任其將佐。後率軍戰金兵,英勇善戰,戰功卓著。曾因「隆興北伐」失敗被貶官,最後病死。李顯忠死後顯靈,明英宗北狩時,夜夢一金甲神護幃。帝問之,回答說:「臣宋將李顯忠也,現居保安。」於是英宗追封顯忠順惠王爵,命保安、安定、安塞每年進行供奉祭祀。
第二位: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神力蓋世,十三四歲能挽弓三百斤,腰弩八石,且能將箭鍥入鐵中,少有「一縣無敵」之譽,抗金十餘年,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1140年,他揮師北伐,收復失地,大破朱仙鎮。因宋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將其調回,兵權被奪。宋金議和時,岳飛遭到誣陷被捕入獄。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可惜,天日並非昭昭,岳飛最終還是被趙構冤殺了。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
第一位: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擅使大刀,武藝出眾,箭法奇准。劉錡身材高大,英俊魁偉,聲如洪鐘。《宋史》載:「牙門水斛滿,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隨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劉錡威震西夏,同西夏的作戰中多次獲勝,西夏人都畏懼他,西夏小孩啼哭,其母就以「劉都護(劉錡)來!」來恐嚇。在抗金戰爭中,劉錡屢立戰功,建炎四年(1130),兀朮入陝,集大軍進逼宋營。劉錡身先士卒,率軍激戰竟日,兀朮被圍,金大將韓常身負重傷。但後因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怯戰退逃,造成宋軍潰敗。後劉錡馳援渭州未果,被貶知綿州。紹興三年(1133),劉錡復職。九年(1139)宋金議和成功,宋向金稱臣納貢,金向宋歸還黃河以南及陝西諸地。劉錡調任東京副留守,節制軍馬,北上赴任時。聞金人背盟渡河,佔領開封,劉錡遂率軍民據順昌城與金軍決一死戰,大敗金軍。此後幾年間,劉錡持續與金軍激戰,金將甚是畏懼。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又調六十萬大軍南犯,出發前分配作戰任務,攻打宋軍各將領的任務都一一落實,只有攻打劉錡一部任務,全軍無一人敢於應聲接受。完顏亮氣得咬牙切齒,決定親帶大軍與劉錡決戰。因多年抗金,劉錡重病還朝,紹興三十二年(1162),嘔血數升而死。


※世界四大絕殺兵器:印度斷喉,日本撕肉,中國堪比血滴子瞬間斬首
※冷兵器中的奪命閻王:一種倭寇難逃一種七天必死一種直接拍成肉餅
※世界殘酷行刑兵器:一種像扎蛤蟆一種撓出白骨,一種把人變成刺蝟
※史上功高第一將:韓信難比,功高蓋主權傾天下,朝臣尊敬皇帝不疑
※世界三大古怪兵器:歐洲一擊斃命,印度閃電割首,中國鉤住就沒命
TAG:慧子月朦朦 |
※將軍大戰西夏七十場,未嘗一敗,家族世代鎮守西北邊塞,威懾四夷
※北宋對外最輝煌一戰:大破西夏三十萬大軍,卻鮮為人知
※第四天游西夏王陵後前往中衛
※定川寨之戰,大宋和西夏的第三戰,又是一次全軍覆沒的戰鬥
※西夏三大頂梁將:兩位看見狄青法寶膽怯落馬,一位被狄青斬為兩段
※北宋名將和岳飛齊名,韓琦范仲淹稱他為奇才,大勝西夏二十五次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西夏軍隊聲東擊西的戰術,2萬宋朝軍隊為何第二次慘敗?
※北宋,西夏,遼,超級版三國演義中的各國第一名將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敗西夏平兩廣戰功赫赫,為何死得比岳飛還要冤?
※北宋和西夏長達八十年的橫山之爭
※宋朝這個官員不一般,血戰九日,最終擊退西夏幾十萬大軍
※三川口之戰:西夏軍隊的初顯鋒芒
※趙宋第一宋哲宗暴揍西夏;靖康之恥,徽欽二傻不戰而降
※西夏,抗衡宋朝的最隱秘王國第二回
※王朝覆滅十六-蒙古彎刀西夏
※第二次對西夏戰敗的總共有三人,徐僖、種諤以及沈括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六十五歲還在征戰,死在征伐西夏的路上
※第二次攻西夏戰爭敗事之人總共三人,其中有《夢溪筆談》作者沈括
※宋朝這個官員不一般,血戰九日,最終擊退西夏幾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