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牡丹亭》全書概況

《牡丹亭》全書概況

點擊這裡查看「慈懷共讀」5、6月共讀書目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因此經常得罪人。早年參加進士考試,因拒絕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招攬而落選。直到三十三歲時才中進士。中進士後,拒絕當時執掌朝政的張四維、申時行的拉攏行賄而遭排擠。明萬曆年間曾任給事中,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慾,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覆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戲曲。他是中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史贊曰:「為官不濟,為文不朽。」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殘)、《玉茗堂文集》。




湯顯祖晚年潛心佛學,自稱「偏州浪士,盛世遺民」,說「天下事耳之而已,順之而已」,後又自號「繭翁」。湯顯祖也是世界偉人之一,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將他和莎士比亞並稱為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明星。






內容介紹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它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並稱為「臨川四夢」。




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



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逶迤而來。






角色介紹




《牡丹亭》表現出來的進步的光輝的思想,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上。



1

杜麗娘




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細緻地描寫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長過程。杜麗娘生於名門宦族之家,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經安於父親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穩重,矜持,溫順,這突出表現在「閨塾」一場。但是,由於生活上的束縛、單調,也造成了她情緒上的苦悶,引起了她對現狀的不滿和懷疑。《詩經》中的愛情詩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她埋怨父親在婚姻問題上太講究門第,以致耽誤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風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強烈感情。終於,她在夢中接受了柳夢梅的愛情。




夢中獲得的愛情,更加深了她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夢境變成現實,「尋夢」正是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的發展。在現實里,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地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幻夢中的美景,現實里難尋。正因夢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麗娘犧牲了。但是作者並沒有以杜麗娘的死來結束他的劇本,他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又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杜麗娘在陰間向判官詢問她夢中的情人姓柳還是姓梅,她的遊魂還和柳夢梅相會,繼續著以前夢中的美滿生活。這時,杜麗娘已經完全擺脫了滿足一遊魂來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夢梅掘她的墳墓,讓她復生。為情人而死去,也為情人而再生;為理想而犧牲,也為理想而復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到底和柳夢梅成就了婚姻。




但是杜麗娘並沒有能完全擺脫封建倫理觀念的影響。回生以後還是想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最後完成他和柳夢梅的婚姻。她要柳夢梅去探望杜寶,就含有以期取得父親同意的意思。她鼓勵丈夫獲取功名富貴,也含有促使父親承認他們婚姻的心思。但這些都不足以損害她的整個性格。杜麗娘形象有著相當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願望有著廣大的代表性。湯顯祖的詩集中就提到婁江女子俞二娘讀了《牡丹亭》斷腸而死;傳說杭州女伶商小玲也因愛情上受壓抑,演出《牡丹亭》傷心而死。因此,杜麗娘的形象幾百年一直活在人們心裡,並不是偶然的。



2

柳夢梅




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他一看到杜麗娘的畫像和題詩,就被吸引住了。他為她敢於冒開棺處死的危險;在烽火連天、刀兵遍地的日子裡,不畏艱險到淮陽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狀元還被吊打的情況下,第一個念頭就是叫人趕緊送信給杜麗娘,讓她高興。這些描寫也是生動的、同時他不畏強暴、剛強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於在金鑾殿上揭露和嘲笑權高勢重的岳父。他始終相信自己和杜麗娘的行為是正確的,理直氣壯,義正詞嚴。這種性格與杜麗娘交相輝映,使他們的愛情發出了更大的光彩。





3

春香




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鬧學的主角是她,而後台則是杜麗娘。儘管杜麗娘還是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格言去教訓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嘗不想與丫環一塊去玩耍呢?發現後花園的是春香,而在後花園中演出一幕男歡女愛、驚神泣鬼的夢中喜劇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導引與陪襯,使得杜麗娘更為儀態萬方、內涵豐富。這一對少女珠連壁合般的聯袂登場,與後來舞台本中花神聖母般的形象交相輝映,將女性美的群體陣容渲染得靚麗如畫。



4

杜寶




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還故作鎮定,以致斷送了女兒的生命。他認為女兒私招柳夢梅玷辱了他的門第,女兒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敗壞了杜氏家風。這些地方都表現了他的冷酷面目。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會「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現,他勤政愛民,公而忘私,為國忘家。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禮教。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斷送了女兒的青春和幸福。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體系的不合理。



5

陳最良




作者筆下的陳最良是一個十足的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閨塾」出描寫這個人物的道學氣最傳神。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的很多弱點,結合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實際情況來看,陳最良這個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對這個形象的批判,也正好體現了作者反封建禮教的民主精神。陳最良形象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文學作品中塑造同類型的知識分子,也有影響。




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鬟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曠世奇緣,於是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昨日話題




讀完《金鎖記》語錄,你最喜歡或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為什麼?



慈懷共讀每日話題





書友@我行我素


三十多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曹七巧的生命早是一個徒具形式的空殼。她空缺的幸福是用金錢無法填補的,所以她容不得別人幸福。她不僅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她的愛情,兒女,甚至是兒女的一生。





書友@陽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己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_張愛玲《金鎖記》。可嘆,可悲,現實生活中,七巧的原形,另有人在,但願世間,再無曹七巧,但願,三十年後的「金鎖記「是虛構的,不是現實的!





書友@青山常在


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金鎖記》。回首曹七巧這三十餘年的風風雨雨,她可憐也罷,可悲也罷,可憎,可恨,由她一手造成的悲劇,害人,害己,凄涼無比。人心如月,滿時欲虧,永無止境的盲目追求,或金錢,或地位,唯恐象月亮一樣,圓過必有缺憾的時候。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者常樂。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回首,人人都有苦辣酸甜,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很正常,很實現,很讓人深有感觸,不知不覺回憶起那清澈明朗的月光。



今日話題




以上句子里,你最有感悟的哪一段?



慈懷共讀每日話題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那就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

慈懷薦書

」吧!










▼點擊圖片,了解慈懷共讀2017年4月共讀書目!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只賣

知識

美好

的慈懷小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全《水滸傳》108位梁山好漢圖譜及簡介(收藏版)
有趣的中國人起名史,叫什麼真的很重要
儒雅的男人是一條清澈雋永的溪流
《牡丹亭》經典語錄
勝過恥辱的愛:一個真實的故事!

TAG:慈懷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紅樓夢》中的《西廂記》、《牡丹亭》和《長生殿》
以「情」為本:《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一脈相承
《西廂記》和《牡丹亭》對林黛玉有什麼影響?
北方崑曲劇院帶來老戲《牡丹亭》
《牡丹亭》:一部「致命」之書
李小龍:《牡丹亭》
《牡丹亭》中不輸詩詞的經典句子
越劇經典《牡丹亭》在波蘭巡演
《紅樓夢》里西廂記和牡丹亭對林黛玉有怎樣的影響?
萌版古風 牡丹亭
中建青年志願者湯翁故里服務《尋夢牡丹亭》試演
對《牡丹亭》文本的傳播學思考
《牡丹亭》中的經典句子,絲毫不輸唐詩宋詞!
紀念崑曲「傳字輩」藝術家朱傳茗,「朱門昆旦」專場《牡丹亭》亮相中國大戲院
夢回牡丹亭
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牡丹亭》
駁對於青春版《牡丹亭》的不認可
白先勇:崑曲《牡丹亭》喚醒青年學子民族文化意識
中國元素——《牡丹亭》連環畫鑒賞,美不勝收!
聊聊《牡丹亭》里的佛禪思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