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懸符點額、五彩結縷:閑談端午節中的道教習俗

懸符點額、五彩結縷:閑談端午節中的道教習俗

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香囊中的中藥材也具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

口述/伍虎勇 整理/解人頤

(資料圖)

在傳統的眾多節日中,端午節是與道教關係最為密切的節日之一,除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吃粽子,賽龍舟之外,其實還有許多與道教相關習俗以及趨吉避凶的好方法,今天頤叔就和無錫道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伍虎勇道長一起來和大家聊聊端午節中的道教習俗。

天師騎艾虎(圖源:解人頤)

在一些端午的版畫上,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在天師騎虎的畫像邊上有這麼四句詩「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毒入地府。」,這四句詩稱之為《端午天師滅毒文》。全文共有八句,餘下的四句是「菖蒲是爲劍,荊棘邪氣捕。雄黃書王字,解除瘟疫苦。」,在這短短的四十個字中,基本包括了傳統中端午的一些道教民俗。

貼符懸像

農曆五月此時天氣開始溽熱,古時人們普遍認為「陰惡從五而生」,所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古人認為陽氣此時到了極盛,就會物極必反,陰氣開始萌動產生,所以相傳五月五日五毒並出,各類毒蟲活動也頻繁變多,百事多有禁忌。

鍾馗圖與鍾馗符(圖源:解人頤)

而傳統上,各地的道教宮觀在端午節前後都會印製辟毒驅邪的版畫來贈送給信眾與附近的居民,可以將之貼於門上或廳堂之中,當然更為講究的則是懸掛「門頭符」。所謂的「門頭符」即是宮觀或散居道士在端午節前後用硃砂書於黃布之上,贈送信眾用於辟邪迎祥符文,古時,每到端午家家門戶皆是黃布飄飄。

驅邪版畫之中,最普遍的即為天師驅五毒之圖,端午有五毒,舊俗皆貼張天師像,意謂請天師鎮邪,驅逐病害,除了張天師之外,人們亦有懸掛鍾馗圖辟邪的習俗。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吳郡歲華紀麗》記載相似,「今吳中五月朔日,俗例堂中懸鐘馗畫像一月,以祛邪魅。或有懸關帝像及雷部神將畫軸者。蓋五月為毒月,俗咸以神像鎮宅也。」

五毒指蠍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種毒蟲。五毒與鍾馗手下的五鬼都是數目五,於是在民俗中百姓漸漸將兩者聯繫起來,演變到最後,鍾馗逐漸取代張天師驅趕五毒,自明清以來,已經掛鐘馗者多而懸天師者少,這也算是民俗流傳中的一個有趣現象。

懸掛菖蒲(資料圖)

懸掛菖蒲

一至端午前後,常常會見到百姓家門都插掛著一兩束芬香撲鼻綠油油的植物,這就是菖蒲。

關於懸掛菖蒲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人們就有用朱索纏繞「葷菜」以驅邪的記載,這裡所謂的「葷」菜,指得是有芳香氣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蔥、蒜之類。

《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晉代《風土誌》也記載有「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插在門口,邪氣鬼魅便不敢進門騷擾。現在一般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用來避蟲驅邪。

關於菖蒲的選擇在古代甚至還有嚴格的講究,明代屠隆所著的《遵生八箋》中說:「須在清凈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邊者佳,北流者不佳。」可惜如今大多端午菖蒲都是買自菜場或農家小販,已難以得知其生長自南邊水流或北邊水流了,哈哈。

雄黃點額(圖源:解人頤)

