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16歲開始革命,37歲當了省委書記,62歲就成為副總理

此人16歲開始革命,37歲當了省委書記,62歲就成為副總理

說起王任重大家都知道,他是革命資歷比較淺的人,既不屬於老革命家,也沒有顯赫的戰功。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深受國家高級領導人欣賞。此人屬於高級官員先後曾擔任過省委書記,中央書記,副總理,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這在裡面擔任時間最長的就屬副國級長達13年。

為什麼王任重有如此強大的背景?王任重出生在河北景縣,從小家中貧苦的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堅持完成自己的學業,師範畢業後他開始教小學,十六歲的他在1933年加入共產黨,之後還擔任黨支部,區委,縣委。1937年,王任重帶著父母對新生活的寄託終於來到延安找到毛主席和共產黨,在黨校開始他的革命生涯。第二年學習結束就擔任冀南地委書記,他才華出眾,每次報告不用修改就能發表,之後就被調去做區宣傳部長。

王任重的孩子對出生如此平凡的父親卻能受黨中央領導人的器重而感到疑惑,但是父親的回答卻是「可能是因為與主席的經歷相像的關係吧」。別看王任重年紀輕輕,他身上革命黨員優秀的品質深受眾人喜歡。

1942年,抗日進入最艱難的環節,上層領導實行幹部下放來調整這一階段,而王任重也在內,由區宣傳部部長下到地委書記,面對職務的降低王任重沒有絲毫怨言。建國後,中共八大召開時,代表們提議將身為湖北省委書記的王任重記入中央委員候選人中,王任重知道此事後極力反對,謙虛的他舉薦其他同志,但是他對工作的態度很端正。

新中國成立前夕,王任重照中央指示,將冀南地區的幾千名政黨成員在幾日組建並且隨軍向南,到達湖北後迅速佔領湖北大部分地區,加上湖北地區工作者都「接地氣」。王任重與李先念公正處事,對內對外平等對待每一位黨員。因此湖北留下了「四海皆兄弟」的傳統,使得湖北地區一派和諧。

王任重年紀輕輕就成了省委書記,並被主席欣賞靠的是真本事。1954年,王任重用「餃子宴」招待來湖北視察工作的毛主席,劉副主席和周總理。雖然領導人沒有吃好但是他們吃的開心。此後每次主席去湖北都是王任重招待,主席吃的飯也是「很可憐」,有人說王任重對主席也是「鐵公雞」,但主席就是喜歡他,不僅主席其他高級領導人也喜歡他。

主席逝世後,62歲的王任重被調去北京任職副總理,主管農業。第二年成為中央書記兼宣傳部部長,83年被選中六屆人大副委員長。經濟初步發展,物價上漲給王任重家庭帶來了很大影響,入不敷出使生活很艱難,彭真委員長了接情況後,提議給王任重生活補助,但還是被王任重拒絕了。

王任重成為政協主席是在1988年,為準備七屆五次會議的新建長江三峽工程提案,王任重勞累過度,因病去世。王任重的喪事一切從簡,連外地的親人都沒有通知,弟弟聽聞趕來見上哥哥最後一面。身為副國級幹部的王任重一個弟弟一個在普通職務任職,一個在老家種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毛主席親點的志願軍總司令,因病不能應戰,彭德懷是他的替補
蘇加諾給毛主席看了手相,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主席送他一朵玫瑰
毛岸英朝鮮戰爭犧牲,毛主席瞞著兒媳,三年後勸她改嫁
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靈甫只服他,一句話氣得蔣介石砸碎收音機

TAG:麻辣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他12歲當木工18歲幹革命26歲見到毛主席45歲當副總理 子女今何在
此人13歲鬧革命33歲成將軍,58歲仍提槍上陣,毛主席評價他四個字
他18歲鬧革命,40歲成為開國上將,49歲卻帶著10萬大軍「消失」了
她14歲參加革命,18歲嫁給國家主席,活到100歲
他17歲參加革命,46歲成開國上將,死後8年被開除黨籍
他16歲娶妻,20歲革命,39歲當師長,49歲戰死沙場,夫人絕食而亡
此人15歲鬧革命,37歲任少將,59歲升空軍司令,官至正國級
她是周總理救命恩人,19歲加入革命,一生結過4次婚,活到2017年
19歲革命,22歲丈夫犧牲,她生子45天被處死,死時僅23歲
她19歲投身革命,經歷4次婚姻,曾被當成漢奸關押多年,活了110歲
他6歲習武,19歲參加革命,10招撂倒許世友,官至副主席
歷史上的今天——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取得了勝利。
她16歲參加革命,21歲嫁給國家主席,32歲被叛徒出賣犧牲
她6歲成為童養媳,16歲結婚,18歲革命,後成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他3歲父親病逝,17歲參加革命,立下赫赫功勛,1955年被授上將銜
48歲上學,2子1媳獻身革命,78歲病逝,不知兒子犧牲12年
15歲參加革命,18歲嫁給開國元帥,臨終前留下6個字
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
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
十月的預言與危機 — 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