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做減法
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有個宋國人,養了一群猴子。猴子們特別聰明,可以幫他干一些活兒。但遇上饑荒年了,沒那麼多東西給猴子吃,養猴子的人就對猴子們說:「現在鬧饑荒,只有榛子給你們吃,每天七顆,早晨四粒,晚上三粒,這樣就可以度過饑饉年了。」
於是,他來給猴子們分配食物,但猴子們躁動不安,表示抗拒。這個人就想:這樣交代不了,但也沒更多的東西給它們吃啊!他特別聰明,想了一個辦法說:「這樣吧,早晨四粒晚上三粒滿足不了你們,那就早上三粒、晚上四粒。」他這樣去分,猴子們就都滿意了。
這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由來。
從這個寓言當中,我們能體會到:眾生都是喜歡加法的,今天有了還不夠,明天還希望再增加,一天比一天增加。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們都是希望減少的。東西越少越好,煩惱越少越好……
我們剛出家的時候,老法師就教導我們說:「修行人,就是要學減法,天天要減少習氣毛病。」
所以說到修行,說難也不難,無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習氣毛病,學會不被物所轉、不被境所惑。為此,我們比較鈍根一點的最好立個目標,今年一年要改掉幾點毛病,這一個月要試著對治哪些習氣。
點擊展開全文


※給人生多找幾個快樂的支點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獲2017年第一批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證
※修行,發心最重要
※被人誹謗、中傷、詆毀,竟都是福
TAG:南普陀寺 |
※學書法要學會做減法
※學會為生活做減法
※慢慢學會做減法
※在你有限生命里,學會做減法
※學會給工作做減法
※留學準備如何做「加減法」
※設計學習是一門減法的學習
※喬布斯的簡潔哲學:不是做減法,而是做除法
※定期扔東西,生活要學會做減法
※如果能力不夠做加法,先學做減法吧!
※愛你是加法,不愛是減法
※減負不是簡單做減法
※生活做減法,幸福做乘法
※為生活做減法
※做減法的谷歌
※如果減法是一種魔法
※人到中年,要學會做減法
※人,需要常做減法
※學會做人生減法,讓幸福感暴增
※結婚後,請學會給愛情「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