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物】端午安康

【說物】端午安康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覽》卷31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

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只有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 端陽前作。

——宋 蘇軾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這一天,人們除了浸糯米、洗箬葉、包粽子外,也會如火如荼地開展拜龍神、賽龍舟等傳統禮儀活動。

這些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們盛行不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直有著不少的傳說,而其中最有影響的說法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痛創,悲憤交加之下,毅然投江,以身殉國。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憑弔,並將竹筒貯米投入汨羅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後來史料記載屈原曾託夢於人,說人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於是,人們怕米團為蛟龍所食,便以箬葉包飯,外纏絲線,世代相傳下逐漸發展為端午節的粽子。

千百年來,人們愛而惜之,便在民俗文化領域裡將端午節的習俗與紀念屈原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

吃粽子,便是端午節的一大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應該稱得上是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傳統食品了。粽子的種類繁多,口味迥異。

北方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南方則有叉燒、蛋黃、鮮肉、什錦、火腿、板栗等多種餡料。粽子既是消暑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佳品,一度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相傳沿江百姓因不舍屈原投江而去,紛紛划船追趕,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源。人們亦可藉機驅散江中之魚,為免其糟蹋屈原亡魂。

端午飲雄黃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因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在端午那天給他們的額頭、耳鼻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祛病除疫,蚊蟲不叮。

掛艾葉、菖蒲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也有人將艾葉懸於堂中,或剪為虎形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端午節佩戴香包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製的,顏色鮮艷,製作精良,成為端午節民俗文化下的標誌產物。

來源 | 書畫文化 編輯 | 藝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見 的精彩文章:

8年閉門不出受盡白眼,小銅匠逆襲成大師,「贗品」被專家誤鑒成古董
【說物】暗香浮動
傢具里的中國
是什麼讓今人失去敬畏?——也談匠人精神
她在600多歲的小山村裡,造木造夢造房子

TAG:藝見 |

您可能感興趣

【說物】敬畏的奢華
【說物】清明·風物
【說物】氣質如蘭
說物 小器
【說物】老工具
【說物】庭院深深
【說物】迷你花園
【說物】五月槐花香
【說物】四季,風語
【說物】要臉的花器
說物 中國漆器之美
說說物聯網那些事兒
說物 斗笠下
【說物】小年,不小
【說物】LOFT的腔調
代購總說物流貴?深扒國際物流背後的貓膩!
誰說物理治療師就是掰大腿的?詳細的清單讓你看看國外的物理治療診所!
和田,大地之乳。說物
說物 花樹有約
為什麼說物理學仍隱藏在希格斯玻色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