雄黃點額

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其中雄黃酒因為《白蛇傳》中白娘娘端午飲雄黃現形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吳郡歲華紀麗》卷五記載:「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雲無蛇虺之患。復灑餘瀝於門窗封凍壁間,以祛辟毒蟲。」《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而在道教中,《道藏》里還有一種「神仙酒煉雄黃方」,用雄黃做主葯,酒為輔料,認為喝了這酒,「腹中三蟲伏屍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龍。入山辟虎狼,入軍辟五兵」,有此神奇功效,自然後來在民間就形成了對雄黃酒的推崇。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又稱雞冠石,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不可多飲,而對於不能飲酒的兒童,大人們也常常以筷子蘸著雄黃酒在孩子額頭書寫一「王」字,將孩子扮為老虎,因為老虎被視為「山中之王」,連蟲都怕,所以以此用來避蟲驅邪。而那些家裡吃不了的雄黃酒則拋灑在院子和屋內的牆角四周,以祛毒蟲。古詩云:「秤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酒數杯。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噀牆隈。」就是此意。

在江南,除了飲雄黃酒,端午吃黃魚的習俗也很興盛,並且亦是古已有之。在蘇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就有《田園雜興》詩描述此習俗,詩云:

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

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花開石首來。

這裡吟詠的「石首」,指得就是黃魚。甚至在端午節,蘇州還會形成「鱑魚市」,可見興盛。《吳郡歲華紀麗》介紹,蘇州舊時有「鱑魚市」,「吳中重午日,居民必買此魚,為祀先賞節之需。諺有云:「楝子花開石首來,篋中絮被擁三台。」言典衣以買錢烹食也。每當曉色朦朧,擔夫爭到葑門外冰鮮魚行貿販,摩肩接踵,投錢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給,謂之鱑魚市。」

端午香囊(圖源:解人頤)

香囊結縷

端午民間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江南自古民間刺繡發達,香袋的製作也非常精緻,清袁景瀾著《吳郡歲華紀麗》記載:「端午節物,蘭閨彩伴,各賭神針,炫異爭奇,互相投贈,新制日增。有綉荷囊,絕小,中盛雄黃,名叫雄黃荷包。」小孩除了帶香囊之外,也會在衣飾上綉制五毒,稱為五毒衣、戴虎頭帽、穿虎頭鞋,以為祛毒避邪。

除了佩戴香囊之外,還有一種古老又簡便的方法在端午節適合大家應用,就是用五彩絲線纏繞成一股,稱為長命索、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命縷,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以前端午節,各家會在早晨就給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所以也有很多大人在初四晚上等孩子睡熟後,給孩子繫上。據說,戴五色線可以避蛇蠍類毒蟲傷害保平安。這種風俗其實是漢代以來纏五彩絲辟鬼兵的沿襲,也是佩帶香囊習俗的前身。漢代的主要祛瘟飾物是朱索與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處,以防止邪氣侵害。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或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縷、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香囊中的中藥材也具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

端午五毒餅(圖源:解人頤)

毒餅健人

看了標題大家可千萬別誤會,這裡的毒餅其實指得是端午特有的一類糕點,稱之為五毒餅。五毒餅在南方並不多見,在北方卻是端午應景的一項重要糕點。五毒餅為圓形,上面印著五毒(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圖案吃五毒餅的民俗,寓意「五毒」被吃掉,人們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今年故宮博物院還推出了一款五毒餅,造型可愛,我們還買了一盒回來嘗嘗。

至於所謂的「健人」如今已經幾乎無人佩戴了,只在一些舊照片或古玩市場里還時有所見。所謂的「健人」,是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要佩帶一種飾物,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代記錄蘇州風俗的《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有驅邪辟疫之作用。

當然端午節更少不了吃粽子,看龍舟這些習俗,關於這些習俗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了,我們就不再此炒冷飯了。在此頤叔和伍道長也借本文向大家道一聲端午平安,祝大家萬事順遂,五毒遠離,五福臨門!(編輯:若木)

聲明

1.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口述/伍虎勇,整理/解人頤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竅談》:道本同,而法或許有巧拙之殊
端午: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皇帝「執弟子禮」而不願入仕的高道是誰?
靜坐與身心調適:你察覺到自己的妄念了嗎?
回歸傳統:今天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端午節

TAG:騰訊道學 |